開端:同樣都是「循環」,為何肖鶴雲身體越來越差,李詩情卻沒事

在《開端》的故事中男女主角肖鶴雲和李詩情,不斷地在一輛即將爆炸的公交車上循環,堪稱是不死之身。本以為他們可以一直循環下去,直到找出真正的解決辦法,可誰曾想在最新播出的劇集中,觀眾卻發現了肖鶴雲的身體卻越來越差,甚至開始流起了鼻血。

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了,這個循環並不是無限次的!每一次的循環男主角肖鶴雲的。體力都會被嚴重的消耗,最終變得越來越脆弱,那麼為什麼同樣都是在循環的李詩情卻沒有事兒呢?

可能有一部分觀眾會認為之所以李詩情沒有事,那是因為她是天選之人,是第1個進入循環的人,所以這個循環對她沒有任何的副作用。但肖鶴雲就像是一個bug,是突然間因為李詩情的所作所為才進入到這個循環的中的人,所以肖鶴雲才會不斷地遭受到循環的懲罰。

而這個解釋也並不是說不通,確實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我看來這一段劇情,其實是導演或者編劇的點睛之筆。

電視劇《開端》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而在改編中也增加了大量的比較火的影視元素,因此電視劇並不等同於小說,這裡先說明一下。而在小說中肖鶴雲並沒有表現出過流鼻血的癥狀,他的身體雖然也是越來越差,但和電視劇版所表演出來的想法卻是相通的。

在電視劇版中《開端》每一次的循環,男女主角都要面臨上一次死亡時的恐怖心理壓力!畢竟面對死亡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文字,一句話可以解釋。真正面臨死亡的人要經受死亡的痛苦,已經面臨死亡的恐懼,還有劫後餘生的那種心驚膽戰。

在原著中男女主角每一次經受爆炸時,所受到的那些衝擊都會作用到恢復過來的身體上。女主角李詩情在前兩次的爆炸中導致腦子渾渾噩噩,正是因為前兩次的衝擊,把她的腦子給炸蒙了,雖然外表沒傷,但裏面是腦震蕩。

所以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就是每一次的爆炸,每一次的死亡都會將傷害作用在兩位主角身上!只不過沒有皮外傷,可並不代表着這些人心裏就沒有受到傷害。

雖然在電視劇中肖鶴雲還有李詩情的兩位演員都曾對每一次循環過來後,感受到驚恐進行了演繹,但說實話演的終究不是真的,而且沒有那麼多的鏡頭專門去給他們演這些。

因此觀眾最多只會看到他們醒來後大口喘氣,神色驚恐,然後結束。但是在小說中卻作者卻非常詳細地描寫每一次的循環,作用到身體不適的反應。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說一定要經過改編才能變成電視劇的原因,小說不像影視劇那樣能夠通過演員的演繹,將內容鑄造的立體形象,能夠讓觀眾們立刻了解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反過來影視劇也很難做到像小說中那些描寫一樣,面面俱到。畢竟演出來,和描寫出來又是兩回事!可能作者的一句病人發瘋了,演員就需要花半分鐘左右的動作,來展示出病人發瘋。

因此在看小說的時候,雖然男女主角並沒有因為身體越來越差,例如流鼻血但是讀者卻能從中感受到,如果再不結束循環,就光這些來回的自殺,就足以讓兩位主角直接瘋掉。

因為他們的那根弦已經壓到了極致,經歷的不僅僅是死亡兩個字,還有那些親人朋友,包括他們認識的老張,還有那些乘客的一次一次的死亡。以及他們自身要面對死亡,和感受死亡的過程,這些壓力都會壓垮他們。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小說中讀者才會感受到那種壓迫感,那麼看電視劇的觀眾們雖然也能感受到一定的緊迫感壓迫。但是因為電視劇所表現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觀眾只會覺得只要循環繼續下去,男女主角就不會死,那自然就不會營造出一種緊張的壓迫感。

導演或編劇當然也可以把原著中的描寫加入其中,但這無疑是大大增加了男女主角的演技難度,同樣也是增加了劇情的繁瑣和重複,必然也會影響到觀眾們的觀看體驗。

而他們想出的另一個辦法,那就是直接將這種傷害作用到人物的身體上!原本肖鶴雲的身體就很弱,在原著小說中的描寫他是比李詩情還要弱的那種。剛好可以做工具人,首先就是他經受不了一次又一次的循環,身體首先崩潰。

最終產生出的效果都是相同的,讀者在看書的時候能感受到,男女主角如果不結束循環,最終會瘋掉死掉!電視劇的觀眾們也能通過男主角的身體狀況的反饋得出結論,如果不結束循環也會死掉。

甚至因為增加了肖鶴雲和李詩情的感情戲份,如果肖鶴雲死了,李詩情必然也會瘋掉。這讓觀眾更不願意見到肖鶴雲死去,由此可見這段的改編可謂是神來之筆。

正如六老師所說的,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正午陽光的劇本都是經過精心打磨,才會製作出精緻的內容。就像原著中根本就沒有那些乘客的重點描寫,甚至這些乘客在男女主角眼中就是純路人,但是劇中我們卻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乘客,而這些乘客每一個都值得被拯救,都不捨得讓他們白白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