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在哪裡嗎?
徐 平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7月成立以來,已召開了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隨着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換,大會會址先後選在上海、廣州、武漢、莫斯科、延安,自1956年黨的八大開始,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在北京召開。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會址在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上海作為當時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其工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為黨代會的召開提供了最適宜的地理環境。會址是一幢石庫門房屋,建於1920年,為李漢俊兄李書城的寓所。會場設在樓下的會客室,面積僅18平方米。在大會舉行第六次會議的晚上,因受法租界巡捕房暗探的干擾,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會議不能在上海舉行了,有人提議到杭州開會,又有人提出杭州過於繁華易暴露目標。當時在場的李達夫人王會悟提出:「不如到我的家鄉嘉興南湖開會,離上海很近,又易於隱蔽。」大家覺得這個安排很妥當。中共一大會議後期,由上海轉移到浙江省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舉行。
上海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
中共一大會址在1952年後成為紀念館,1959年5月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
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會址是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現為老成都北路7弄30號)。由於陳炯明叛變革命,廣州政治形勢相當複雜,中共二大還是選擇在上海召開,會址即「李公館」所在地——中共黨員、時任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的寓所。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召開時,李達夫人王會悟抱着孩子在門口放哨,警惕地注意着來往行人。
1951年,中共二大會址被確認。1959年5月,二大會址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向社會開放。2013年3月5日,中共二大會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二大會址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
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址是廣州東山恤孤院31號(今恤孤院路3號)。三大前夕,由於革命形勢的變化和共產國際的要求,黨中央機關已由上海遷到廣州,三大會址自然也遷移到了廣州。為此,陳獨秀、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瞿秋白、張太雷及馬林等提前來廣州進行籌備工作,臨時租用了一幢兩間兩層磚木結構的普通樓房作為會場。樓下南邊一間是會議室,北邊一間是飯廳。樓上兩間是宿舍,一部分代表就住在這裡。
廣州恤孤院路3號中共三大會址
三大會址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機炸毀,僅存遺址,1979年12月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日,由廣州市政府斥資5000萬復建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落成開館。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
中共四大:1925年1月11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市召開,會址是虹口區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處。1923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機關由廣州遷回上海,因此決定在上海召開四大,會址選在閘北淞滬鐵路附近,北四川路西的華界與租界毗鄰之地。這是一幢三層樓石庫門房子,比較隱蔽,不易被警探注意。會議在二樓舉行,會場布置成教室模樣,以此作為掩護。三樓房間作為部分代表的臨時宿舍。
中共四大會址上海市虹口區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原址已毀,此為模型圖)
中共四大會址毀於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1987年11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共四大遺址為上海市革命紀念地。1995年上海市文管委在遺址處勒石紀念。2006年在多倫路215號籌建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同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2011年擇址四川北路1468號籌建中共四大紀念館,2012年9月7日正式開館。
中共四大紀念館
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會址是國立武昌第一小學(今武昌都府堤20號)。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大革命遭到了嚴重失敗,中共中央機關在上海已經很難立足,武漢的國民政府仍維持國共合作的局面。這樣,黨中央、團中央機關都決定遷到武漢。按照既定安排和共產國際的指示,黨中央決定在武漢召開五大。中共五大是秘密召開的,一是為了避免加重武漢政府「赤化」的色彩,二是為了防備反動派襲擊。在武昌高等師範第一附屬小學召開五大也起到了一種煙幕作用,因為第二天所有代表都進行了轉移。此後,會場就移到漢口靠近郊外的黃陂會館。
中共五大會址
2006年10月,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決定依託舊址建立紀念館。2007年11月,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建成開放。
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
