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能源政策與世界發展:一次國際科學論壇引發的思考

特朗普能源政策的一項內容是開放聯邦土地開採石油。圖為2017年1月25日,美國北達科他州加斯科因(Gascoyne),鹿群經過一處倉庫,倉庫內存放的石油管道將被用於「基石輸油管線」項目。2017年3月,特朗普正式批准該項目。批評人士認為,該項目將加劇美國對石油的依賴,傷害項目沿線的土地和野生動植物。視覺中國 資料

1月20至21日,一個名為「能源選擇對環境、公共健康和農業發展的影響」的高端論壇在台北召開。論壇主辦者是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此次活動是該大學年度大中華區論壇系列活動的一部分,與會科學家包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首席科學顧問、美國科學院院士,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台灣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許多科學家和教育管理者,以及工商業和實業界的代表。

論壇的主辦者表示,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地區,是當今世界能源消耗的大戶,也是能源發展創新和能源政策改革的重要地區。它們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也制定了足以改變世界的能源產業發展目標。例如,中國大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承諾在2030年之前,使本國能源消費的五分之一來自非礦物燃料;台灣地區計劃在2025年實現能源供應無核化,可再生能源將提供島內五分之一的能源消費;香港則計劃2030年之前將碳排放量降低65%至70%。為實現如此遠大的目標,此次論壇的組織者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表示,以學校為代表的科研機構,應該主動聯合工商業和實業界,共同應對當今世界的最大挑戰,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非常巧合的是,論壇召開之際,正逢美國總統特朗普入主白宮一周年。回顧這一年,實在不尋常。特朗普推文治國,挑戰美國主流媒體,與盟國領袖和政治對手之間不斷爆發「口水戰」。他還屢次觸動美國政治的紅線與底線,打造了極不尋常的執政風格,也無時不刻吸引着媒體的目光。媒體都聚焦於特朗普的「白宮政治秀」,有意或者無意間忽視了特朗普政府在內政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以能源新政策為例,在過去的一年中,特朗普連續推翻了前任奧巴馬政府的諸多能源策略,比如號召重新振興美國的煤炭業,設置貿易壁壘保護美國太陽能企業,重新審查汽車油耗指標,開放聯邦土地開採石油。

當然,特朗普改變美國能源政策的最明顯的標誌,是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令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不簽署該項協定的國家。要知道,美國年消耗煤炭6.77億噸,日消耗石油1900多萬桶,也是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能源政策的一舉一動,都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本次論壇的組織者,以及參與論壇的眾多科學家們,都來自美國,他們不僅是各自研究領域的帶頭人,也為政府提供政策諮詢,為企業制定產業發展計劃。他們雖然沒有直接評論特朗普的新能源政策,但是論壇上發佈的各項最新研究數據與觀點,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美國新能源政策的影響和世界能源與環境合作面臨的挑戰。

能源選擇的環境影響與生態效應

能源政策之所以成為一項另全世界所關注的議題,是因為當今世界各國的能源來源結構極不均衡,對傳統礦物燃料的依賴程度居高不下,新能源開發面臨政府政策、市場配置和研發的多重挑戰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能源、環境與化工系教授普拉蒂姆•比斯瓦斯(Pratim Biswas)是本次論壇主題發言人之一。他引用美國能源部公布的數據指出,截至2015年,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的礦物燃料佔世界能源消費的82.9%,佔美國能源消費的82%,在印度和中國該項比例則分別高達92%和93%。過度依賴礦物燃料,已經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危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的調查,當今世界20大污染嚴重的城市中,印度有9個城市上榜,還有4個來自中國。許多國家都開始認識到傳統礦物燃料造成的環境污染,也不斷嘗試各種新能源,但是至少在未來的25年內,傳統礦物燃料依然是能源的主要來源。

面對這樣的現實,比斯瓦斯教授呼籲,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需要在二氧化碳的收取和封存等領域、煤的提質與分級利用、煤氣化技術等領域提供更多的新技術,實現高效利用礦物燃料,也進一步控制環境污染。

