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
環球網3月29日引述比利時《海軍識別》的報道稱,俄羅斯海軍目前在克里米亞地區需要面對來自烏克蘭「海王星」導彈的威脅。由於烏克蘭目前依然控制着黑海和亞速海的部分海岸,一旦把「海王星」導彈部署到這些烏克蘭控制的領土上,則客觀上確實可以威脅俄羅斯在黑海和亞速海地區的所有海軍基地。西方媒體也認為,「海王星」導彈是目前烏克蘭能夠完全壓制俄羅斯黑海艦隊的一種重要武器。
(海王星導彈特寫)
其實「海王星」導彈並不是什麼新鮮武器,早在蘇聯解體之前,就以X-35的代號開始研製,是一種類似於美國「魚叉」反艦導彈的輕型多用途反艦導彈。在蘇聯時期,這種導彈由位於基輔的「盧奇」設計局設計,發動機則由著名的馬達西奇公司研製,而導彈本體則在哈爾科夫的飛機製造廠完成總裝。儘管在蘇聯解體時,這種導彈還沒有完全研製成功,但是烏克蘭方面保留了「海王星」導彈全部的圖紙和技術資料,並且在從1991年至今的30年中始終沒有對外出售這種導彈的技術資料。
(俄羅斯「天王星」導彈,和烏克蘭「海王星」可以說是表兄弟)
其實,「海王星」導彈還有一個俄羅斯「表兄」,這就是被戲稱為「魚叉斯基」的X-35反艦導彈,俄羅斯稱呼為「天王星」反艦導彈。因為在蘇聯解體時,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保留了X-35的技術資料,而且由於俄羅斯的技術力量更強,工業產業鏈也更完整,所以俄羅斯很快就完成了X-35導彈的研製,並列裝俄軍,多年來還大量對外出口。而烏克蘭無論是在技術力量還是經濟水平上都和俄羅斯有巨大的差距,所以「海王星」導彈一直到近年才逐步列裝烏克蘭軍隊。
(烏克蘭「海王星」反艦導彈部隊)
根據公開的資料不難發現,「海王星」導彈和X-35基本相當,也和美軍的「魚叉」反艦導彈差不多,但是和俄羅斯後續推出的X-35U相比就完全沒有可比性了。俄羅斯X-35最新版本X-35U型導彈,已經把該導彈的最大射程從原先的130公里提升到260公里左右,而烏克蘭的「海王星」導彈依然保持着130公里的原始設計,因此「海王星」導彈的實際作戰性能可能並不值得高估。
(蘇制「黃蜂」級導彈艇,1971年印度海軍就是用它成功夜襲了卡拉奇,而且是「兩次」!目前依然有少數國家在使用這種導彈艇)
烏克蘭安全與國防委員會前主席亞歷山大·圖爾奇諾夫(Alexander Turchinov)曾經表示,「海王星」導彈可以在「幾分鐘內」摧毀修建在刻赤海峽上的克里米亞大橋,還能夠摧毀俄羅斯在黑海和亞速海港口的任何級別的軍艦。
客觀上說,使用反艦導彈攻擊岸基目標確實是有先例的,而且非常成功: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海軍就使用蘇制「黃蜂」級導彈艇攜帶「冥河」反艦導彈,夜襲卡拉奇的巴基斯坦海軍基地,並且使用「冥河」導彈成功摧毀了位於陸地上的巴軍油庫,徹底癱瘓了巴基斯坦海軍。
(刻赤海峽的位置,克里米亞大橋跨越刻赤海峽連接俄羅斯和克里米亞)
(漂亮的克里米亞大橋,它是目前克里米亞半島和俄羅斯本土之間唯一的陸地交通線)
同樣,由於克里米亞大橋是一座鋼鐵結構的大型橋樑,因此完全可以被反艦導彈的雷達導引頭鎖定並遭到攻擊。而且由於烏克蘭在黑海和亞速海都有海岸線,所以完全可以把「海王星」導彈部署在海岸附近,憑藉著該導彈130公里的最大射程,足以覆蓋整個亞速海和克里米亞半島。所以無論是圖爾奇諾夫還是西方媒體,都沒說錯,烏克蘭確實有能力摧毀克里米亞大橋和俄羅斯在黑海、亞速海的一系列軍事基地。
(由於大橋主要為鋼製結構,因此具備很強的雷達反射效果,是反艦導彈的理想目標。圖為烏克蘭「海王星」導彈實彈打靶)
但是,無論是圖爾奇諾夫還是西方媒體,都沒有說出的是:如果烏克蘭膽敢使用「海王星」導彈摧毀克里米亞大橋,這無疑等同於向俄羅斯宣戰。雖然俄羅斯近年來經濟不容樂觀,軍事建設也相對不足,但是和烏克蘭相比,俄羅斯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
而且俄羅斯也不需要攻佔整個烏克蘭,只需要從陸地上打通克里米亞到俄羅斯本土的交通線即可。而烏克蘭軍隊在面對烏東部民兵時尚且無力應對,如果對上俄羅斯正規軍,其下場可想而知。儘管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一直聲稱支持烏克蘭,但是只要看看美軍在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中的表現,就大致可以猜到美軍在烏克蘭問題上真實的做派——讓烏克蘭去當炮灰,自己絕對不會和俄羅斯正面交鋒。
(無論是陸地還是海上,烏克蘭多年來從來就沒「贏」過,指望靠一款導彈「扭轉乾坤」,未免太天真了一點)
所以,烏克蘭的「海王星」導彈雖然性能不如俄羅斯的X-35U,但是絕對具備摧毀克里米亞大橋和俄海軍黑海艦隊基地的能力。只不過如果烏克蘭真的這麼幹了,那麼它極大可能會直接成為一個內陸國家。不知道烏克蘭是否願意承擔這種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