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鄭成功炮轟熱蘭遮城、趕走荷蘭軍:歐洲棱堡也不過如此!

熱蘭遮城(Zeelandia)前身名為「奧倫治城」(Oranje),1627年9月,台灣長官奉阿姆斯特丹總公司之命,該城改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華人稱為台灣城;其市鎮名為大員鎮,位於東南方,佔地2.5公頃(長180公尺、寬170公尺),約2500人居住。熱蘭遮城與大員鎮被合稱為大員,為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政治、經濟與軍事中心,大員有時也被拿來當做台灣的代名詞。

該城為典型之近代歐洲棱堡。壕溝圍繞四周,斜坡土堤為台基。牆面乃紅磚砌成,用糖水、糯米、蚵殼灰、砂搗和黏之。內城為方型,有上下兩層。長寬皆為一百一十五公尺,城壁高約九公尺,厚一點二公尺,四角棱堡厚一點八公尺。地下室為倉庫,為儲存彈藥、糧食及雜物之用,上層設有長官公署、教堂、瞭望台、士兵營房等設施。外城(四角附城)為長方型,長一百六十公尺寬,七十七公尺,較內城稍低,內有長官及職員宿舍、辦公室、會議廳、醫院、倉庫等公共建築。

在防衛上,外城有兩個棱堡,一個半月堡,西北角的稱為荷蘭地亞(Hollandia)堡、西南角的稱為黑德爾蘭(Gelderland)堡。內城有四個棱堡,三個半月堡。四個棱堡名為菲力辛根(Vlissingen)堡(東北角)、安納麥頓(Arnemuyden)堡(西北角)、密特(Middelburch)堡(西南角)與甘博菲爾(Camperveer)堡(東南角)。棱堡與半月堡各有3門大大炮;共30門炮,可沿牆側面與面對開擴地發揚火力。

5月5日,賜姓(鄭成功)招降揆一,其《海上見聞錄》言「賜姓令赤崁招夷長揆一等來降,不從。」鄭軍進行攻城準備。

午時,鄭軍僅5~600人留守赤崁,大批士兵乘船前往大員。荷人炮擊鄭軍船艦,但效果不彰,鄭軍於大員鎮東側登陸。荷人派人於市區縱火,未果。6日,黎英三派出250名士兵埋伏於鎮內,因敵軍人數眾多,只好撤退。再次放火燒鎮,但被鄭軍撲滅。鄭軍於街道、鎮前空地開始安置炮壘堡籃(一種竹子編的籃子,內可填入沙土,類似現代的沙包),並架設攻城火炮。

5月10日,成功派普城秘書勸揆一投降,揆一不從。17日,鄭成功命馬信修書一封,再勸揆一投降,揆一還是不從,自此,鄭成功下定決心強攻熱蘭遮城。

25日,清晨3點,鄭軍開始攻擊,熱城攻防戰開始。荷軍以905人(士兵870人、炮手35人,加上家眷奴隸共1733人)力敵鄭軍的萬人攻城部隊。鄭方在東面的大員鎮有3~4000人,部署28門大大炮炮擊熱城,壓制敵人火力,並冀望在城牆上打出缺口。而南面羊廄約有7~8000人,由仁武鎮康邦彥指揮,靜等大大炮轟開缺口後,就揮軍沖入奪城。

鄭軍於2小時內發射約8百發的炮彈,光是揆一的長官辦公室就中了53發,裏面有好幾發是18磅或24磅的大鐵彈。揆一往來各棱堡督戰,鼓舞其軍士,並調整炮位,用交叉火力射殺敵人。

親軍驍騎鎮將領馬信為大員鎮部隊之指揮官,親自在前線督戰,並兩次派出預備隊接替死傷的士兵,持續與熱城展開炮戰。荷人居高臨下,棱堡與半月堡槍炮齊發,鄭軍死傷慘重,許多堡籃、炮台被打壞傾倒,大員鎮的鄭軍首先被逼退,丟棄所有的大大炮,躲進巷弄屋內。而南面羊廄的軍隊因大員方向攻擊失敗,只好放棄進攻,躲到沙丘後面躲避炮火。

