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 國家文物局供圖 羅征/攝
2月11日晚,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為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
張國立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共同揭開了這一消息。
春晚結束之後,我們就可以在北京見到回歸的佛首。
2月12日(大年初一)—3月14日,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辦「咸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回歸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佛首造像正式與國內觀眾見面。
此外,天龍山石窟博物館館藏的部分佛教文獻,造像拓片和佛經、佛教研究書等,也將一同展出。
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是如何回歸祖國的?
這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其中,一位杭州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以下稱拍賣行)擬於東京拍賣一尊「唐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上流失的文物。經組織鑒定研究,判斷應屬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隋代),於1924年前後被盜鑿並非法盜運出境。
國家文物局啟動追索機制,確定「叫停拍賣、爭取回歸」的工作目標,10月15日致函拍賣行,要求終止與該佛首相關的拍賣和宣傳展示活動,予以撤拍。
10月16日,拍賣行積極配合,作出撤拍決定,終止有關宣傳。
國家文物局與拍賣行董事長張榮取得聯繫,張榮是一位旅日華僑,浙江杭州人,他鼓勵促成文物回歸。
10月31日,張榮與日籍文物持有人談判完成洽購,經國家文物局充分溝通,決定將佛首捐獻中國政府。
11月17日,我駐日使館舉行文物移交儀式,張榮將持有的天龍山石窟佛首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移交使館保管。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魯迅博物館等相關單位,在我駐日使館、北京海關全力支持下,取得日本文化廳文物出境許可,於12月12日12時,將佛首安全運抵北京,當日點交入庫,佛首重回祖國懷抱。
11月17日,我駐日使館舉行文物移交儀式,張榮先生(左)將持有的天龍山石窟佛首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移交使館保管。圖為駐日使館公使楊宇(中)見證,公使銜參贊石永菁(右)與張榮簽署捐贈文件。國家文物局供圖
佛首回運。國家文物局供圖 王卓然 馬孝辰 攝
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專家開展實物鑒定,安排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開展文物測試分析與健康狀況評估。
經研究,與1922年3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35和1923年10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41所示第8窟北壁佛龕內佛像的原狀圖片相比較,佛首臉型、五官、形神高度吻合,特別是右臉頰的斑駁痕迹,從右眼瞼下向右耳延伸擴展的形狀,與實物完全一致。佛首面部的一些細微特徵,如右腮小的斑點和頸部風化形成的邊緣,兩者亦一致。
依目前石窟保留痕迹歷史圖片推測,佛首被盜鑿後,其背面、鼻翼均經過修整。
岩田《天龍山石窟》圖版41截圖(左圖),佛首回運後拍攝的高清圖片(右圖 羅征/攝) 國家文物局供圖
外村太治郎《天龍山石窟》相冊集圖版35(第8窟北壁龕內佛像)(左圖),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現狀(右圖) 國家文物局供圖
佛首長33.7厘米,寬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科技檢測的測試分析結果表明,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構成,符合天龍山岩體特徵,內部一致性較好,無顯著裂隙發育。頂部和耳部發現彩繪痕迹,推斷佛像原始狀態應有彩繪。鼻翼及鼻樑部位存有有機材料,推斷有修復經歷,與鼻翼修整情況相契合。
文物測試分析中發現佛首鼻翼及鼻樑處熒光現象,推斷存在修復痕迹。 國家文物局供圖
經實物鑒定、科技檢測並與歷史照片比對,專家一致認為,該佛首源自天龍山第8窟北壁佛龕內佛像,應為1924年前後被盜。第8窟為天龍山石窟唯一有明確開鑿紀年(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且規模最大的石窟,該尊佛首肉髻低平,臉龐圓潤,露出笑容,雕刻技術嫻熟、表現手法細膩、時代特徵鮮明,具備北朝晚期至隋初的顯著特徵,是研究天龍山石窟乃至我國古代石窟藝術的珍貴實物標本,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天龍山第8窟外景 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提供
天龍山第8窟外景 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提供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鑿於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是中原地區代表性佛教石窟,在中國石窟雕塑發展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世紀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會」驅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幾乎所有造像頭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盜運境外,現收藏於日本、歐美博物館以及私人手中,破壞程度在中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
此次回歸佛首,是近百年來第一件從日本回到祖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高度重視石窟寺保護工作。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召開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進一步加強了石窟寺保護利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將天龍山石窟等重要石窟流失文物,確定為近期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主攻方向,主動監測協調撤拍,成功促成佛首回歸祖國。國家文物局將會同有關方面,踐行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國際共識,在具備安全條件前提下,將佛首送回天龍山石窟,在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收藏展示。
