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傾財興學,無人可比陳嘉庚家族!女婿李光前慷慨堂侄辦南洋大學



很多人都在思考,陳嘉庚留給21世紀的文化遺產是什麼?談起陳嘉庚的功績,現年90歲的華裔歷史學家王賡武說:如果新加坡人都能擁抱陳嘉庚的這種精神,新加坡就會有更傑出的表現。

「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這八個字已是最好地概括出這位大公無私的偉人畢生的貢獻和非凡。這裡,我還想說:若論傾財興學,無人可與陳嘉庚家族比擬!


陳嘉庚是企業精神與儒家道德社會責任相結合的光輝典範


廈門集美嘉庚路149號集美學村內的陳嘉庚故居


陳嘉庚故居,坐落於廈門集美嘉庚路149號的集美學村中心,是陳嘉庚先生和胞弟陳敬賢先生回國期間工作和生活的住所。

如今陳嘉庚故居兩層樓均作展室,一樓展出集美大學校史,展出陳嘉庚先生從1913年開始創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艱辛、曲折經歷和輝煌業績;二樓為陳嘉庚先生工作室、卧室、餐廳、會議室、遺物展室和其胞弟陳敬賢先生生平事迹陳列室。

參觀集美鰲園,除了鰲園、嘉庚公園、歸來園、歸來堂、陳嘉庚紀念館外,我建議大家不妨多了解一下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校的發源地「海埭」的歷史。海埭,地處集美小半島南端末尾的大社陸地帶與郭厝社和岑頭社陸地帶之間,當年正是陳嘉庚購海埭為校產,方有後來的集美學校。

1910年,陳嘉庚加入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激勵下,於1912年民國成立那年秋天,返回集美故里籌辦現代教育,為國育才。其中,1913年春季創辦的集美鄉立兩等小學,成為集美教育史上新紀元。當時,尋覓合適的校址很難,最初是暫時安排在集美大社及旁系祠堂的。那時的海埭業主因年久失修,圍堤時常被大潮浸濁,埭田也影響生產;後來,經商議後將海埭及堤岸地權以二千銀元賣給陳嘉庚,作為校產。

1921年2月,陳嘉庚整組集美各校,總校名稱集美學校,其中,設於「海埭」之內的有集美師範、中學、水產、商科和小學。即便是當下,從「海埭」開始創辦的集美學校,依然是集美學村各級教育的核心,培養的英才數以萬計。

1955年,陳嘉庚(右1)參觀集美學校運動會


陳嘉庚(1874年-1961年),生於1874年10月21日,陰曆九月十二日,祖籍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社,即今天廈門市集美區。早年,在家鄉集美,陳嘉庚接受過九年私塾教育,17歲奉父命出洋,在父親陳杞柏在新加坡開辦的「順安米店」學做生意。

三年後,他又奉母命返鄉,和張寶果結婚。結髮妻張寶果,板橋鄉滸井社(今集美區僑英街道滸井社區)的秀才張建壬之女。當時,在國外謀生,陳嘉庚深感不少人「青暝牛」(文盲)沒有文化之苦。陳嘉庚16歲時,母親才有了胞弟敬賢,也就是陳嘉庚回鄉成親時,弟弟陳敬賢才5歲。

那時,家鄉兒童失學多,胞弟敬賢自小聰明但也頑皮淘氣,成天和社裡的孩子玩耍、打鬧。陳嘉庚先生日後回憶:「當時,政府腐敗,國弱民貧,教育頹廢,不可言狀。鄉村十餘歲之兒童,因失學而結隊成群,裸體遊戲,那種情況,近則敗壞風俗,遠則貽誤民族前途。每念及此,乃默許自己如力之能及,當以竭力興學,以盡國民天職。」

歸鄉第二年的除夕,兒子厥福已滿月了,陳嘉庚也準備下南洋。那時,村裡的私塾已停辦了,不少孩童都得跑到鄰村讀書。陳嘉庚決定,將自己出洋這幾年積攢的錢辦個學塾,知書達理、賢惠的妻子很是支持,陳嘉庚的母親孫氏,平常燒香拜佛,是個大善人,更是贊成。1894年,陳嘉庚出資2千元,在家鄉集美創辦「惕齋學塾」,這就是陳嘉庚捐資興學最早的開端,那年他才20歲。