中共六大: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蘇聯首都莫斯科召開,會址是莫斯科近郊茲維尼果羅德鎮「銀色別墅」。大革命失敗後,由於當時國內正處在極為嚴重的白色恐怖中,很難找到一個安全的地點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加上1928年春夏間將相繼在莫斯科召開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大會、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和少共國際第五次大會,考慮到屆時中國共產黨都將派代表出席這幾次會議,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夠得到共產國際的及時指導,遂決定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1928年3月,共產國際來電同意。從1928年4月下旬起,瞿秋白、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和100多位代表相繼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從籌備、代表赴莫斯科的路線、會議的地點等,都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茲維尼果羅德鎮五一村附近的「銀色別墅」秘密召開。
莫斯科郊外的中共六大遺址
2010年,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向時任俄羅斯總理普京提出在中共六大會址設立紀念館。這一提議得到了普京的熱情支持。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建館啟動儀式。
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會址是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關於召集中共七大的決議。由於抗戰初期對敵鬥爭形勢的緊迫,使中共中央籌備七大的工作受到影響,會期不得不多次向後推延。直到抗戰結束前的1945年春夏之交才召開。
七大會址早在1940年就進行了勘察比較,最後確定在延安的楊家嶺。隨着各根據地日益壯大,原有的代表名額適應不了新形勢的要求。各地黨組織根據中央的要求又補充選舉了一些代表。這樣就必須要有個大一點的禮堂。於是中共中央決定在楊家嶺修建一座能容納上千人的中央大禮堂,由當時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楊作才設計,除當地的建築工人外,中央機關以及部隊院校的幹部職工也參加了義務勞動。中央大禮堂1941年開始修建,1942年完工,佔地1056平方米,在當時可稱作「宏偉建築」。
中共七大會場
1947年,七大會址中央大禮堂遭到國民黨部隊的嚴重破壞。1954年人民政府依照原樣予以修復。60年代也曾進行過一些零星的維修。1996年,為迎接黨中央進駐延安60周年紀念活動,對黨中央領導人與黨中央機關在楊家嶺的居住和辦公舊址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對中央大禮堂又做了部分整修。1997年,在黨的十五大召開前夕,對七大會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修繕。
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
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址是全國政協禮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作為首都和黨中央所在地,我黨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自然都在北京召開。由於當時北京人民大會堂尚未籌建,作為新中國較早的重要建築之一,於1956年竣工的全國政協禮堂,順理成章成為中共八大的主會場。
全國政協禮堂
1954年春,周恩來總理指示要為全國政協蓋一個大禮堂,能容納1200人開會。由於建設政協禮堂是中央直接抓的項目,參加建設的各個單位都非常重視,派出最著名的工程師設計,最優秀的施工隊伍施工,工程質量堪稱一流。從設計到施工,前後共一年,建成新中國第一個大型的多功能政治活動場所,這在當時和現在都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2018年6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在全國政協禮堂掛牌
中共九大:1969年4月1日-2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址是人民大會堂。
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地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辦公場所,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各人民團體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人民大會堂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最高部位46.5米,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米。包括萬人大禮堂、5000人宴會廳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三個部分組成。
雄偉的人民大會堂
人民大會堂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北京火車站、工人體育場等,為國慶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築」。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典,決定在北京興建一批公共建築作為國慶獻禮,以展示年輕共和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從1958年9月確定國慶工程的建設任務,到1959年9月國慶十周年前夕,「首都十大建築」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建成竣工,成為中外城市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
人民大會堂正門十二根大理石門柱,直徑2米,高25米
人民大會堂每年舉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從中共九大開始,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在此召開。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大也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最後,為便於記憶,我們再來簡單歸納一下: 一大、二大、四大在上海,三大在廣州,五大在武漢,六大在莫斯科,七大在延安,八大以後在北京。
你知道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
會期是多長時間嗎?