佛首是如何上春晚的?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邀請國家文物局,在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合作設置「國寶回家」特別環節,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重點呈現天龍山石窟回歸佛首,與全國人民共享團圓之喜。
「國寶回家」特別環節堅持文物安全第一,國家文物局統籌協調故宮博物院、北京魯迅博物館和展陳運輸專業單位,抽調業務骨幹,組成工作專班,精準制定文物安全保障方案,量身定製展櫃展具,嚴格規範布展操作,嚴格落實出入庫管理,嚴密確定運輸路線,局領導實地排查安全保障細節,逐人逐崗逐環節壓實文物安全責任;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晚節目組反覆斟酌調整節目編排,從文物安全展示需要出發,設定舞台專屬台型,確保專業操作時長,保障文物在春晚現場實現安全靜態展示。
來凝視一下各個角度的它吧——
(一)
隋朝584年,石造佛首像高47.9厘米,天龍山石窟第8窟——
(二)
看完這個回歸的故事,我們來了解下天龍山石窟。
或許你沒有聽說過「天龍劫」。
今天,我們去天龍山看到的絕大多數洞窟,大都是殘損不全的造像和鑿毀的窟壁,無法想像它的原貌。而人們在國外博物館看到的天龍山造像,則遊離於石窟本體之外,無從領略它們在洞窟和林泉山水之間的美。
天龍山石窟始鑿於北朝東魏時期(534-550),高歡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高歡之子高洋北齊後以晉陽為別都,繼續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唐代李淵父子起家於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
天龍山石窟歷經北齊、隋、唐等不同時期的開鑿,形成洞窟25個,造像500餘尊。它被稱之為「天龍山式樣」,以嫻熟的雕刻技藝、細膩的表現手法、鮮明的時代特徵、豐富的生活氣息著稱於世,是佛教石窟逐漸中國本土化的典型實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卓越成就,在石窟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峰全景 1922年《天龍山石窟》 外村太治郎著
西峰全景 1922年《天龍山石窟》 外村太治郎著
此時的天龍山石窟造像頭部基本完好無缺 出自外村太治郎著、1922年出版的《天龍山石窟》
讓人痛惜的是,天龍山石窟是國內石窟寺被人為盜鑿、破壞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截至目前,已知有160餘件天龍山石窟文物流失世界各地。
1918年,日本人關野貞重新發現天龍山石窟,並將調查報告發表於日本《國華》雜誌。此報告一出,引起世界轟動的同時,也招來了大規模的盜鑿活動,數百件天龍山石窟精品造像被運往海外。
1948年,天龍寺再遭大火毀於一旦,無人管理的天龍山石窟遭受自然災害的損壞更加迅速。直到1982年,才開始對天龍山石窟進行保護、恢復和維修工作。
1924年-1925年間,中外盜賊對石窟進行了掠奪和破壞,耗時四百年開鑿的天龍山石窟,從此竟成為無頭的石窟,是中國境內摧殘破壞最為嚴重的石窟,再也找不出一尊完整造像。
天龍山石窟被盜劫走的佛頭
開盜賣之風的始作俑者,是日本人山中定次郎。
根據國家文物局、山西晚報的相關資料介紹,1912年,山中定次郎抓住小恭親王溥偉沒有生活來源又企圖復辟滿清政權急需大量資金的機會,從溥偉手中收購了恭王府除書畫外的大批收藏品。這批文物被迅速運回日本分類整理,並被分為三批,一批運往美國拍賣,一批運往英國拍賣,一批留在山中商會設在日本和美國的古董店中零售。
山中定次郎經營主持的山中商會,據稱是繼盧芹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海外規模最大的中國古董文物店。隨着山中定次郎過手的珍寶越來越多,他對中國文化與文物的渴望與垂涎也日益加深。
1924年6月和1926年10月,山中定次郎本人兩次前往天龍山石窟。1927年前後所有散失海外的天龍山石窟造像名品,幾乎全部都是山中定次郎指導山中商會盜鑿販售。
他在日記詳細記載了其中一次的盜運,40多個天龍山石窟造像的佛頭被砍下來,裝成箱,運到北京,然後由北京運到日本。
山中定次郎帶人在天龍山石窟
資料中還提到,天龍山腳下寺廟的住持凈亮和尚,是個貪財之人,山中定次郎以利誘之,大規模的「割頭」事件就開始了。
山中定次郎與凈亮和尚(居中者)合影
盜割現場的照片定格了山中定次郎的罪證
1932年11月,山中商會在日本東京美術協會舉辦了「世界古美術展」,並將這批天龍山石佛公開拍賣。
初步統計,目前已知有約150件天龍山石雕造像散佚海外各處,僅部分雕像可辨認確系出自天龍山哪個窟室。如捐出藏品的哈佛大學轄下福格美術學院集藏24件天龍山雕像(包括飛天浮雕),其中的19件為第二窟和第三窟作品;日本東京根津的嘉一郎藏有8件天龍山早期頭像。
而天龍山的唐窟精品不乏人收藏。威斯羅波捐給福格美術學院兩件第十七窟天王頭像,費城的賓州大學博物館藏有兩件唐代早期天王全身塑像,日本東京的根津美術館,為全世界集藏唐代天龍山石窟名品最多的收藏單位,計28件唐代頭像和浮雕殘件。
1928年,山中商會將盜運來的45尊造像編輯成書《天龍山石佛》。該書涵蓋佛像16尊、佛手與佛足3尊、菩薩像22尊、羅漢像1尊及天王力士像3尊。
2014年以來,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與國內外學術機構通力合作,歷時6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9個國家的近30座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完成了11個主要石窟的三維掃描、數據建模,實現了10個石窟的專業數字復原。在此基礎上,開啟了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
2019年7月,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在法國聖但尼市進行首展,是中華文化走出去項目清單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文物與科技融合類項目。
2019年9月,「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在太原市博物館開啟國內首展,利用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3D投影、數字洞窟、VR石窟探險、全息影像、高清視頻、互動多媒體體驗等表現形式,創造觀眾能夠高度參與、互動、沉浸體驗的陳展方式,廣角度、多層次、近距離展示天龍山石窟被盜鑿前的原貌。
(原標題《國寶佛首亮相春晚,一位杭州人對它的回歸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