能源選擇不僅對地區的空氣質量產生直接影響,還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傳統礦物能源的過度使用導致氣候變暖。參與論壇的芭芭拉•邵爾(Barbara A. Schaal)教授是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美國植物學會會長、奧巴馬總統的科學顧問。她在發言中指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多項數據和各國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2017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年左右的前工業化時代上升了1.1攝氏度,是全球有天氣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

中國氣象局的數據也表明,2017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84攝氏度,是1951年以來的第三高值。氣候變暖對自然環境、農業生產、糧食供應、和公共健康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超強降雨、洪水、海平面上升、熱浪、乾旱和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已經成為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都要面對的問題。2017年,中國北方特別是內蒙古地區,就遭受了一次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導致農作物減產、人與牲畜飲水困難、草原沙化等。此次旱災範圍之廣、時間之長,甚至引發的《紐約時報》等外國媒體的關注。

邵爾教授特別引用聯合國下屬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公布的材料,該組織預測,在未來的20至80年間,氣溫升高與降水減少將導致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減產20%到36%。由此引發的食品供應短缺,將對人口增長迅速的發展中國家產生極大的影響。如果不能妥善解,甚至會引發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

論壇的第三個主題是能源選擇對公共健康的影響,發言人之一是曾任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醫學院院長、現任美國傳染病學會主席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威廉•鮑德里(William G. Powderly),他列舉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數字,比如氣候變暖使得人類更易暴露於酷熱和極端天氣,不利的氣候條件會直接影響空氣流動,加劇空氣污染。從傳染病防治角度考慮,氣溫上升會催生蚊子,縮短蚊子的成熟期,蚊子體內的寄生蟲也會大量繁殖。這一切又將導致蚊子攜帶更多病菌,傳播各種傳染病,成為人類健康的殺手。上述問題是環境對健康的直接影響,間接影響也不可忽略,比如惡劣天氣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導致抑鬱症等心裏和精神疾病的發生。

「開倒車」的特朗普能源政策

邵爾教授在發言中強調,「氣候變暖」已經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人類生存的環境正在發生顯著變化,而人類自身活動就是造成環境變化的重要原因,這其中就包括我們如何選擇能源的來源,選擇和使用能源的結果直接影響了農作物生產、公共健康等諸多領域。在研究基礎之上,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提高能效、創新科技、控制污染、替代升級」的傳統能換使用戰略,那麼特朗普政府則有些「開倒車」的感覺。

在論壇間隙,邵爾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特彆強調:「現在已經不需要爭論氣候變暖是真是假,這已經是得到了全世界95%的科學家認可的事實。」她與參加論壇的其他科學家倡議各國政府、科研機構和產業界應該着手應對這一挑戰,制定科學的能源政策,提高傳統能源使用效能,開發新能源,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和產業化。

但就在學者們呼籲各國正視氣候變化的深遠影響之時,特朗普政府內部卻不斷放出不同的聲音。

首先是環保署署長斯科特•普魯特(Scott Pruitt)。上任之前他曾經著書,聲稱有關氣候變化的爭論「尚無定論」。這一「尚無定論」說,實際上是公開質疑「氣候變暖」的世界共識。作為美國聯邦環保部門的掌門人,普魯特並非特朗普內閣中唯一一位質疑氣候變化的閣員。

能源部長里克•佩里(Rick Perry)也不止一次地質疑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佩里入閣之前曾任得克薩斯州州長,得益於近年來德州的經濟發展強勁,民望頗高。他曾經兩次參選總統,在2011年的共和黨黨內競選初期,曾經一時風頭無兩,只是在後半程被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麥凱恩反超,痛失黨內總統提名。就在佩里獲得特朗普提名出任新內閣能源部長之時,《華盛頓郵報》爆料稱,佩里曾經把美國國內極少數質疑氣候變化的科學家比作意大利的天文學家伽里略,聲稱伽里略提出「日心說」,開罪當時的整個科學界和歐洲的權力中心羅馬教廷,因此倍受迫害,但是他所反對的「地心說」最終被證明是科學真理。佩里這一比喻,也是在否定氣候變化的論斷。

