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回憶!靜安這家60多年歷史的寶藏糧油店都賣些啥?

在上海人的記憶中,買米、買油、買醬料,就要去家門口的糧油店。上世紀80年代,僅老靜安以數字排序命名的糧油店,就有100多家。作為當年的「旗艦店」,有着60多年歷史的「第六糧油」經營至今。在商超便利店的「包夾」競爭下,老字號糧油店發展如何了?

紅色清水牆面

落地玻璃格子窗

「第六糧油」的一家分店

就坐落在陝西北路老字號專業街上

臨近中午,老主顧田阿姨、張阿姨來到店裡,直奔櫃檯旁的面點區,不僅自己買,還幫鄰居帶貨。店員戴着手套取下玻璃罩,抓了些皮子和麵條上秤,三斤餛飩皮、兩斤麵條,不到20塊錢。

「它有韭菜面、陽春麵、龍鬚面、菜湯麵,時令推出的冷麵我就吃了一個夏天,芝麻醬、花生醬、綠豆芽都放在裏面多方便!吃起來有嚼勁,價錢也很公道。」田阿姨提着滿滿一兜讚不絕口。

田阿姨從小就跟着父母在「第六糧油」買東西,如今一晃已有60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第六糧油」還開在南京西路凱司令旁邊,店名叫做「上海市新成區第六糧油商店」,是當時上海最大的糧油零售店。

運營總監魯光華曾是這裡的老店長,他回憶,從那時起,自家工廠生產的鹼水切麵皮子銷量就很火爆,早上6點開店前就有顧客排隊,一直排到午飯以後。當時,憑一斤糧票,可以買一斤二兩半的麵條。

「我們的皮子沒有任何添加劑,老百姓吃着放心,一天要賣兩三千斤了。最便宜的時候就是2毛7分錢一斤,現在賣到3塊5毛錢一斤了,利潤還是比較薄的,但是我們覺得老百姓有需求、對我們信任,也是為百姓服務。」

隨着老房動遷,許多居民搬到了青浦、嘉定,仍對這裡的東西念念不忘,隔三岔五要回來。如今的貨架上,傳統糧油醬料仍然佔據主要位置。年輕的80後店長程冬玲從冰箱里拿出一份自產自銷的「古寺」牌糯米甜酒釀,水分很少、酒釀很足,夏天喝起來尤為爽口,250克僅售4塊5毛錢。

「還有大頭娃娃的糯米粉、小麥生粉,一些五穀雜糧,我們還是保持了那些老的產品。面製品一天基本上賣出200斤左右,到了除夕過年的時候,得翻好幾倍,店門口大排長隊,那是我們一年最忙的時候。」 程冬玲說。

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第六糧油」雖不見便利店常賣的零食快餐,但根據附近南京西路商圈的白領需求,推出了代餐的膳食米稀,還搭起了小吧台,引入羊乳茶、咖啡。

魯光華說,「第六糧油」能從當時100多家糧店、油醬店突出重圍,到如今開出五家門店,關鍵是與時俱進,一路做出不少嘗試,「連鎖的業態起來以後,我們就及時地調整。根據不同地區的消費群體特質『一店一策』。」

總店從南京西路搬到現今的萬航渡路後,由於離居民區比較近,他們相繼引進過三林熟食,自己做過饅頭、粽子、月餅。後來還因為周邊沒有菜場超市,引進了菜店。

沿襲老傳統,「第六糧油」每年還有300多次進社區的服務,從過去的三輪黃魚車,到現在的小型麵包車擺攤,把明星產品送到最後一公里。

陝西北路這家店的前身也有滿滿回憶,程冬玲說:「小時候路過這裡,先是老的糧油店,有段時間做過中西快餐,第一家堂飲咖啡也在這裡,後來又把店鋪出租出去了。」由於周邊居民反映還是有買糧油米面的需求,「第六糧油」在2017年重新回歸,成為改造後的陝西北路老字號專業街上的一塊招牌。

「我父親也是老糧油的員工,所以我深知老字號需要創新,也要跟上步伐」,程冬玲說。

「以後可能網上也可以訂,我們幫老年人解決送貨的問題。總歸是往民生方面,老百姓有什麼樣的需求,我們往哪方面改進。老字號也能有新面貌,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