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的傳奇人生(中)



台積電作為華為的芯片供應商,最近被美國手動送上熱搜。台積電作為台灣最大的公司,半導體全球龍頭代工企業,到底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從他的創始人,半導體教父張忠謀開始介紹。


上一篇文介紹了張忠謀幼年以及在美國求學工作的生涯。本篇就繼續來講講他第一度去台灣的故事。錯過的看官可以參考


https://www.toutiao.com/i6831014209057194500/揭秘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的傳奇人生(上)


台灣事業第一春


54歲的張忠謀,從美國通用儀器公司退休後,受邀來到台灣發展半導體事業。他在台先後擔任工研院院長和聯電董事長等職務。


2年後,他選擇另起爐灶,創立台積電。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台積電專做晶圓代工生意。與此同時,也形成了與聯電的晶圓雙雄爭霸的局面。但台積電的技術創新和戰略布局,一直領先全球。直至張忠謀年屆74,第一度退休。交棒給接班人蔡力行。


1980年代,台灣半導體產業正處於萌芽期。由經濟部工研院執行的RCA技術轉移計劃,派人到美國的電子大廠美國無線電公司,接受培訓。主要引進積體電路技術。旨在為台灣建立一個完全沒有做過的晶圓示範工廠。


工研院當時設立了一個電子中心來承接RCA計劃。主要作為示範基地,調研這一整套技術,是否可以量產。如果真的可以量產,才會大規模投資建廠。聯電集團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在一個採訪中說道。


而這即是聯華電子的前身。



1985年,張忠謀就任工研院院長,同時兼任台灣第一家積體電路公司,聯華電子的董事長。此時的張忠謀,也結識了後來的第二任妻子,時任工研院辦公室主任的張淑芬。同樣有留美經驗的張淑芬,活潑大方,高雅知性,深深吸引了張忠謀。而他也與異國分居的妻子漸行漸遠。



雖然此時台灣的半導體環境依然艱苦,但是張忠謀卻毫無保留的拼搏。他認為台灣經營傳統的IDM整合元件製造廠,即從晶片設計、封裝及測試等一手包辦的經營模式,競爭不過世界大廠。所以他認為台灣發展晶圓代工,才是長久之計。因此他決定創辦台積電。


張忠謀說:「我剛到台灣幾個星期,李國鼎先生就叫我去他所在的行政院的辦公室。他說他希望我能組建一個半導體公司來推動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商業模式是什麼由我來決定。」


要知道,投資晶圓代工廠,需要龐大資金。而當時在台灣,半導體是全新的產業,幾乎無人看好。更別提,當時世界上並沒有專門設計芯片的公司,所以張忠謀的這一專做代工的想法,幾乎無人接受。張忠謀在台積電籌備期試圖向美日大廠募資,結果四處碰壁。給很多國外別的公司寫的信,也得不到迴音。


最終,荷蘭的飛利浦公司同意投資,但前提條件是必須取得台積電股份。前台灣竹科園區管理局長薛香川說:「飛利浦是用專利作價。這也是張忠謀很重要的一個堅持。他認為一定要找一個有很多專利的,先進的公司來做合作夥伴。這樣就不會涉及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


台積電於1987年2月在台正式成立。其初始投資比例為:飛利浦投資27.5%,民間業者投資24.2%,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48.3%。總資本額達13.775億新台幣。有了飛利浦的技術支持以及台研院的資金支持,台積電順利籌建了起來。


接着,台積電向工研院承租六寸廠,改建為晶圓一廠。正式開始做晶圓代工生意,主要生產低階產品。此時的台積電,不僅生產的產品低階,產能也僅有6615片/年。第一年年營收新台幣1.28億元,虧損新台幣1.25億元。第二年,台積電建了晶圓二廠。第三年,投入量產。


隨着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趨於穩定,聯電也試圖轉型。此時,台積電與聯電的晶圓雙雄之爭日益白熱化。


聯電轉型前,什麼都自己做。本以為可以賺更多錢,但事實上毛利率並沒有台積電好,於是也打算走轉型之路。


憑着高良品率與不斷的技術創新,台積電的業績走上正軌。這時的張忠謀也已與妻子分隔6年。1991年,張忠謀結束第一段婚姻,全心放在事業上。


個性嚴謹又深謀遠慮的張忠謀,在1993年決定建八寸廠,即晶圓三廠。這一步操作,也讓他逐步甩開競爭對手。


除了積極擴建,台積電也不斷改進納米技術,使其有國際舞台上越來越有影響力。此時正值九十年代的電腦熱,世界級大廠的訂單,紛紛湧進台灣。1994年9月5日,台積電以每股95元,在台灣掛牌上市。而當時並不活躍也不了解半導體行業的台灣資本市場,貌似並不買賬。上市第一周的單日成交量,僅為不足五張。


時間推進到1995年,六寸晶圓年產量已突破百萬片,同時八寸廠投入量產。台積電已經從年虧超一億新台幣的小廠,成為一個年年盈利,年年分紅的新貴。1997年,台積電首次登上台股市值冠軍寶座。


接着,台積電到美國發行存托憑證。這也是當時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交易的唯一一家台灣企業。此時八寸廠大打價格戰,利潤空間非常小。但台積電因為製程創新,利潤依然很可觀。


1998年,張忠謀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自傳,圓了自己年輕時代的作家夢。自傳中寫道,出自傳也是為了解釋自己並不像外面傳說,是一個很兇的人,而只是想把事情搞清楚並做好。



次年1999年,從未停止創新的台積電,在竹科園區奠基了首座晶圓十二寸廠。隨着分工的細化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包,晶圓代工已經成為發展的重要一環。台積電已經將成為全球最好的晶圓加工廠,當作自己的目標。


2000年,台積電的發展又迎來戰略轉折。台積電以一股換德基六股,不足三十億的成本,取得德基超過380億的資產。同年以一比二的換股比例,併購島內第三大晶圓代工廠世大積體電路公司。這一系列併購的操作,對增加台積電的產能,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2005年,台積電的產能持續領先業界。此時,張忠謀辭去執行長職務,交由愛將蔡力行接任。自己僅保留董事長一職。此時,張忠謀台灣半導體事業的第一春,告一段落。


(因為所查資料太多,所以決定分三期寫完。感興趣的看官們,請關注小小,小小在此感謝。明天見。)


想查看更多最新,最有意思的故事,請關注小小的微信公眾號,XiaoXiaoshi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