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的樹木崇拜:泰內雷之樹為何成了撒哈拉沙漠的最後燈塔?

示意圖

4月22日,陝西省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着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毛烏素沙漠

一棵樹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此普遍,很少人會轉頭多看一眼。但,如果這棵樹是方圓幾百公里沙漠內唯一的一棵呢?而且,還是非洲的沙漠。

沙漠中的泰內雷之樹。

非洲尼日爾的泰內雷沙漠,是大撒哈拉沙漠區中最嚴酷的一段路。而在這不毛之地的中央,居然長出了一棵相思樹。估計樹齡超過300年的「泰內雷之樹」成了旅人在茫茫沙漠中的燈塔,成了唯一一棵會被畫在4百萬比1地圖上的植物,以及當地人眼中的「聖樹」。直到那一天……

撒哈拉沙漠

泰內雷之樹:為駱駝商隊指引方向,被標註在4百萬分之一比例尺的地圖上

示意圖

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平均氣溫是攝氏40度。在一年超過4000小時的烈日照射下,土地幹得發燙。沙地溫度有時甚至高達攝氏80度,幾乎可以把雞蛋烤熟。

示意圖

即便不適宜人居,但自古仍有游牧民族組成的駱駝商隊,每年都必須從西非的漠南草原將物資運送到北非地中海沿岸,與歐洲商人貿易。這中間要穿越的,就是撒哈拉沙漠。在大海中,有燈塔指引着岸邊;但在沙漠中,只有星光點綴着漆黑。

泰內雷沙漠里接近比爾馬一帶的沙丘

其中最嚴酷的一段路,在尼日爾的境內,叫泰內雷的地區。當地的圖阿雷格語中,「泰內雷」就是沙漠,就如同「撒哈拉」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一樣。所以說,泰內雷就是沙漠中的沙漠了。在茫茫的荒漠中,游牧商人要找到前往綠洲比爾馬的道路何其困難。一個方向走錯,就可能是生與死的差別。

曾經的馬里帝國

只是,在非洲尼日爾境內位於泰內雷沙漠一帶不毛之地的中央,居然長出了一棵金合歡。沒有人知道是它是如何長出來,在何時冒芽,又怎麼長成一棵3公尺高的樹。

示意圖

1939年5月21日一名撒哈拉沙漠將領麥克·勒索爾德在阿加德茲與比爾馬之間的地點看見泰內雷之樹後,認為這棵樹能夠活存至今而不被行經沙漠的商隊將樹枝砍下來生火、或是不被商隊讓駱駝去吃它的葉子,是因為商隊已將它視為一種象徵;且將它作為行經沙漠時可指引方向的燈塔。

攝於1961年的泰內雷之樹

自從它被發現後,就被當成泰內雷沙漠中的地標。從來沒有一棵樹會被標註在比例尺4百萬分之一以上的地圖上,除了它。這棵相思樹自然就被稱作「泰內雷之樹」,沙漠中的樹。

泰內雷沙漠

多少年來,泰內雷之樹一直堅守崗位。在這種乾燥酷熱環境下,一棵樹要如何生存?

泰內雷沙漠

沒有人澆灌照料,周圍沒有任何有生命的物體,只有黃沙一片。而且風吹得很兇,吞噬一切的風沙像是世界的盡頭。泰內雷之樹是孤單的,距離此樹最近的其它樹木遠達400公里以上,放眼望去,沒有任何東西在視線範圍內,被視為是世界上最被孤立隔絕的樹木。

泰內雷之樹被標註在地圖上。

20世紀30年代有人嘗試挖井,發現地底下33-36米深的地方有水層,這也意味着,樹根堅韌地向下扎了至少30米,才得以補充蒸發的水分,和抵擋強風的吹襲呀。

西非

法國民族學及探險家亨利·洛特在他的《泰內雷沙漠的史詩》書中,兩次提及泰內雷之樹。首次是在1934年,當時泰內雷之樹外觀上看起來雖有些病變之處,但仍有生長着綠葉與黃花。第二次則是在1959年11月26日,泰內雷之樹已有被車輛擦撞過的痕迹;且外觀狀況與1934年有着明顯差別。