何謂「惕齋」?當年,陳嘉庚為學塾擬就了二副對聯:一聯曰:「春發其華秋結其實,行先乎孝藝裕乎文。」另一聯是嵌字聯,曰:「惕厲其躬謙沖其度,齋庄有敬寬裕有容。」


順帶提及,返回新加坡後,陳嘉庚曾於1898年及1900年兩度回集美,處理母親喪葬等事宜。到1903年,他已是第四度南下新加坡。從某種角度來說,陳嘉庚算是白手起家的,當年父親生意失敗,家道中落,直至1907年,愛拼會贏的陳嘉庚才將父親欠下的債務還清。


陳嘉庚故居正前方的歸來堂


從米業做起,日後陳嘉庚所經營的商業逐步擴展至黃梨種植業、黃梨加工業、樹膠種植業。樹膠加工製品業、船務運輸業等;日後,他又相繼辦起餅乾廠、肥皂廠、中藥廠等實業。

若論傾財興學,無人可與陳嘉庚比擬!

1925年,當時陳嘉庚從旗下各產業所得的利潤雖有800萬元之多,但他挹注於教育及其他公益事業所付出的款項之巨大,已令其商業王國捉襟見肘,以至日後傾圮,甚至頻臨破產,在世界經濟大蕭條時,陳嘉庚的商業王國也遇到了危機。除籌辦集美學村外,陳嘉庚於1921年創辦了廈門大學。

王賡武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原香港大學校長,被譽為「新加坡國寶級學者」,事實上,他已入澳大利亞國籍。作為名聞世界的華裔史學大家,生於1930年的王賡武認為,陳嘉庚是企業精神與儒家道德社會責任相結合的典範。

1993年第二屆華商大會上,王賡武在開幕式受邀發表演講說:陳嘉庚不僅是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南洋最早具有環球化視野的華商,是華商的精神典範。他生產的東西很早就銷售到世界各地,而他的膽識也為他帶來了國際化的聲望。

王賡武還表示,在生意失敗後,陳嘉庚能從各種事務中抽身,把自己重新打造成極具影響力的社群領袖,他的理念感召了成千上萬人,影響範圍非常廣。


陳嘉庚


在海外創辦實業的奮鬥精神,還有那心系桑梓的赤子情懷,陳嘉庚那種「忠公、誠毅、勤儉、創新」的偉大人格和崇高品質,是一把精神火炬,要一代代傳承下去。

僅在教育及公益慈善商業上的義捐,到底有多大的數目,可能是無法統計得一清二楚。舉幾個例子吧,從1904年至1934年這三十年,陳嘉庚捐予新加坡的款項,約四十二萬元之多。而在國內,他大力發展集美學校,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師範,直辦到水產航海、商業專科、國學專門學校等,其耗費的資金肯定是一大筆數目的。

開辦廈門大學,他認捐一百萬元,作兩年開支;後來又認捐經常費三百萬元,作十二年開支,每年二十五萬元。要知道,在民國時期,當陳嘉庚將廈門大學交予當時南京政府教育部及福建省政府接辦,變為國立大學時,陳嘉庚已獨自維持整整16年了。

當時,為了使廈門大學及集美學校之經濟有可靠來源,他特意聘請律師訂下遺囑,並安排交移各項財產,將南洋之所有不動產皆捐作集美學校永久基金,對廈門大學也是傾注了滿腔熱血。


廈門大學敬賢庭的陳敬賢先生塑像


這裡,簡略交代一下當年陳嘉庚創辦集美師範學校的情形,也可見其兄弟聯手合力的成就。

陳敬賢(1889-1936),13歲時隨兄長赴新加坡,後來也在父親開辦的店中從業。當年,陳嘉庚是一手辦學,一手經營實業,雙頭並進的。實業主要在新加坡,而辦學則主要在家鄉,特別是集美,事實上,這也是兄弟二人共同的事業,而且常常是兄弟分居兩地交替工作的。

「誠毅」是集美大學的校訓,是陳嘉庚親定的,可很多人不知道,當年集美學校開學時,是由陳敬賢親自公布的。另外,像集美師範、集美中學開學,還有《福建私立集美學校校歌》,都是陳敬賢親自督辦的,也正因如此,集美學校尊稱陳嘉庚為校主,尊稱陳敬賢為「二校主」。

