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支教新疆:「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劉繼在新疆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上課。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官方微信

從北京出發,到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新疆師範大學,再到南疆和田縣塔瓦庫勒鄉巴克墩小學,30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先坐40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到烏魯木齊,再坐兩天兩夜的大巴繞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到和田,最後在和田市區坐小車才能到達。

這條路,北京大學第19屆研究生支教團新疆分團的成員劉繼再熟悉不過。2017年,本科剛畢業的劉繼離開北京大學到新疆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支教。一年以後,2018年3月,劉繼跟隨新疆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的支教工作隊,下南疆維吾爾族村支教,所在學校就是巴克墩小學。

9月8日,在回校的火車上,劉繼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自己兩年的支教生涯,「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生南國行遠疆,一個湖南人的夢想

燕園嘉木,生南國兮;受命西遷,行遠疆兮。櫛風沐雨,撫今疇昔;稟告母校,此行成矣!

劉繼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大學畢業之前從未到過新疆,但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去新疆。

為什麼?劉繼說自己從小就很喜歡讀歷史,在讀到清朝名將左宗棠率領湘軍收復新疆的時候,內心很是嚮往,「我姥姥小時候(解放初期)所在的村裡,還有長輩隨王震將軍挺進新疆,後來村裡還有響應國家徵召上天山的『湘女』。」彷彿在冥冥之中,湖南湘潭的劉繼早已和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到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去新疆的這個夢想種子開始發芽。劉繼所在的法學院同一級有兩位來自新疆的同學,劉繼的一位直系師姐也去新疆支教過,從他們的口中,劉繼得知了很多關於新疆的情況,進一步探索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我特別希望能到新疆去看看,只是當時沒想到是以志願者的形式去的。」劉繼告訴記者,去新疆支教既可以圓了自己去新疆的夢想,還可以追隨前輩的腳步減少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這個想法在腦海里一旦形成就再也揮之不去了。

劉繼的決定一開始就遭到了父母的質疑:那麼遠的地方,一個南方娃娃要支教一年,吃飯能習慣嗎?氣候能適應嗎?耽誤學業怎麼辦?

父母的質疑不無道理。「新疆的環境難以適應的主要是氣候和飲食,氣候包括乾旱和冬天特別寒冷,飲食上就是要適應饢等麵食和牛羊肉。」劉繼說,好在北大支教團管理辦有比較系統的行前培訓,除了對隊員進行嚴格的體檢分配支教地以外,還包括督促大家鍛煉身體、在大四到支教地提前教學實習、在學校清真食堂提前適應新疆飯食等。

劉繼自己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自己到圖書館讀了許多與新疆歷史地理有關的書籍資料,培養對這片土地的感覺;還看了一些各條戰線援疆前輩事迹的報告文學、影片等,包括左宗棠傳記、王震將軍傳記、八千湘女上天山、北大援疆五十年、前十幾屆支教團前輩的札記等,用前輩們的事迹激勵自己,「總之,只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和戰勝一切困難的思想準備,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克服的。」

至於學業問題,劉繼覺得,人生充滿了各種可能性,自己不想按照大部分人畢業工作的節奏走,只想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劉繼的父母很開明,被劉繼成功說服了。

2015年,大三暑假,當時只有20歲的劉繼遞交了自己去新疆支教的申請。一年後,劉繼踏上了西行的援疆支教路。

和支教團一起西行,懷良辰不孤往

於我而言,在沙漠腹地揮灑青春汗水,實現的不僅是個人的新疆夢,更是以青春的名義追逐偉大的中國夢。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這是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里的一句話。在劉繼看來,去新疆支教是「懷良辰不孤往」,「這句話中包含為了理想的熱望一往無前的精神讓我非常感動。當然,這是一種文學化的表達,良辰是肯定的,卻不是『孤』往。因為我們有一個非常堅強的團隊,團長張家瑋、團員陳天和、喬婧、禚星辰,都是深受未名水滋養、充滿理想主義熱忱的小夥伴,所以並不孤單。」

從北京出發,坐了40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劉繼終於到達了新疆。在新疆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學生們跟剛畢業的劉繼都差不多年紀。

怎麼才能給他們上好課?在學校提供的課目名單里,劉繼選擇了自己比較擅長的古代文學、倫理學、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因為學校很多學生都是民考漢,無論是漢語水平還是學業水平都不是很高。儘管如此,第一次給同齡人講課,毫無經驗的劉繼還是有些慌。

「時間也很緊張,所以肯定是要先啃教材,吃透課本。」劉繼說,教學的主要困難在於如何深入淺出地把知識講出來,好在教授的都是專科學生,加上學校老師和支教團師兄師姐的經驗,兩個月後,劉繼已然完全掌握了支教的技巧。

劉繼曾這樣回憶自己在這裡教書的生活:在《古代文學》課上,我帶領同學們誦詩書、析史傳,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浩瀚書海中盡情遨遊;在《倫理學》課上,我帶領同學們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讀到斯賓諾莎、康德,感悟西方文化的偉大心靈;在《演講與口才》課上,我們唇槍舌劍、縱橫捭闔,從古今中外的偉大演講家身上汲取養料;在民族班國語補習課上,我們從詩歌講到電影,在豐富的素材中領略國家通用語言所承載的現代文化的無限魅力。

