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央視2021年春晚的天龍山佛首是什麼來歷

▌從日本追索回國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佛首,曙祥攝於魯迅紀念館


2月11日晚,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現身,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這是近百年來第一件從日本回到祖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2月12日至3月14日,回到祖國的這件佛首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與觀眾見面。國家文物局表示,會踐行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國際共識,在具備安全條件下,將佛首送回天龍山石窟。優秀文化遺產天龍山石窟一時進入大眾視野。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石窟寺是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大門類。


佛教石窟起源於印度。我國開鑿石窟約始於3世紀,盛於5-8世紀,最晚的可到16世紀,既有佛教石窟,也有道教石窟。石窟寺分佈廣泛、規模宏大、體系完整,集建築、雕塑、壁畫、書法等藝術於一體,融儒、釋、道等文化元素於一身,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價值理念、文化精神。佛教石窟是佛教文化中國化的形象體現。


▌天龍山石窟的規模


山西的石窟資源遍布全省各地,從北魏到唐代,再到宋、元、明、清,歷代均有開鑿,不但分佈廣泛,而且體系完整、內涵深厚。據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山西現有石窟寺達到244處,摩崖造像254處,近年來文物部門通過野外調查又新發現了多處。在山西的石窟寺里,影響力最大的,就數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等「明星」石窟。


人們將太原西邊一帶的山泛稱為西山,懸瓮山、龍山、天龍山、方山、蒙山、太山、廟前山都在西山範圍內。西山的石窟文化遺產,有天龍山石窟、蒙山開化寺大佛及石窟、龍山童子寺大佛及石窟等知名的成規模石窟,以及龍山姑姑洞石窟、石門寺石窟、懸瓮山瓦窯村石窟、懸瓮寺石窟等鮮為人知的小型石窟。


天龍山石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處的天龍山。天龍山主要由東峰、西峰、香爐峰和柳跖溝組成。天龍山石窟岩石為礫粗-中粒石英砂岩,屬於堅硬岩石,易雕鑿,但抗凍性差,抗風化能力中等,易風化。東魏時期(534年-550年),大丞相高歡在這裡建避暑宮並開鑿石窟,拉開了天龍山人文歷史的序幕。此後,歷經北齊、隋、唐、明等不同時期的開鑿,天龍山石窟形成了現有規模。天龍山石窟群排列有序,大小不一,結構各異,共有30個石窟,主要分為兩個區域,即南坡半山腰的洞窟主區和南坡山腳溪谷旁的千佛洞區。南坡洞窟主區石窟開鑿於東峰和西峰的山腰間,東西綿延500餘米,現存洞窟25個,造像500餘尊,飛天、藻井、壁畫1144尊(幅)。南坡柳跖溝灘地千佛洞區現存5個洞窟,開鑿於懸崖峭壁之上。


半山腰洞窟主區東峰和西峰的洞窟沿崖面自東而西排列,其中東峰分上下兩層,上層4個窟(單獨編號上層l-4窟),下層8個窟(編號1-8窟);西峰13個窟(編號9-21窟)。日本學者田中俊逸1921年對天龍山石窟進行了較詳細的記錄、拍照和編號,其編號一直沿用至今。


▌天龍山石窟的造像


天龍山石窟開鑿年代史籍缺載,除了第8窟的前廊存有隋開皇四年(584年)開窟造像碑文,其餘洞窟碑文因人為鑿毀、風雨浸蝕,文字已經漫漶不清,給研究者帶來不少困難。今人用考古學的方法,根據洞窟形制、題材內容和造像特點等方面考古類型學的排比,可以推測出石窟始鑿於北魏末至東魏時期,歷經北齊、隋和唐諸朝。半山腰洞窟主區的開鑿活動前後延續了200年左右,大體上分為東魏、北齊、隋、唐4個時期。


天龍山最早的石窟是東峰第2和第3窟,開鑿於北魏末東魏時期。這是一組雙窟,東西毗鄰,緊密相連,洞窟大小相同,形制一致,兩窟間雕鑿造像功德碑銘(已失),沿襲了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雙窟形制。洞窟呈方形,頂呈覆斗狀。遍布窟內的紅色顏料很有視覺衝擊力。造像組合形式為三壁三佛,單鋪一佛二脅侍菩薩,造像具有清秀飄逸的風格。佛像面相清瘦,身材修長,着褒衣博帶式大衣。窟頂有一朵大蓮花,蓮花四周各雕有一飛天。


繼東魏石窟之後是北齊(550年-577年)石窟,有東峰第1窟,西峰第10、16窟,共3個石窟。窟形為前後室。造像組合為三壁三佛,第1窟為倚坐佛,第10窟以釋迦多寶為主尊,第16窟為三坐佛,單鋪一佛二立菩薩和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渾圓,着褒衣博帶式或袒右式袈裟。菩薩頭戴花冠。天王、力士均着菩薩裝。


