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還能買多久?傳華為Mate40系列砍單30%

此前,產業鏈人士向媒體透露,麒麟9000芯片整體產量約1000萬片,可支持華為高端旗艦手機半年的銷售。隨後台媒傳出消息:華為已通知供應鏈下調Mate40的出貨量,砍單30%。

早前已有業內人士預估,華為包機運回的這批芯片至少可確保一個季度800萬台手機的銷售。兩路信息可以互相印證。

1000萬片是什麼概念?

參考以往華為旗艦的出貨量,「半年」的預估恐怕還是太過樂觀。

華為經典旗艦手機生命周期銷量回顧

華為自P20系列算是站穩了高端市場,Mate20系列開始高歌猛進,耗時4個半月出貨量破千萬。

P30系列是禁令前的最後一台正常生產、發售的華為旗艦,當時國內開售僅20天銷量破210萬台,首月全球銷量預計就已經500萬台。

而華為Mate30系列在禁令開始後、海外市場重挫的情況下,僅60天、全球出貨量就已突破700萬,而到了年底、距離發售3個月,出貨量破了1200萬,比Mate20系列快了1個月。

曾幾何時,華為是名副其實的「充話費送手機」,到了2019,華為的P系列和Mate全系列的總出貨量超過4400萬。因此怎麼算,這區區1000萬片芯片支撐起半年的銷售都十分勉強。

Mate40系列恐為雙芯片策略

華為接下來的Mate40系列和P50系列很可能在標準版、Pro版、Pro+版上採取不同SoC的策略:Pro版以上搭載麒麟9000/麒麟9000E,而標準版則可能採用聯發科的方案。否則全麒麟芯的話,恐怕根本供應不到P50系列問世。

最凄涼的是榮耀產品線,年末的V系列原計劃是在驍龍875之前搶一波線上市場的,目前看來大概率拿不到麒麟9000,或許延續麒麟990,或許採用聯發科天璣。業內相關人士也預測到了這一點:

眼看就要干翻華為,試問這口氣如何咽下。

余承東:還可以做生態

最近余承東再次談到了芯片斷供的問題,表示「還可以做生態,做其他一些能做的,比如屏幕、智能電視、電腦等,體積比較大的,要求不高的。」——誠哉斯言。

其實華為將智能手機研發的腳步放緩一些,利用真空期沉下來打磨軟件和生態,長遠來看絕對有利。EMUI長期為年輕用戶詬病「設計差」、「功能冗贅」、「不夠人性化」、「喜歡替用戶做選擇」,在MIUI、flyme等面前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另外,海外市場也需要自己的HMS生態的繁榮,否則一日不成,就一日無法重返。目前,據稱HMS已接入8.1萬應用、開發者超過160萬,月活也已達到3000萬——但是,支撐一個生態的殺手級應用仍未出現,換言之,如何說服安卓用戶放棄youtube來投?

硬件的拼殺說實話已經見頂,整個2020年至今,國內手機廠商除了堆料還是堆料,任何關於5G的新穎應用沒有任何一家推出、沒有。作為下一代通訊技術的發起者和推廣者,華為也應該利用這段「閉關期」好好策劃足以像iPhone初代那樣顛覆市場的創新應用。

徠卡的護城河也就保你三年,iOS的生態卻能讓iPhone8換個芯片賣到2020。

留給MOV的,或是一個更加蕭條的國內市場

友商們盯上了華為50%的市佔率,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未必如願,極可能華為受挫,會導致國內手機市場的進一步蕭條。2019年,中國智能手機零售量下降近10%、為-9.64%,簡直是妥妥的夕陽產業。

圖/安乎都護府長史

而華為為了維護其市場份額也絕不會束手待斃,上策「做生態」,這個需要長期的投入,但最為根本有力;中策下策還包括比任何時期都加強售後、超低價的維修政策、官方進入二手交易市場提供標準和檢測,甚至一口氣推出8款彩殼為碎裂用戶更換等……以華為的韌性,真不要低估它的求生意志。

結語

一個不算好消息的好消息是,手機行業已經高度成熟、絕非初期搶佔市場的階段,長期的品牌號召力和用戶粘性將是比麒麟9000更能夠為華為續命的存在。在這一點上,華為做得已經非常出色。

但這張保命符滿打滿算也只有大概3年的效力,而3年的時間並不能替華為爭取來一個「不含美國技術」的芯片生產線,所以說「華為一定會倒下」。

但可做的事情依然還有、而且很多。一個二十萬精英匯聚的群體,相信也會在這存亡危急之秋,找到最大的活下去的可能。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