5點,荷人徵招志願者破壞鄭方大大炮,並許以重金200里爾(西班牙錢幣,1荷蘭盾=4里爾,荷蘭士兵的薪資為1個月3.46里爾)。共有40名士兵、10名槍手與若干水手自願前往。他們衝到堡籃邊,水手們騎上大大炮,用鐵釘把炮門給釘死,許多弓箭從後方橫街與屋頂射來,箭如冰雹,槍手們則開槍進行掩護。任務完成,熱城響起撤退鐘聲,荷人退回城內,荷人死亡3~4人,受傷若干。

9點,荷人決定再突擊一次,再賞200里爾,並派出100名士兵、16名水手與奴隸前往,回程時有100名士兵接應。除了要把大大炮破壞的更徹底,還要奪取敵炮以為己用。鄭軍發射許多小炮跟弓箭阻止,而荷兵則躲在堡籃後開槍還擊。熱城也進行支援,當鄭兵從屋內衝出靠近時,則發射大大炮驅逐。水手們把木栓釘入,確定大大炮不能再使用,在步槍火力的掩護下,奴隸拖回了一門6磅鐵炮,還帶回了一些盔甲兵器。荷兵也破壞了一些堡籃,並放火燒毀。此次,荷人死4人,傷19人(巴達維亞日記一說死6人,傷29人)。

荷人再三突擊,三賞200里爾。100名志願者把強酸強鹼倒入9門大大炮與數門小炮,衝突中有一名志願者死去,三人受輕傷。

雙方大約各發射了800發炮彈,炮戰時荷方陣亡4人,傷11人,奪炮時陣亡8~11人,傷22人以上。據中國俘虜口供,鄭方軍隊損失約5~600人,禮武鎮林福重傷不治身亡。《巴達維亞日記》一說被炮擊而死有300餘人,後來共死亡6~700人(但中方資料均無損失記錄)。《海上見聞錄》曰「初七,賜姓督師移扎鯤身,築土台架炮攻台灣城。揆一等於附城、銃城齊放大銃,傾刻土台崩壞,官兵退回。夷人出城奪炮,馬信、劉國軒率弓箭手射之,乃退。」

熱城內城受損嚴重,密特堡與甘博菲爾堡之間的牆面、第2層的東邊半月堡與南邊的牆面都嚴重碎裂,有些洞深達62公分,經人一數,共有250個窟窿,但外城(四角附城)無損。鄭方奪城受阻,自此改成圍而不攻,雙方暫時沉寂下來,利用時間進行整補。鄭軍加設堡籃,於街前挖了一條壕溝,以防荷軍挖掘地道進行地雷爆破。荷方於6月3日開始修補城池破損處,並加厚其防禦。外城東牆加倍,變為6呎,各棱堡胸牆薄弱處用沙袋加強。外城的半月堡也增設3門大大炮,城外用圓木築以土木工事,架上了二門炮以保護荷蘭地亞堡。甘博菲爾堡與石頭路之間也掘以深10英呎的壕溝,防礙鄭軍攻城,並防止他們挖地道進行攻擊。

鄭軍受此嚴重打擊,鄭成功遂改變了他對荷蘭人的寬容態度。5月,蕭壟社蕃人向鄭軍告密說荷蘭人散布明年荷援軍將來的謠言,導致通譯Druijvendael與教師FransCleen被捕。鄭軍把兩人手腳都釘在十字架上,示眾於街頭,兩人哀嚎了整晚。府伊楊朝棟勸告荷蘭人不要輕舉妄動,試圖幫助那兩人,不然只會徒惹鄭成功生氣。隔日,他們被運至新港等村社示眾,最後皆死在路上。

鄭成功不只是開始對荷蘭人嚴厲,對自己人也一樣冷酷。《梅氏日記》《巴達維亞城日記》說幾乎每天都有士兵被斬首,罪名可能只是作戰不力或其它輕微的罪刑。像有七位士兵因殺牛食肉被斬首,原因是牛現在已經是官方生產工具,不可私宰。就連將領也是顫顫驚驚;5月29日,宣毅後陣吳豪被斬首,罪名是貪污了幾百兩黃金,但大家都知道那是因為他當初反對打台灣所引來的殺身之禍。

5月29日,貨船埃門杭號由日本航來,帶來了作戰物資。因操作不慎,埃門杭號擱淺於南水道,荷方與鄭軍為了搶奪埃門杭號爆發小型衝突。埃門杭號被荷方船員自行燒毀,守護貨船的斯‧格拉佛蘭號與白鷺號被45艘戎克船圍攻,戎克船想多次圍攻白鷺號都被巧妙甩開,雙方戰至黑夜,損失不大,5月的衝突就此划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