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一次開多長時間,黨章上沒有具體規定。回顧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期長短並不固定,早期從8天到10多天不等,最長的一次是中共七大,開了50天。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九大會期比較長,有24天;十大會期最短,只開了5天。自十四大開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會期基本固定在一周左右。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會期計算,以開幕當天為第一天,以此往下推算,閉幕那天為最後一天。
中共一大(1921年)
時間:7月23日-8月初 地點:上海、嘉興
中共一大開了 10天左右。一大於1921年7月23日開幕,這已成定論。但最後一天會議和閉幕的準確日期是哪一天,當事人的回憶及檔案資料記載都不一樣。
關於中共一大閉幕的日期,《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的說法是:
由於會議無法繼續在上海舉行,代表們分批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在一艘遊船上召開了最後一天的會議。這最後一天的會議,也就是南湖會議。並註:目前史學界對黨的一大閉幕日期有7月30日、7月31日、8月1日、8月2日、8月3日、8月5日等幾種不同的說法。
由嘉興市委牽頭組成的課題組,歷時5年推出的《中共一大嘉興南湖會議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年版)一書,對於破解這個百年謎團,作出了重大貢獻。確認中共一大嘉興南湖會議時間即中共一大閉幕時間為1921年8月3日。
中共二大(1922年)
時間:7月16日-7月23日 地點:上海
會議開了8天。
中共三大(1923年)
時間:6月12日-6月20日 地點:廣州
會議開了 9天。
中共四大(1925年)
時間:1月11日-1月22日 地點:上海
會議開了 12天。
中共五大(1927年)
時間:4月27日-5月9日 地點:武漢
會議開了 13天。
中共五大會址
總體上看,一大到五大,會期都在10天左右。
中共六大(1928年)
時間:6月18日-7月11日 地點:蘇聯莫斯科
六大代表人數比前幾次大幅度增加,會議開了 24天,大大超過了前五次。
中共七大(1945年)
時間:4月23日-6月11日 地點:延安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正式開幕,而且一開就是50天。其實,七大原定會期較短,沒有安排那麼多次會議,也沒有準備那麼多發言。大會開始後,代表們紛紛要求延長,大會發言人數也突破了原定人數,除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先後在大會上發言的還有任弼時、陳雲、彭德懷、張聞天、李富春、陳毅、葉劍英、楊尚昆、劉伯承、彭真、聶榮臻、朱瑞、陸定一、烏蘭夫、博古、高崗、吳玉章、徐特立等,他們的發言受到大會的普遍歡迎。大會主席團作了專門討論,決定延長會期,會議議程也不斷改變。
由於七大和六大相隔17年,需要討論解決和明確的問題很多。同時,考慮到出席會議的700多名代表是歷盡艱辛才到達延安的。由於戰亂,代表們去延安的路程可謂困難重重,很多是要通過敵占區,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險。有的代表甚至從頭一年冬天就出發了,走了好幾個月。來回一趟很不容易,大會也有意安排代表休整一下,會期安排得比較寬鬆,中間還有休會日。因此,七大會議一再延期,直到6月11日結束,會期長達 50天,創歷次黨代會之最。
中共八大(1956年)
時間:9月15日-9月27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 13天,比七大會期大大縮短。
中共九大(1969年)
時間:4月1日-4月24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24天。
九大會期不及七大的一半,但在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仍是比較長的。
中共十大(1973年)
時間:8月24日-8月28日 地點:北京
會議只開了5天。比九大縮短了19天,是歷次黨代會中會期最短的一次。並且,從十大以後,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鮮有超過10天的。
中共十一大(1977年)
時間:8月12日-8月18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7天。
中共十二大(1982年)
時間:9月1日-9月11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11天。是自十大以來,唯一超過10天的大會。
中共十三大(1987年)
時間:10月25日-11月1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8天。
中共十四大(1992年)
時間:10月12日-10月18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7天。從十四大開始,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期都固定在一周。
中共十五大(1997年)
時間:9月12日-9月18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7天。
中共十六大(2002年)
時間:11月8日-11月14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7天。
中共十七大(2007年)
時間:10月15日-10月21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7天。
中共十八大(2012年)
時間:11月8日-11月14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7天。
中共十九大(2017年)
時間:10月18日-10月24日 地點:北京
會議開了7天。
中共十九大會場(圖片來源:新華網)
最後,我們簡單歸納一下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期:
一大至五大,8-13天;六大至九大,除八大外,時間都比較長,最少也是20多天,最長50天;十大最短,只有5天;十一大至十三大,7-11天;從十四大開始,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期都固定在一周。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徐 平(軍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