尼日爾

西非的樹木崇拜:有意志、有個性的猴麵包聖樹

尼日爾河

在西非,人們總是尊敬樹木,甚是膜拜那些被當成精神支柱的樹木。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聖樹。比如,布基納法索西南部的邦福拉的神聖麵包樹

要參觀神聖麵包樹,得先獲得樹的同意。

麵包樹,或者說猴麵包樹很容易被當地人視為聖樹,因為體積龐大,很多百年神木的樹榦直徑超過10米,高達30米,是樹木中的大象,草原上的國王。在《小王子》的世界裏,一棵麵包樹就佔據了一顆星球。乾季的時候,樹葉掉光,乾枯的樹枝張牙舞爪,所以也有人稱為魔鬼樹。

西非

在西非參觀神聖麵包樹,需要經過樹的同意。但如何得到樹的許可?實際上是要得到樹的守護者同意。

一般來說,樹的守護者要請示神聖麵包樹,需要一隻活雞,當場殺雞獻祭,奉獻給聖樹。如果聖樹同意請求,殺雞時的血就會噴到樹榦上,反之,就是拒絕請求。

西非

非洲各地的聖樹,有麵包樹、金合歡、芒果樹、棕櫚樹等,可能因為稀少、巨大、堅毅不搖,所以被當地人崇拜着,直到……

沙漠

撒哈拉沙漠的形象大使:在嚴酷沙漠中存活,卻不敵人類破壞

1961年

那一棵泰內雷沙漠中的生命之樹,在1973年遭遇了不測。一個利比亞的卡車司機酒醉駕車,在空無一物的沙漠中,那棵樹是唯一可能撞到的東西。

示意圖

據說他醉醺醺的在倒車,旁邊有其他幾個游牧民族,朝着他用各種語言大喊「小心那棵樹!」結果,他還是不偏不倚撞了上去,樹當場折成了兩半,沒能活下來。

攝於1985年、取代泰內雷之樹的樹木模樣金屬製品。

這棵樹估算有300年左右,為人指引着方向,是一座有生命的燈塔,也是撒哈拉沙漠的形象大使。不怕沙漠的環境,卻不敵人為的破壞,成了歷史畫面。

示意圖

這個意外受到尼日爾相當重視,當地人的哀傷,就如同聖母院之於巴黎人一樣。當年11月8日因受創而死去的泰內雷之樹殘干,被移送到尼日爾首都尼亞美的博物館給後人展示。

尼日爾首都尼亞美的博物館

然而不同的是,即便有再多的錢,也無法重建泰內雷之樹了。而泰內雷之樹原來生長之處,則另外豎起一個以金屬打造的樹木模樣雕刻品作為替代。孤立在沙漠中央,被吹倒了好幾次,後來加了底座,才勉強能夠抵擋撒哈拉的酷熱和風沙。

紀念郵票

1974年,尼日爾推出了一張紀念郵票,主角就是這座有生命的燈塔。

或許是擔心一棵泰內雷之樹太過孤單,1998年日本藝術家筱原勝之在旁邊間隔幾公尺之處,用金屬和玻璃媒材,設計了一棵「風之樹」,跟泰內雷之樹作伴。樹上刻着N、S、E、W代表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泰內雷紀念碑和後來的風之樹。

這兩件雕塑作品,雖然少了原有樹木的生命溫度,卻多了人類的反省和思念。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泰內雷沙漠及鄰近的阿德爾自然保護區列為世界自然文明遺產,寫到「此地區擁有最重要的多元性生物,具有保育或科學的價值,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讓人難以不聯想到泰內雷之樹的歷史意義。

示意圖

隔年,教科文組織就將泰內雷沙漠改列為瀕危世界遺產,在這片荒漠上逐漸消逝的生態物種及自然景觀中,泰內雷之樹永遠都會是最先被提及的一個。

示意圖

現在,西非國家正籌備着興建橫跨撒哈拉沙漠的縱貫高速公路,從尼日利亞穿越尼日爾,直通到阿爾及利亞的地中海岸。

尼日爾

撒哈拉沙漠的地貌將完全改變,早期商旅的移動方式也會永遠消失,泰內雷之樹不論形式上或精神上,都將因為人類交通的發展而成為過去式。

示意圖

不管人類如何掌握這個世界,樹木才是一直默默駐守在這塊土地上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