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堅決抑制匯率大起大落,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10月11日,央行官網刊發貨幣政策司的文章《深入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文章強調,在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下,匯率的點位是測不準的,雙向波動是常態,不會出現「單邊市」;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有堅實基礎。

下一步,央行將持續推進多層次外匯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樹立風險中性理念。綜合施策,穩定預期,堅決抑制匯率大起大落,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匯率市場化改革成效顯著

人民幣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強勢貨幣之一 年化波動率保持在3%-4%左右

文章稱,匯率市場化改革成效顯著,主要提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人民幣匯率形成由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人民銀行已退出常態化干預,人民幣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在發揮價格信號作用的同時,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同時,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有助於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人民銀行主要根據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平衡了國際收支,促進了內外部均衡。

其次,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人民幣可兌換程度不斷提升,匯率雙向浮動特徵明顯,年化波動率保持在3%-4%左右,較好發揮了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在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全球蔓延、世界經濟衰退、全球通脹和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等多輪重大衝擊考驗中,人民幣匯率均能迅速調整,並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均衡,有效發揮了對沖衝擊的作用。

第三是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匯率穩定不是固定在具體數值,而是在動態變化中實現均衡。2005年匯改以來至2022年8月,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中間價分別累計升值約20%、45%、47%,同期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分別升值49%和52%。2022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較2021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貶值,但貶值幅度明顯小於同期美元指數升值幅度;人民幣對歐元、英鎊、日元明顯升值,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強勢貨幣之一。

第四是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外匯市場基礎更加牢固。面對複雜的外部形勢,人民銀行加強預期管理和引導,外匯市場預期保持平穩,中間價、在岸價、離岸價實現「三價合一」,避免了匯率超調對宏觀經濟的衝擊。外匯市場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可交易貨幣超過40種,交易品種涵蓋國際主流外匯交易產品,2012年以來交易量增長了三倍,2021年達到了36.9萬億美元。市場承受衝擊能力明顯增強,銀行間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衍生品產品體系不斷完善,已涵蓋遠期、外匯掉期、貨幣掉期期權等國際外匯市場基礎產品體系,有效滿足了市場主體各類匯率避險需求,市場主體適應人民幣匯率波動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上半年,企業利用遠期、期權等外匯衍生品管理匯率風險規模達到7558億美元,同比增長29%,外匯套保比率比去年全年上升4.1個百分點,達到26%。

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有堅實基礎

文章指出,疫情暴發後,中國率先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韌性不斷增強。近期我國經濟總體延續恢複發展態勢,在全球高通脹的背景下保持了物價的基本穩定,貿易順差持續保持高位,今年前8個月貿易差額5605億美元,同比增長57%。隨着宏觀政策效應顯現,經濟基本盤將更加紮實,這是匯率平穩運行最大的基本盤。

與此同時,央行堅持實施正常貨幣政策,政策空間充足,工具箱豐富。同時,人民幣的趨勢是明確的,人民幣資產是安全的,未來世界對人民幣的認可度會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適合中國國情,可以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經受住了多輪外部衝擊的考驗,人民銀行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能夠有效管理市場預期,為匯率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從近年來走勢看,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和美元指數沒有一一對應關係,美元升值、人民幣更強的情形也曾經出現過。前兩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7」後,隨着市場形勢變化,匯率重新回歸7元下方,市場供求始終起着決定性作用,外匯市場有能力實現自主平衡。必須認識到,在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下,匯率的點位是測不準的,雙向波動是常態,不會出現「單邊市」。

堅決抑制匯率大起大落

對於下一步工作,文章稱,人民銀行將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定不移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更好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作用。持續推進多層次外匯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樹立風險中性理念。綜合施策,穩定預期,堅決抑制匯率大起大落,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程婕

編輯/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