1916年秋,陳嘉庚派遣胞弟陳敬賢返回鄉里,創辦集美師範學校。當時,陳敬賢從新加坡回來時身邊還帶着校舍圖紙,還有在陳嘉庚菠蘿罐頭廠工作的鄭世、鄭布兄弟,他兄弟倆是福建閩南的永春人。當時,負責木工的設計及主持人叫鄭林,就是由鄭氏兄弟聘請的,承包水泥工活的是南安人,叫林倉。校址選在集美小學校舍後面的北邊及西邊的埭地,再填土墊高。

1918年1月,位於北、西二幢教室建成,分別叫「居仁樓」和「尚勇樓」,共耗費六萬銀元。當時,還收購埭北一片鹹水田用於建廚房、溫水房、浴室、水塔、電燈廠及救護隊部等附屬設施,另外還有學生宿舍(立功樓)、大禮堂(即今「敬賢樓」)、操場等。

遺憾的是,兩幢教室的「居仁樓」,毀於1949年飛機轟炸,「尚勇樓」後來成危樓,解放後拆除變為現今集美小學的運動場。


集美大學百年校慶,陳嘉庚長孫為何提議要感謝陳文確、陳六使兄弟?


陳六使塑像


陳嘉庚先生傾財興學,功垂竹帛,事實上,受其影響的人遠不止其胞弟陳敬賢,還有其女婿李光前,還有族親陳文確、陳六使兄弟等。

財富,源於智慧的結晶和勤勞的耕耘,但做任何事情都要行之有道,更要吐納有道。假如一個人對財富的獲取和分享均有道行之,那他一定是一個財富英雄,也可以稱其為聖者。

一個人的身價及影響力,可能和福布斯或胡潤富豪榜上排名不是等值的,當一個人在財富創造時展現出人性和品德、偉大的使命感,並贏得更多的追隨者來傳遞他的價值及精神,那他所創造的財富在時間的長河中也總是在不斷增值,甚至是裂變式增值。

大家仰慕陳嘉庚,絕對不單是羨慕其「富可敵國」身家資財,而是嘉庚精神,因為他的思想及精神、修為及品格的魅力,遠不他曾擁有的財富更富有,也更備受敬重、津津樂道。



著名新加坡僑領、實業家、慈善家陳六使

2018年是集美大學建校100周年,百年校慶時,和陳嘉庚先生後人一道被恭請上台的,還有陳嘉庚族親陳文確、陳六使兄弟的後人。

當時,陳嘉庚長孫立人先生突然無稿的演講,他提議大家感謝文確、六使在建集美校村、集美大學時對陳嘉庚的援助。

全面抗戰爆發之時,也是集美各校(集美大學的前身)最為艱困之時。當時,集美各校為避戰火,曾內遷至福建山區的安溪、大田等地。那段艱苦支撐的歲月,經濟問題無疑是學校遇到的最嚴重而又最困難的問題。

1939年8月,正殫精竭慮出資維持集美學校經費的陳嘉庚,曾在南洋發表《為復興集美學校募捐啟示》,發動集美校友捐款支持母校。當時,陳嘉庚的集美族親陳六使托上海華僑銀行代購公債100萬元,以利息每年6萬元,捐作集美學校復興基金。

更值一提,1942年1月,日軍發動對新加坡的總攻,新加坡危在旦夕,當年2月陳嘉庚被迫前往印尼避難,匆忙中來不及通知家人。即便在那危急的時段,陳嘉庚仍積極為集美學校的經費籌款。當年,陳六使匯國幣700萬元,此外,陳嘉庚女婿李光前、長子陳濟民、次子陳闕祥都匯了錢。


陳嘉庚和女婿李光前(中)、侄兒陳六使(右)


沒有陳六使,也許就沒有新加坡的南洋大學,現今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就是合併南洋大學而來的。在新加坡,幾乎每一個華人都欠陳六使一個人情!

陳六使,被稱為「東南亞華人最後的體面」,他高舉華文教育旗幟,不惜仗義疏財,甚至不惜對抗政府,還丟了公民權。然當年陳六使還是慷慨陳詞說:中國是我們的根,文化是我們的筋,打斷骨頭連着筋。如果連漢語都不能說,那我們真就成沒根的人了。

陳六使帶頭創辦的南洋大學,於1956年正式開課,1980年被迫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這當中的25年間,南洋大學培育了無數英才俊傑。但因陳六使親共愛華的堅定立場,為新加坡政府所不容,被李光耀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要知道,當年,只有小學文化的陳嘉庚族親陳六使,帶着整個東南亞華人中的商人、理髮師、舞女,創辦了南洋大學這所中文大學。

去年,我們寫過一篇有關陳六使的文章,不少人反映說,能不能把陳六使的身世說的再詳盡些?

