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系列PART1—什麼是校園霸凌?我們在遭受校園霸凌嗎?

策劃 / Uncle Koali

撰文 / Dan

編輯 / Dan

出品 / iSP家長學堂


小學時騎着單車約去同學家玩。在經過學校附近的小街時被四五個穿着紅色初中校服的人攔下了。


現在我已經不記得他們對我做了什麼了。只是記得同學事後回憶看到我時,我的面色慘白,臉上留着幾條紅痕,衣服上全是腳印,手裡緊緊攥着我全力保下的小靈通手機。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來自社會極端純粹的惡意。我沒有犯任何錯,只是恰巧地經過那裡,成為他們的目標,然後被攔截,勒索,毆打。


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很害怕初中生,尤其是穿着那種款式的紅色校服的初中生。為了避開那所學校,我甚至會故意繞路回家。


哪怕在自己已經上高中後,當我看到那種紅色校服,我仍然會感到不安,不自覺繞道走開。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2019年,根據玖月晞小說改編的電影《少年的你》在院線上映,讓主流視野聚焦在這段校園殘酷物語—校園霸凌。


坐在影院里,我的眼前又閃出了那身紅色校服。我驚奇發現我對那身校服的陰影並沒有因為時間消失多少。


「只是小孩子打鬧罷了」


「你不是也沒什麼事嘛」。


「東西沒丟不就行了」


……


多少真切地傷害在父母和老師的一句句「忠告」和「勸誡」中消融到了骨髓中,壓抑到心靈的深井裡,變成了青春的灰色蒙塵。


接下來的這個系列,i思泮家長學堂將帶您系統的了解並解讀校園霸凌這一現象。


什麼是校園霸凌?


當我們正式開始討論校園霸凌之前,我們首先界定下什麼是校園霸凌。


雖然在公眾和媒體的口中,校園霸凌的稱謂早已被普遍默認為某種校園背景下的暴力行為,但是其內涵和形式一直缺乏共識。根據亞娜·尤沃寧(Jaana Juvonen)和桑德拉·格雷厄姆(Sandra Graham)的說法,霸凌主要包括對目標對象的威脅(intimidation)和羞辱 (humiliation)。


典型的情形是指一個身體較為強壯或者在其他條件或特徵上佔有優勢的個體使用其所擁有的這些能量去恐嚇、貶低和侮辱另一個體的行為。


而在校園內,這種權力優勢通常來自身體優勢和社群優勢。


簡單來說就是在校園背景下通過暴力或者拉幫結派對其他學生進行羞辱與攻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這些實證立場的社會學者對於校園霸凌的界定固然準確扼要,但現實畢竟不是涇渭分明的公式書,而是泥沙俱下的意義叢。


我仍然記得當時我顫巍巍地拿着手機給母親打電話時,母親的反應是:「沒丟什麼貴重東西」「沒受什麼傷」,然後讓我自己騎單車回家。


或許我的母親並不認為我遭到了「霸凌」,孩子之間談不上「搶劫」,只有一些無意的惡作劇。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當我們思考自身與身邊的人的處境時,「霸凌」不應該是一種權力高位的「客觀定義」,而是受害者真切實在的負面感受。


我們在遭受校園霸凌嗎?


除了直接的暴力行為外,校園霸凌也具有廣泛的形式。


按其發生介質和表現形態來看,校園霸凌大致可分為五類:身體傷害(Physical abuse)、精神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言語中傷(Verbal abuse)、網絡霸凌(Cyber-bullying)和性霸凌(Sexual bullying)。


這五者並非界限分明,而是往往相互交疊,相繼發生。


電影里陳念被排球砸頭,被堵在家門口圍毆,被惡意地推下樓梯。這些行為都是霸凌者對於陳念故意的、直接的身體傷害。這些傷害被歸類於直接霸凌。


直接霸凌往往體現為一種直接的激烈對抗。除了身體傷害,還體現為威脅、勒索、辱罵等形式。


除此之外,謠言、刻意孤立、網絡霸凌、暗中傷害等被視為間接霸凌。間接霸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匿名性,可以在不暴露霸凌目的的情況下對受害者造成傷害。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有研究表明:霸凌方式在性別中存在顯著差異。男生的霸凌方式更傾向於直接霸凌,以身體上的暴力傷害和言語中傷為主。女性的霸凌方式多以間接霸凌為主。通過散播謠言等方式對受害者污名化,從而達到受害者在人際關係上的孤立。


當你發覺:


校園中突然有人對你指指點點,總是用言語不斷攻擊你;


你總是能接收到騷擾你的短消息,在網上看到自己的不實負面信息;


發現自己在學校里總是處於負面消極的狀態時;

你或許應該提起警惕心:你是否遭到了校園霸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