2010年佩里在自傳中宣稱,歷史早晚將證明「氣候變暖」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科學」。2011年總統競選黨內初選階段辯論時,他公開表示:「對『氣候變暖』這個問題,科學界尚存爭議,我們如果因為這樣一個尚存爭議的說法,就調整產業發展政策,從而威脅美國經濟發展,我認為是胡鬧。」不僅如此,佩里還誓言,如果他當選總統,他將解散三個聯邦政府機構——商務部、教育部和能源部。如今,這樣一位主張解散能源部、質疑「氣候變暖」的人士出掌能源部,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自入主白宮以來,特朗普已陸續出台一系列新的能源政策,大刀闊斧廢止了奧巴馬時代制定的環保、節能減排、開發新能源等舉措這些新的能源政策中比較突出的是,改變了用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逐漸替代煤炭的電力發展政策。美國環保署曾經估計,原定的煤炭替改政策可以使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5年內減少32%,一旦終止替改,這個目標也就難以實現了。

其次,特朗普內閣提出,要保護煤炭企業在目前美國電力市場的份額。根據美國政府的調查,從2007年到2017年,僅僅10年間,煤炭在美國電力市場的佔有額就從50%下降到不足三成。新政策要防止煤炭的市場份額被天然氣、風能等新能源搶佔。石油企業也將得益於新能源政策,美國內政部宣布將重新審查前總統奧巴馬關於禁止開放聯邦土地開發石油的政策,考慮放鬆對油氣開採過程中甲烷氣體排放量的限制。一旦這些措施付諸實施,可以開放更多油氣資源,降低開採成本,維持傳統礦物燃料在美國能源市場的佔有率,但也會使開發和利用新能源面臨更多困難。

特朗普政府的新能源政策還包括提高進口太陽能產品的關稅,保護本土的太陽能企業。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表示,提高關稅固然能夠保護本土太陽能製造商,但是將提高太陽能安裝和使用成本,更加無法和傳統能源競爭,從長遠看,這樣的措施並不利於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美國新能源政策背後的政治博弈

一系列原因推動特朗普政府出台上述新能源政策。

首先,共和黨借基層選民對官僚體制的不滿,大規模刪削奧巴馬政府的能源政策,放鬆行政監控。共和黨歷來以崇尚自由市場經濟自居,強調簡化行政程序,縮減政府規模,依靠市場機制調節供求關係和資源配置。特朗普競選之時,屢次將傳統能源企業的不景氣,歸因於政府管控。

以煤炭企業為代表的美國傳統能源企業,近年來日子的確不好過。據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報告,煤炭企業正在遭遇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最艱難的時期,從業人員減少12%(6.6萬餘人),回到了1978年的水平,企業破產不斷。

但是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也指出,並不是政府監管措施束縛了美國煤炭業的發展,這個產業的「寒冬」是諸多市場原因造成的。比如新開採技術的應用大幅降低了天然氣開採成本,令煤炭在能源市場上失去了往日的競爭力。2000年,煤炭佔據美國能源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而天然氣只佔15.8%;但十五年後,二者幾乎在能源市場上平起平坐。不僅如此,從2009年至今,太陽能發電站建造成本下跌80%,風能電站建造成本下跌60%,以此二者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也正在迅速搶佔煤炭的市場份額。如果再考慮到其他因素,包括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疲軟,對能源需求降低,煤炭業運營成本增加,國際能源市場對煤炭的需求不斷下降等,煤炭企業的「寒冬」,恰恰是市場運作的結果,不能簡單歸因於政府監管。