1916年,陳六使從老家集美南來新加坡謀生,曾在陳嘉庚屬下工廠工作,後來又在陳嘉庚旗下謙益公司任職整整9年之久。1923年,他與兄弟聯手,合資創辦聯和橡膠公司,不久後辭去謙益工作,自創益和公司,並自任總經理,並成為星馬樹膠界巨子,先後創辦了協和樹膠有限公司,亞洲聯合企業公司,馬來亞紙製品廠,合眾紙廠,亞洲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大石水泥有限公司等事業。

也就是說,陳六使一生主要有二大功業,一是膠業巨子,另一個是南洋大學的倡辦人。

南洋大學倡辦人陳六使


陳六使(1897—1972年),和陳嘉庚同鄉,是陳嘉庚先生的堂侄,曾在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讀過書。當年,陳家以務農及捕魚為業,有兄弟七人,陳六使排行第六。

七個兄弟里,只有三哥陳文確、陳六使和七弟陳文章受過小學教育,因為家貧,其餘四個兄弟都沒有機會上學。

人口多、家中又貧寒,陳家兄弟中的老三陳文確、老四陳科斗、老五陳文知、還有老六、老七陳六使、陳文章都相繼出洋到新加坡發展,其中,「過番」時陳六使是19歲,同樣,陳氏兄弟最初都在族親陳嘉庚旗下的公司做事。

1921年,也就是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並整合集美各校那一年,虛歲25的陳六使返回鄉里娶親,婚後攜妻子張金鸞回新加坡繼續在陳嘉庚公司工作。

在1949年之後,當時在全球橡膠業中稱雄的膠壇巨子,有二個人物,一個是陳嘉庚女婿李光前創辦的南益公司,另一個就是陳嘉庚堂侄陳六使創辦的益和樹膠公司。不妨舉個例子,來印證當年陳六使在業界的影響力吧。1950年7月7日,擁有千餘名員工的益和,被人縱火,消息傳到倫敦交易所,本已出現頹勢的倫敦膠價,即刻大幅度飆升。

在上世紀50年代,陳六使是當時馬新華人社會僑領,曾任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六使幼時受教育不多,僅小學文化,然其和陳嘉庚一樣,為興辦教育傾注熱血,他受惠於陳嘉庚,更敬仰陳嘉庚,為興辦南洋大學而義無反顧,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繼承了嘉庚精神。


娶陳嘉庚愛女、巨資捐建廈大,受陳嘉庚所器重的女婿李光前


廈門大學校園內的林文慶校長塑像


2005年初,廈門大學在校圖書館後池潭邊,建造了「文慶亭」,並樹立起林文慶校長的塑像。在很長時間,在廈門大學校史里,林文慶曾是長期被刻意迴避的人物;青史總有定評,也許,對曾經滄海、屢陷漩渦的廈門大學前校長林文慶來說,這是個慶幸的結果。

林文慶,字夢琴,1869年10月生於新加坡,祖籍福建省海澄縣(今漳州龍海)。1921年秋季開學,受廈門大學校主陳嘉庚先生之請,林文慶出任廈門大學校長,整整耕耘了16年。

事實上,1920年籌辦時,陳嘉庚原定的廈門大學校長是汪精衛,然被汪推辭未就。後來,廈門籌備委員會臨時推薦鄧萃英出任校長,可鄧萃英也捨不得北洋政府教育部職務,或其他原因,於1921年4月到廈門大學的臨時校舍上任後,不久後也辭去校長職務。

這裡,並非要談林文慶和廈大風風雨雨那些年的那些事,我是想說,林文慶校長也是深受陳嘉庚精神及教育救國感召下的可敬之人。當年,為襄助陳嘉庚興學偉舉,林文慶放棄其本身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事業以及數百萬元資產。順帶說下,林文慶曾是孫中山先生的機要秘書。

陳嘉庚,把廈門大學獻給了國家,儘管林文慶有一段時間被「遺忘」,但他並沒有忘記廈大。1957年1月,林文慶在彌留之際留下遺囑:將位於鼓浪嶼筆架山的別墅捐贈給他曾為之奮鬥16年之久的廈門大學。此時的他,已離開廈門大學20多年了。

