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月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我們的祖先智慧,寥寥幾句,就經典地闡述了後天教育之於一個人靈魂塑造的重要性。
其實,每一個來到這世間的小生命,都純潔如天使般可愛。日後,隨着生長環境的不同和接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就形成了人性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概而論之,不外呼「真,善,美;假,丑,惡」,而後天教育,尤以正統的學校教育為不可取代。
打開塵封的記憶,再現(1971-1972)
我們在烔中所接受的教育。
那時的我們,文化課的學習遠不如現在這多內容,這般重視,但學校非常注重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記得我們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就是在大禮堂聽溫家套兩位倖存者痛說日本兵血洗溫家套的村史。那是抗日戰爭年代,侵華日軍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憤怒的溫家套村民,殺死了一個流竄到村子幹壞事的日本兵,由此,全村遭受了滅頂之災。兇殘的日本兵荷槍實彈,半夜包圍了村莊,挨家挨戶展開了慘絕人寰的血腥虐殺,連未滿周歲的娃娃也不放過,一時間哭聲震天血流成河,全村男女老幼皆慘死於敵人屠刀之下,慘像目不忍睹。兩位倖存者,一個躲在池塘柳樹根下,一個則藏到糞坑裡才幸免於難……土台上,訴說者泣不成聲,台下的我們情不能已,哭聲一片……那次報告極大的激發了我們對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這種仇與恨從那一刻起就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時至今日,我們這代人對日本國仍心存戒備,每當九月十八日城市的上空響起警報聲,四十七年前大禮堂的訴說便重現眼前。由衷地慶幸祖國強大,國人再不受辱!
也就在那一天,周國靖老師給我們朗讀了《巴桑家史》。說的是西藏翻身農奴巴桑一家受農奴主剝削和壓迫的苦難生活,最震撼我們心靈的是,滅絕人性的農奴主,讓活人在極度寒冷的冰天雪地赤身裸體穿上鐵衣,往身上潑灑涼水,瞬間鐵衣和人體結為整體,再脫去鐵衣……一個大活人就這樣被剝去人皮……周老師聲淚俱下,我們也怒不可遏。這份報告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對新中國的熱愛。
記得兩場報告結束後,學校為我們做了憶苦思甜飯,一人兩個黑面菜饃,好像很難下咽,寓意我們要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其後很長一段時間,每天早讀課由我們的學長帶領我們分組討論聽報告後的感想。
現在反思,那種愛國主義教育,對於和共和國一道成長起來的我們這代人,已深入靈魂。我們以最樸素的感情與祖國休戚與共。時至今日,「位卑未敢忘國憂」,當看到香港動亂,我便心生憂戚;我向來無心政治,但對於曠日已久的中美貿易戰我卻時常關注;當看到五星紅旗在奧運會場徐徐升起,我會熱血沸騰;電視機前精彩的「中國詩詞大會」,我的心也隨之律動,為我們璀璨的古文化而驕傲,為我能生在這樣一個詩意的國度而自豪;看到黃河長江一瀉千里的氣勢,會感嘆祖國的山河無與倫比的壯美……我深信,這種最本真.最純粹,終其一生的共和國之戀,還是源於我們的學校教育。
由是,我在思考:人們把教師喻為「陽光下最燦爛的事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見教育事業是何等神聖與偉大。我以為教育的精髓應該是「愛」——對祖國,對科學,對自然,對生命……「愛」是學習最好的輔翼。愛祖國,你會對養育你的這片土地充滿深情;愛科學,你會把想像力發揮到極致;愛自然,你會感動於春的萌動,夏的葳蕤,秋的絢爛,冬的凝重,你會為一朵不畏嚴寒,在蕭瑟的秋風中燦然綻放的野菊花而怦然心動;愛生命,你會讚美童年的天真爛漫,青春的蓬勃向上,中年的成熟穩練,老年的淡定從容,你會感知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可替代的美……如此這般,你的內心該是多麼的豐盈,你的靈魂該是何等的澄澈——從狹義而言,你的人生將是多麼的美好;廣義而言,當這種柔軟而善良的品格一旦形成生命的浪潮,那麼人間何處不溫暖……所以,我們的教育在開啟心智,傳授知識的同時,當有目的地注重操行的培養和心靈的呵護。記得當時我們還學工,學農,學軍。
學工,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步行十幾里,到橋頭集煉鐵廠,看皮帶運輸機如何把鐵礦石傳送到火爐,看工人師傅在酷熱的高溫下,如何排放炙熱的鋼水,當時充滿好奇,也感受到工人師傅的辛苦。
學軍,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夜半三更校園響起緊急集合訊號,我們摸黑穿好衣服,迅速到操場集合,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夜行軍,我們的隊伍藉著朦朧的月光跑步前進,一直跑到火車站附近的田野,六家灘村民正在起早拔旱秧,我們也學着拔,一直到天亮我們又跑步回學校。學農時間最長,當時勞動課正式刻上了我們的課表,每周有兩節勞動課,操場周邊有各班的南瓜灘,所謂「三月三,南瓜葫蘆都上灘」,我們在勞動委員王俊水的帶領下,從挖坑上肥,下苗移栽到澆水除草,我們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看着瓜苗成活到跑蔓,開出一朵朵喇叭一樣的大黃花,結出籃球大小的滿灘的南瓜,我們的心裏也樂開了花,我們將成熟的大南瓜廉價供給食堂,所得作為班費。當時,學校南面有好幾畝山崗地,全分給各班種麥子,從翻地到播種.除草.收割,我們親力親為,收穫的麥子同樣廉價賣給食堂,炊事員用麥面做成饅頭再廉價賣給學生。那時不用發酵粉,全是師傅用手工和餿面製作,每天早餐我們總能聞到饅頭的香味,同樣,我們女生從沒捨得買,現在想想,感覺很是遺憾!
