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夢回弄堂里,多年前的那種鄰里關係又回來了


有鄰里的生活,才是「文明生活」

——梭羅


挺意外的,

一場疫情,把我們帶回了小辰光的弄堂生活。

家裡沒鹽、沒醬油了問隔壁借點;

多燒了菜飯,分對門一些;

樓上有獨居的阿婆,左鄰右舍都多幫襯着...


這樣鄰里互助的溫情,最近時刻都在發生。

每每道謝,鄰居阿姨爺叔總笑眯眯地擺擺手:

「哎呀小事體,遠親不如近鄰嘛!」



漸行漸遠的鄰里關係


一牆之隔不往來,擦肩而過不搭話,雖然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但這就是現代城市鄰里關係的真實寫照。每天共用一部電梯,同出同進,但彼此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遠親不如近鄰」,似乎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



也許你會說,每天這麼忙,回到家裡就想躺着,誰還有心思去跟鄰居套近乎。也許你會說,現代的居住區模式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往來。在城鎮化的今天,人防人,戶防戶,家家貓眼來看人。也許你會說,現在網絡這麼發達,手機就可以溝通不需要鄰里之間的互動。



然而有沒有某個瞬間,往昔那簡單、質樸、有鄰居參與的弄堂生活,也會被你憶起?


守望相助的好鄰居


01

高小姐與阿婆


一位叫高捷的上海姑娘,她的正對門,住着一位96歲的阿婆。這次疫情蔓延,高捷所住小區也被封控了。她擔心對門阿婆生活艱難,就寫了張紙條貼在阿婆門上:「阿婆:我是住對門的高小姐,如果有什麼需要幫忙,物資有什麼需求,可以給我打電話,我家還有一些儲備。」



對門阿婆收到信息後,也寫了一張紙條,貼在了高捷的門上:「高小姐:謝謝你的關心,我們家物資儲備豐富,我女兒和我住在一起,可以照顧。你若有需要補充蔬菜,門口竹竿上掛着,隨意取。再次感謝你的關愛。」阿婆把將自家儲備的蔬菜,都洗乾淨了,然後掛在兩家中間樓道上。




02

12罐可樂換出一個小超市


前幾天,一條「12罐可樂換出一個小超市」的暖心新聞在朋友間傳了開來。



起先是某小區一位居民將消過毒的12罐可樂放在一樓大廳供大家免費取用,誰料物資不減反增,在鄰里不斷地以物易物中,這12罐可樂逐漸擴編,水果、蔬菜、零食、飲料...一應俱全,儼然一個「小超市」。



03

一朝做得屠宰匠,豬肉幾分天下知


楊浦一小區居民前不久團購到了一頭170多斤的整豬,就在大家為分豬肉犯難之際,71歲的紀榮明教授出手了。據悉紀教授退休前是海軍軍醫大學解剖學教授。教授戴着白色的一次性手套,拿着家用的菜刀,手起刀落間將這頭豬分切成了均勻的等份。



像這樣鄰里互助的小事,在此時的上海,每天都會發生無數次。每一件或許都很微不足道,但在疫情的大山下,每一件都閃閃發光。




難忘的溫暖時光


時代不斷在變遷,如同一列高速奔跑的列車不斷地駛向前方。石庫門下的弄堂生活已經隨着上海快節奏的城市發展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很多弄堂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社區。從弄堂到三室兩廳的電梯房,從一個門牌號走進去十幾戶人家到幾十戶人家共用一部電梯,從平房水泥路到高樓精裝修,或許現代的居住環境是往日無可比擬的,但是熱情的鄰里街坊和溫馨的弄堂生活確是很多人難忘的回憶。



這些年來,人們越來越只關注「遠方的大事」,而忘記了自己身邊的世界。我們所居住的附近和鄰里,正在成為我們拋棄的「東西」。但上海這次疫情,讓很多人重新體驗到了鄰里的價值,這也許是這次疫情,給都市人帶來的最大改變。疫情前,大家終日穿梭於城市的高樓大廈間,也許只在匆忙乘電梯時才偶爾和鄰居打一次照面,你不認識我我不熟悉你。如今被迫居家反而更能體會鄰里互助、守望相助的溫暖,也讓我們逐漸體會到了那句「遠親不如近鄰」的真諦。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我永遠不會感謝疫情,但我會想念這段鄰里互助共生的日子。」這場疫情終究會過去會消逝,但我相信渡過難關的上海人民,一定會永遠記得這段鄰里相助的溫暖時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異議可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