新能源政策背後還有地方保護主義的影子。以環保署署長普魯特為例,他進入特朗普內閣之前,是俄克拉荷馬州司法總長,石油和天然氣正是該州的經濟支柱。根據2014年的統計,俄克拉荷馬州陸上石油開採量位居美國第5位,有5家大型煉油廠,天然氣開採量居全國第10位。得益於新開採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油氣行業保持穩固的經濟地位。由於油氣和煤炭行業對地方經濟貢獻有加,又提供了很多就業的機會,地方政治人物不得不考慮這些行業從業人員手中的選票。制定有利於這些產業發展的政策,就在情理之中了。

要考慮的不僅是選民的選票,還有政治獻金。能源部長佩里在2011年競選總統時,以能源公司為代表的「環境污染大戶」向他捐獻了250萬美元的競選經費。2012年獲得共和黨提名、參加總統大選的羅姆尼,從能源企業手中募集了1300萬美元。特朗普在總統競選過程中沒有獲得太多能源公司的支持,只募集了區區200萬美元,但是這些大公司豪擲1億多美元,為特朗普的就職典禮送上超大禮包。

由此可見,特朗普新能源政策出台的背後,是美國政治體制運作的結果:公眾的一些錯誤科學觀念、地方政治生態、金錢對選舉政治的干預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動新政府大刀闊斧、大張旗鼓地刪改奧巴馬任內的能源政策,與世界發展趨勢相背而行。

各國科學家應攜手應對挑戰

很顯然,科學家不會因為特朗普的新能源政策「開倒車」,而放棄自己的研究課題,或改變自己的社會責任。本次論壇恰恰表明,科學家不僅是研究者,不僅是新科技的發明創造者,也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要提高大眾對上述問題的認知,也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科學參考。以學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的此類學術論壇,或許不容易直接改變政府政策,但可以為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和領導者提供交流的場所,也為世界不同地區的政府機構和社會管理部門提供互相學習和借鑒的機會。

此類論壇組織者的背景和論壇參與者的多元化,也證明學校與企業聯合、跨國合作研究等,將成為人類應對國際問題的重要途徑。本次論壇的組織者是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下屬麥道國際學者學會(McDonnell International Scholars Academy),該學會由美國航空業巨頭麥道公司(現與波音公司合併)的創辦者麥克唐納家族,聯合二十餘家國際大公司聯合出資建立。該學會的主要職能是協助並推動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發展校級合作夥伴,在全球公共衛生、能源和可持續發展、國際理解與溝通等重大全球性領域展開跨校、跨國合作。從創辦至今,麥道國際學者學會已經發展了34所合作院校,遍布世界6大洲25個城市,在大中華區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大學等10所著名學府。這種建立在校級合作基礎上的國際科研網絡,為科學家在國際範圍內搜集數據,進行量化研究和比較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關注能源選擇對環境的影響的工程學院比斯瓦斯教授向參加論壇的學者展示了合作學校所在國家和地區的能源構成統計,勾勒了能源使用的現狀,從而可以更好預測各國和各地區能源政策的變化趨勢,評估能源政策所產生的實質效果。

比如在分析台灣提出的「無核化」能源政策時,比斯瓦斯教授指出,這個政策的確雄心勃勃,但是也面臨嚴峻挑戰。因為目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三種礦物燃料提供了台灣近90%的能源。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實施「無核化」,那麼核電留下的近9%的能源缺口需要填補,假如填補不足,台灣將面臨尷尬的選擇,要麼通過限電人為控制電力供應缺口,要麼增加煤炭的使用量,但這樣會增加環境污染。換句話說,美好的願景不能超越科學的評估,核電作為一種低排放能源,不應該被簡單排斥。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比了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不同的環境治理措施,前者是政府引領,後者則依靠社會力量。聽眾可以從這個對比介紹中看出,政府主導的治理措施可以通過行政手段較快地整合和調動資源,從上倒下,層級推進。但是這個過程要注意科學決策,考慮到地方差異,循序漸進。相對而言,依靠社會力量的治理措施,有助於普及環保意識,調動大眾參與的積極性,也可兼顧社會各方的需求。當然,這也要求克服局部利益,努力推進大眾福祉。

本次論壇實現了不同制度與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應當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國際共識,來應對環境領域的國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