東峰第8窟的窟形為前後室中心柱窟。這是天龍山石窟中唯一的隋代石窟,也是天龍山石窟中唯一的中心柱式石窟,開鑿於隋開皇四年(584年)。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一書中評價說:「隋代石窟之最富於建築趣味者為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造像組合為:外圍有三壁三佛、中間有四壁四佛,單鋪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造像面相方圓,繼承了北齊風格。


唐代開鑿的石窟數量最多,共有19個:東峰第4、5、6、7窟和上層單獨編號的4個窟,西峰第9、11、12、13、14、15、17、18、19、20、21窟。除第9窟為摩崖大龕外,其餘分為平面方形前後室、平面圓形前後室和平面圓形單室三種。造像組合三壁三佛,一般為倚坐佛,單鋪以一鋪三尊、五尊為主。佛頭多水波或旋渦紋髮髻,面相渾圓豐滿,寬肩細腰,着僧祗支(僧服的一種,屬襯衣類),外着袒右式偏衫,或雙領下垂式袈裟,個別著通肩式袈裟。


開鑿於唐代的第9窟為天龍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外建有宏偉的木構閣樓以保護石刻造像,稱為「漫山閣」。閣內佛龕分上下兩層。上層正中雕大型倚坐彌勒佛像,通高7.55米。下層雕三尊菩薩像,正中為十一面觀音立像,通高5.5米。左為騎象普賢菩薩,通高3.95米。右為騎獅文殊菩薩,通高4.3米。



▌咸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 曙祥攝於魯迅博物館


▌天龍山石窟:反映了外來石窟藝術轉變為中國石窟藝術的歷程


天龍山石窟是外來石窟藝術向中國石窟藝術轉變時期的代表作,包含了東魏、北齊、隋、唐的四朝作品。東魏造像清瘦的體態,以及法衣、衣褶、覆蓮台座,仍可見北魏末期的藝術風格特點,但人體結構更趨於適度,較前代圓潤。佛和菩薩的造型與衣飾脫離了北魏造像高鼻深目、褒衣博帶等特徵,向北齊健壯豐滿的造型發展。北齊的造像一改東魏「秀骨清像」的飄逸風格,注重和追求展現人物健壯肌體的寫實手法。佛像髮式開始採用螺發樣式,袈裟衣飾用袒右式替代褒衣博帶式;菩薩則頭戴花冠,衣飾華麗。隋代造像處於轉變時期,上承北朝造像端莊慈祥的風格,下啟唐代造像豐滿自如的先聲。唐代是天龍山開鑿石窟的鼎盛時期,開鑿年代大致在武則天到唐玄宗時期。天龍山石窟唐代造像雕刻水平很高,表現手法細膩,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以西峰第9窟的摩崖大佛最具代表性。天龍山石窟的唐代菩薩形象富有活力,充分表現出唐代雍榮華貴的風格,成為後來中國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


從東魏到唐代200年間,天龍山石窟造像雖然在風格上有很大變化,但有相承的關係。東魏北齊造像,刻畫出穩定和靜止的形象,在雕刻技法上卻能使靜止的形象產生動感。隋代造像,在雕刻技法上較多繼承了北魏造像沉穩質樸的風格。唐代造像,菩薩造像姿態各異,優美而充滿動感,雕刻技法具備盛唐造像特點,以瓔珞和天衣加強了豪華氣質,精湛的藝術水平為中原地區同時期雕刻作品所罕見。


天龍山石窟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珍貴實例,在我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齊和隋唐石窟窟檐兩側柱額枋上為人字拱和一斗三升拱,反映了北齊和隋代木結構建築的形制,展現出北朝時期中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趨向,是唐代以前木構建築結構的重要補充案例。天龍山唐代石窟的窟檐兩壁各開鑿有舍利塔一座,塔中部被鑿出龕,內有佛像一鋪,體現了唐代洞窟前廊結構形式的多樣化。這些都是研究中國早期建築形式的珍貴實物資料。


天龍山石窟反映了外來石窟藝術轉變為中國石窟藝術的歷程,展現出高超的雕刻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石窟藝術乃至世界雕塑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2001年,天龍山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代以來,國力衰弱,天龍山石窟也遭受磨難。1908年,德國建築學家E·伯爾施曼首次調查天龍山石窟。此後,美國、日本、瑞典等國相繼有人前來考察。20世紀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的策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幾乎所有造像頭部、部分造像的全身被盜運境外,破壞程度在我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目前已知137餘件天龍山石窟文物流失於日本和歐美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及私人手中。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流失海外文物的追討力度。國家文物局近日發佈了2021年工作要點。在穩步提升文物基礎和重點工作管理效能方面,提出將加大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力度。加強國際文物市場監測,推進海外中國文物調查和數據資源整理,重點開展敦煌流失文物數字化回歸,科學布設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研究基地,爭取追索更多流失文物回歸祖國。我們期待着更多石窟寺文物的回歸。


▌本文作者參觀咸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


曙祥 1976年出生,籍貫江蘇省阜寧縣,碩士研究生學歷。畢業於中國佛學院本科、中國佛學院碩士研究生班,2010年起在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任助教(初級職稱)至今。


《收藏》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雜誌

微信ID:sczz029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