長時間,遠距離的學農是到中垾,歷時半個月。我們像部隊一樣,打好背包,帶上簡單的日用品,排好隊列,高舉紅旗,一路笑聲一路歌,沿合裕公路向二十里外的中垾進發。正是人間四月天,公路兩邊高大而挺拔的大葉楊,綠影婆娑,正值生命最旺盛期,你看那葉片,淺淺的綠着,陽光下油油的亮着,微風中發出美妙的輕響,彷彿也在分享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快樂,為我們拍掌送行。放眼望去,大自然一片花海,那個年頭名副其實「四海無閑田」,勤勞的庄稼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物質財富,也美化了田野,大面積鵝黃色粉嫩的油菜花隨微風送來淡淡的芳香,其間點綴着正拔節的綠油油麥子,黃綠相間,美不勝收,那時還沒有除草劑,小草小花覆蓋了所有的田埂路邊,覆蓋了所有的泥土,這是真的,一點沒誇張,現在的人們已無福艷遇那麼純粹的美了……
我們眼裡的風景取決於我們的心情,那時的我們思想單純,最讓現在的高中生羨慕的是我們沒有任何壓力,包括家庭,社會,高考。試想:風華正茂的我們,繁花似錦的大自然,濃濃的學生情,師生情……只覺得那趟遠行是滿眼春色,滿心的歡喜……這段回憶也給此時的我帶來了久違的美好……
下了公路,沿着田間小道向遠處影影綽綽的一個叫汪家嘴的村莊走去,這又是一路不一樣的田園風光,一眼望不到邊平鋪着的綠,那是返青的稻田,不似我們山田,七高八低,碟大碗大,圩田大而平,大面積種值水稻,偶爾能見到一小塊蠶豆地和油菜田,彷彿在碩大的地毯上綉了幾朵花,行走其間,彷彿置身於遼闊的大草原,心中不免多了幾分暢想……
到了目的地,我們分組安頓在社員家裡,有隊長安排我們的伙食和勞動,最初幾天我們和社員們去稻田除草。此時,稻棵已快封行,田裡的水剛放干,我們赤腳踩着淤泥學着阿姨們樣,深深地彎下腰,雙手在稻棵的周邊抓草,將抓起的淤泥裹着的水草放到稻棵的根部,又成了綠肥。剛開始還覺得這件事挺簡單,但一連幾個小時重複着這單調的動作,感覺太無趣,沒到放工時間,只得繼續,漸漸的腰酸背痛,再看看大海一樣的稻田不知何時是個盡頭,剛出校門的那股激情已蕩然無存,想想身邊的阿姨們,這無盡的稻田是她們一棵棵栽下去,又要用雙手幾乎把這片「泥海」翻一遍,其辛苦非現代人可以想像,真可謂「面朝黃土背朝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說中垾學農,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在樸實而勤勞的庄稼人那裡學到了「堅忍」,有了這樣的意志,人生的路上沒有過不去的坎!
這樣的勞動持續了將近十天,只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現在想來我還記憶猶新:那天,我們去秧田拔晚稻秧,那時的水田有很多螞蟥,(寫到這兩個字,我就頭皮發麻,我平生最怕螞蟥)下田不一會兒,覺得小腿痒痒的,伸手去摸,軟軟的……我一下就嚇瘋了,爬上田埂拔腿就跑,一直跑不敢停留,就這樣繞着田埂跑,正在拔秧的阿姨也被我的瘋跑弄懵了,當知道是螞蟥蝦的,就叫我往她那兒跑,跑到她面前我照樣不敢停,只是在她面前蹦,阿姨照着腿上的螞蟥就是幾巴掌,螞蟥是掉了,我再也不敢下水了,記得阿姨們心疼地說:「這些孩子們在家沒在水田裡干過活……」,後來幾天,我們這一組就在蠶豆田除草。
觀一葉而知秋,十五天的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國農民包括我的父輩們勤勞,忍耐,純樸,善良的優秀品質便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稚嫩的心田。在以後返鄉務農的歲月里,我更是見證了他們的平凡與偉大,大概是耳濡目染,亦或血脈相承,盤點我的人生,我也毫無愧色地認為,我也秉承了中國農民身上那些優秀的特質!
一九七二年那個大雪紛飛的隆冬,我們畢業,用稚嫩的肩膀挑着極其簡單的行李,告別了母校溫暖的懷抱,迎着呼嘯的北風,踏上茫茫的風雪歸途,從此接受人生的歷練!
親愛的母校,當我再次靠近您的身旁,歲月已走過四十七個春秋,駐足良久,您已不是舊日的模樣,高大雄偉,極具現代化的教學樓矗立在綠草如茵的操場上,教學樓上方「安徽省示範高中——烔煬中學」幾個大字橫空出世,在金色的朝陽下熠熠生輝,我頓時熱淚盈眶……我的母校,在我的生命中承載着您的愛,今天,我感知您已羽化成蝶,鳳凰涅槃……
雙手虔誠地按於胸前:由衷地祝願您,我魂牽夢縈的母校,年年桃李,歲歲芬芳!!!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