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裕明 台灣實踐大學副教授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通過時隔12年的「新戰略概念」,有史以來首次提及中國大陸,對於中國大陸在國防建設、經濟政策、技術發展等領域多加指責,北約秘書長甚至把手伸到台灣。中國外交部響應,中方對此嚴重關切、堅決反對北約干涉台灣問題。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博格6月29日表示,雖然中國並非北約的敵人,但構成嚴重威脅,「霸凌」台灣等鄰居。
另一方面,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北約峰會上,英國外相特拉斯強調中國威脅的同時,也再度提及台灣。眼看中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持續擴張影響力,特拉斯擔心,中國可能從俄烏衝突中「得到錯誤的想法」,導致一場「災難性的誤判」,例如以武力拿下台灣。
「新戰略概念」指俄羅斯是對北約聯盟「最直接的威脅」,中國則構成「系統性挑戰」,又提及台灣議題,顯然北約是想把手伸到台海,就連地理和歷史上與台灣距離甚遠的英國也想在台灣議題上插旗。
英美大唱雙簧伸手台海
英國在脫歐之後,正尋求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機會,對台海問題更是頻頻發話。特拉斯在受訪時再度談到台灣,表示西方必須從烏俄戰爭中的錯誤學到教訓,並應用在台灣上,確保台灣受到防衛,她並提到要 「保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強調,美國「支持台灣建立不對稱防禦能力」。台灣代表團才剛剛結束赴美參加的「台美高層軍事安全與戰略對話」(又稱為蒙特瑞會談)。會中傳出美方建議台灣全力投資「不對稱」武器,放棄對戰機、軍艦等大型載台的採購。而在此之前,台軍包括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等3項武器採購案,即遭美方以不符合「不對稱戰力」原則否決。
由此可見,特拉斯的說法也充分展現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
另據英媒《金融時報》報導,英美高階官員早在3月即首度開會探討台海衝突的應變計劃,可見兩國在「針對中國」方面合作早有預謀。
而此次由英國領銜,與美國所領導的北約相互唱和,讓英美意圖帶領歐洲插手台海的態勢檯面化。接下來北約勢力將進一步擴張到歐洲以外的區域,尤其目標瞄準亞太,試圖把歐洲集團對抗的套路複製到亞太,這種作法恐將進一步影響台海局勢。
北約欲將台海烏克蘭化
北約公布的「新戰略概念」中最嚴厲的措辭指向俄羅斯,並不令人意外,然而提到中國大陸的部分過為牽強,因為2010年所公布的戰略文件里並未有對中國大陸的討論。
其實在馬德里的北約峰會開幕前甫結束的G7公報里,「中國」一詞就出現了14次,再度刷新史上紀錄。北約峰會循着相同的路線,於「新戰略概念」中劍指中國,自原本理應關注的議題中出走,極力向中國挑釁,明顯是順應美國施壓中國,試圖與美連手突破區域穩定,破壞亞太秩序、特別是台海現有的和平狀態。
現今全球性難題日益突出、特別是歐洲地區面臨緊張狀態的當下,西方最高規格的兩場峰會竟然將本該可以是重要合作夥伴的中國作為敵人來對付,甚至以台灣的安全議題提出挑釁,其操縱地緣政治的用意可見一斑。
依照目前美國對於台灣防禦的作法無疑是要引導台灣防務 「烏克蘭化」,也就是以地面防衛取代以往的制空、制海、反登陸,反映出美軍本身戰略思維向 「不對稱作戰」轉變的趨勢。
表面上來看,西方國家有意確保台灣的防禦能力,但依時間點而言,這些國家支持台灣的目的僅是為了對付中國大陸,讓台灣淪為籌碼,甚至可能依循烏克蘭模式,比照 「大伙兒場邊搖旗吶喊但絕不參賽」方式辦理,用犧牲台灣人民的身家財產來達到制衡中國大陸為目標。
烏克蘭的慘況,美國與北約都難辭其咎。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在缺乏及時並充足的軍事外援的情況下,台灣必先受害。北約不鼓勵台灣追求和平以避戰,反而挑起輸出冷戰思維,複製陣營對抗,這種插手亞太事務、破壞地區和平的行徑終將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