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8日,台灣台大化工系澳門僑生陳皓揚在台北市青田街一處停車場中,親手勒殺流浪貓「大橘子」,事後被依違反《動保法》函送法辦,台北地檢署在今年5月間,依違反《動保法》將陳男起訴。
不料起訴才不到3個月,今年8月2日陳姓僑生又對台北市文山區一家蔬食餐廳的店貓「斑斑」下手。
陳姓僑生連續殺貓引起公憤,民間人士集結上萬份聯署書,要求虐殺動物應予以判重刑並加重違反《動保法》之刑責,而近百名民眾得知他昨天要為「大橘子」案出庭時,排隊要進入法庭旁聽。
陳皓揚穿深藍色襯衫、戴口罩出庭;他自稱身體有病、控制不了殺貓衝動。檢方除請台大心輔中心繼續輔導、也指出陳皓揚缺乏同理心,強烈反社會人格,希望法院責成台大醫院,協助被告治療看精神科。
在手機上看到朋友轉貼虐貓者的新聞時,台北也正值炎炎的夏日,正坐在車站大廳等車的我,發現一樣的陽光,有的人穿短褲潮T享受着陽光的熱曬,有的人用力地搖着扇子散熱,有的人則全付武裝,太陽眼鏡加陽傘抗熱大作戰。
確實也是一樣的新聞前前後後,可能也有許多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劃劃手機果然就看有動物保護團體的抗議聲浪,但也有人在網絡上對動物權有不同的主張,不知到音符朋友看到這樣的新聞是什麼感覺?而你的看法又是什麼?
或許是心理工作的職業病吧!我第一個上心就在想,虐貓者的心裏到底在想什麼?到底一個人怎麼會困在無感到如此的殘忍的生活中?而在虐貓的過程中,陳姓僑生是憤怒的發泄還是情緒已麻痹?現在虐貓,那以後會不會做出更可怕的事情?
然後,順着這些想法,我也問我自己,我的感覺是什麼?我的看法與想法發展的同時,我的感覺是什麼?
➤ 反社會人格:邊緣性人格疾患 不因不道德行為而焦慮或罪惡的地獄
其實檢察官在新聞中所提及的反社會人格,是屬於邊緣型人格其中的一種。而心理學家高斯登Goldstein等把邊緣型人格的青少年進行類型區分:其中反社會型以自我控制力低、衝動性強、越軌行為多及在許多情境中顯露攻擊型反應為特徵。
每當這樣的人出現在社會上時,有時有些人會覺得這種人像是「會走路的不定時炸彈」,有些人會聯想到一些活死人的電影,劇情如: 「一場不明的恐怖瘟疫,讓所有的人成為嗜血怪物,一群人拚命的奔跑,終於跑到了一間古堡理等待救援……」
人們會以妖魔化的劇情來顯示,反應的是內心隱藏的黑暗恐懼,而反社會人格這樣的人,是否就特別像是活在不因不道德行為而焦慮,或因之有罪惡感的地獄中人?
我並不知道,陳姓僑生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如心理學家Young提出所言的,因為於幼時的拋棄或失落 ,罪惡感或懲罰,不信任或情緒剝奪等等經驗而陷落在邊緣性人格的危機。
但我曾經認識過一個這樣的朋友,他的邊緣性人格的特徵是失控的自戀,他越喜歡的人,他越是會嫌對方不是胖就是丑,嫌到連對方頭髮一亂他就唾棄;他越喜歡的人,他越是要送名貴的禮物來提高自己的價值,送到連對方不收他就罵人;
他越喜歡的人,要是對方忘了幾個月前對他說過的什麼話,他就酸言酸語。我記得有一次他打電話數落對方給我聽,他一開口三個小時都停不下來,那時還沒有受過任何心理訓練的我渾身難受,不知在心中叫他閉嘴有沒有100次。
但我還是緩下心聽他說完後,我發現他突然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無力地安靜下來。時間靜了不知多久,我也不知道哪來的靈感突然說:「要像你這樣保持好的體態確實也不容易」,然後他竟然嘆了一口氣,告訴我他小學時其實非常胖,小五的時候他被罵臭胖子被霸凌到在學校時候,不敢上廁所……
➤ 面對令人不安的社會新聞,你的感覺是什麼呢?
「新聞會傷人嗎?」陳姓僑生自稱身體有病、控制不了殺貓衝動。如果是真的,那麼他控制不住的是對內在極度的憤恨還是焦怨?
還是他已麻痹到無以自覺的能力,然後被情緒無明地綁架,那樣的景況,是否又有點像是活死人電影中的劇情,失去感覺的人,意識被無明帶路?
「新聞會傷人嗎?」當一則另人不安的社會新聞出現,儘管閱聽只是透過相關傳媒報導,但如果我們自己已經感覺到,心情波動受到的影響如果大過於身心安守的界線,我們一邊看新聞一邊止不住地憤怒,我們一邊看新聞一邊停不下來地擔憂。
或許我們就值得先停一下,安安心、定定神,看看窗外的陽光與身邊的人。然後我們不會掉進心理學家所說的「替代性的情緒創傷」。
一則新聞之後,心情不管起了多大的波瀾,當你能覺知着自己的感覺,然後願意接納而不評對錯,內觀的力量,就會帶來穿越的力量,就會帶回平靜的力量。
網友為了紀念流浪貓「大橘子」,不只創立「大橘子離開了溫州街住進我們心裏」臉書專頁,甚至製作「大橘子的故事」。
當平靜的力量再回到心中時,一則小新聞以滿滿的不舍與愛,在陽光中亮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