劉繼和支教團的其他學生一起和這裡的學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直到現在還和他們中的許多人保持聯繫。「我們團長張家瑋當時還擔任了大二一個班級的班主任,學生生病等大事小情都要處理。去年他們班的學生畢業,他還專程飛回去參加了他們的畢業典禮,感情是很深的。」劉繼說。

深入沙漠腹地,誓要「種」出一片春天

如果沒有那次「邀請」,劉繼會和其他支教團的隊員一樣,在2018年秋天結束在新疆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的支教生活,回到北京大學,開啟自己在法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生活。

但是沒有如果。

2018年3月,新疆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再次組織志願者到南疆和田的巴克墩小學支教,成員有學校的老師,也有學生。這項支教活動其實早在2017年12月底已經開始,但是由於支教隊的隊員大部分都是學生,沒有教學經驗,巴克墩小學的學生成績提高進入了瓶頸期。

此時,青政院支教團的負責人、擔任巴克墩小學校長的范宏林向劉繼發出了「邀請」。「范宏林校長在師大時與我同事過,對我有一定了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跟我聯繫,讓我到村上去負責教務工作,配合他一起打開局面的。」劉繼回憶道。

劉繼不是沒有猶豫。

「父母家人還有學校老師都擔心我的安全問題,我自己也擔心自己語言不通,更何況我還沒有小學的教學經驗。」劉繼說,去還是不去,自己考慮了三天。

這三天里,劉繼都想了什麼?

「我來新疆的初心就是奉獻教育的,我曾在2018年11月參加了在烏魯木齊的北大全球校友會,見到紮根新疆奉獻50年的100多位老學長,覺得自己是個北大人,到新疆支教義不容辭。更何況我在青政院教過的學生都下去了,自己還有什麼理由退縮?」劉繼說,學校也給了支持,學校團委老師說無論我做什麼決定,北大都將是我堅強的後盾。

接到邀請三天後,劉繼下定了決心:去。

儘管做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可巴克墩小學艱苦的環境還是讓劉繼吃了一驚。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古人曾這樣描繪沙漠的美景。可對於地處南疆沙漠腹地的巴克墩小學來說,沙漠意味着氣候乾旱,意味着沙塵暴時常肆虐。劉繼有很嚴重的鼻炎,初到南疆,嚴重時整個呼吸道都處於麻痹狀態。

不只是氣候。「學校條件更差。小學部的教師只有兩棟板房,只能容下6個班,剩下的3個班要借用幼兒園的活動室做教室;教師周轉房剛剛動工,支教隊都是住在毛坯的磚房裡頭;除了校園廣播以外也基本沒有現代化的電子教學設備。」劉繼回憶,連上廁所都要到離宿舍五六百米開外的旱廁。

艱苦的條件並沒有讓劉繼打退堂鼓,他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在沙漠「種」出一片春天。

作為教務主任、副校長,劉繼的主要工作是抓全校的教學設計、教學管理。從哪裡入手?根據南疆國語教育過渡時期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劉繼想到了國語教育。

此後一個半月,劉繼帶領着同伴們開始了調研。「調研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本校的教學實況,二是本地先進學校的教學經驗。」劉繼說,調研沒有捷徑可走,就是進班聽課、跟老師交流、跟學生座談。本校200多個學生、鄉中心小學、和田縣第三小學,三個學校走下來,僅調研筆記就寫了十萬多字。

沒有白走的路。這一次調研,劉繼編成了一本《巴克墩教學手冊》,針對當地各年級學生不同的特點,對國語教育的教材重新進行了編選,因地制宜制定了「六個一」國語教育方法體系,並在離開南疆之前將這套方法細緻地交代給了當地的教師和新一批志願者。

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

教師奉獻教育,也是在成就自己,我們的心靈被上一代師者點亮,也希望能點亮更多的人。

六年級尖子班最優秀的學生阿麗婭•賽提日丁,非常善良可愛懂事、但是因為爸爸犯罪判刑而自閉、最終在老師關懷下走出來的買買提艾力……離開巴克墩小學的劉繼時常會想起在那裡的日子,也曾在無數場合回憶起那段時光,「雖然條件非常艱苦、工作很辛苦,但生活很簡單、思想很純粹。一幫善良充滿熱忱的人們,為了理想的目標攜手並進奉獻教育,為孩子們點亮一盞通往文明世界的燈,這是我之前二十多年的人生從未體會過的。」

因為飲食不衛生突發感染性痢疾,劉繼不得不提前結束支教。

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回顧自己的支教生活,劉繼感慨頗多,「我非常喜歡『燃燈者』的比喻。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心心相印,燈火永延,教師奉獻教育,也是在成就自己,我們的心靈被上一代師者點亮,也希望能點亮更多的人。」

「劉繼,很高興看到你成為新疆支教團的一員,這不僅僅是個人成長中的幸事,更是作為一位普通公民履行責任的難得的機會。無私奉獻、不求名利、遵紀守法是我們劉家一貫的傳統,現在我們這一代逐漸邁入老年行列,最多也就是發揮餘熱而已,只能將希望寄託到你們身上。人只考慮自己的得失將會枉來人世,為國為民默默奉獻才是人生價值之所在……」

在劉繼的手機里,一直保存着這樣一張聊天截圖。那是2017年,在劉繼即將踏上去新疆的火車時,大伯劉長林發給他的信息。劉長林是上世紀80年代最早的一批師範生,一輩子都在湖南的鄉村教書。

劉繼說,每次遇到困難想退縮的時候就會翻出來看看,長輩的囑託可以點燃內心的勇氣。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