著名愛國僑領、東南亞橡膠大王、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先生


陳嘉庚傾財興學,受其影響之深的莫過於他最器重的女婿、著名愛國僑領、東南亞橡膠大王、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先生。

廈門大學,被國內外公認為「最美大學之一」,那一組組瓊樓玉宇般建築中,由李光前本人及其後人捐建的建築很多,像廈門大學標誌性建築的建南大禮堂樓群,就是由李光前先生捐建的。

毫無疑義, 李光前與廈門大學的深厚淵緣,源於他與陳嘉庚的特殊關係。與岳父陳嘉庚,對於李光前而言,既有知遇之情、翁婿之情,也有朋友之情,同時,他更是陳嘉庚精神不折不扣的傳承者之一。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更難能可貴的是,陳嘉庚的外孫,也就是李光前家族二代、三代至今仍為興學及公益事業在奔波之中。

廈大校園的嘉庚樓群,是廈門大學邁入21世紀的標誌性工程,二號樓「成楓樓」,由新加坡華僑吳定基、李織霞伉儷捐資528萬元興建,並以李織霞女士的父親李成楓先生的名字命名,而有「新加坡報王」之譽的李成楓,就是李光前的族親。您看,嘉庚精神影響了多少人呀!

李光前在商業上的成就,自然不必多舉,如果說在慈善公益特別是傾資辦學上,李光前是繼陳嘉庚之後又一位以傾資興學而彪炳青史的商界人物,如此的翁婿接力,在中國近現代商業歷史及華僑史上更是空前未有的。


福建南安梅山的李光前故居


李光前(1893年-1967年6月2日),生於1893年10月,祖籍福建南安梅山競豐村,今天的梅山鎮舊時稱芙蓉鄉。幼年的李光前家境貧寒,靠替人放牛來增補家用。早早深知生活的艱難,也讓放牛娃李光前日後磨鍊了身處逆境奮發求生的意志。

事實上,李光前祖上也是殷實人家,但到了其父親李國專(註:李國侯,字國專)這一代,因生意經營不善而家道中落。在新加坡當小學教員時,李光前睡在教室,學生問他為什麼不怕蚊子咬?李光前笑道:「我從小是被蚊子養大的。」

1901年,李光前的生母林和姊病逝,林和姊是廈門人,當初李國專在廈門經商時迎娶的。因生意難做,李國專南渡新加坡謀生,1903年,李光前隨父親來到新加坡。

李光前在家排行在二,原名李玉昆,他哥哥叫李玉麟,還有個胞弟叫李玉榮,李光前八歲喪母,到新加坡後,他曾在新加坡的英印學堂和養正學堂就讀,1908年回國先後求學於南京暨南學堂、清華學堂和唐山交通(今交通大學)等名校。辛亥革命爆發時,他積極響應,並加入同盟會。

1912年,在國內中斷學業的李光前,再次南返新加坡。1915年,李光前從美國留學回來,進入愛國僑領庄希泉創辦的中華國貨公司擔任英文秘書及涉外聯絡工作,由此開啟經商生涯。


李光前與陳嘉庚長女陳愛禮結婚場景


1916-1927年,經庄希泉再三勸說,李光前受聘於陳嘉庚的謙益公司。他從公司小職員做起,工作二年任橡膠貿易部經理,並成為陳嘉庚最得力的事業助手,當時李光前年僅23歲。

據陳嘉庚回憶錄,1917~1920年,李光前所在的謙益公司,每年的盈利皆在八十萬至一百萬元之間;在當時來說,已是一個天文數字。

投我毛氈,報之雨傘!陳嘉庚「慧眼識快婿」,自己願意把長女託付給李光前,更因為賞識李光前,不久後,陳嘉庚很快把公司的所有橡膠業務交於李光前管理。1920年,27歲的李光前和時年l7歲的陳嘉庚大女兒陳愛禮結婚。

1927年,李光前在麻坡與友人創設煙膠廠;翌年,他離開岳父創辦的謙益公司,自主創業,成立南益橡膠廠,後來改組為南益橡膠公司。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除了樹膠業外,李光前兼從事銀行業,並於1937年至1964年出任華僑銀行董事主席,此時的李光前,已躋上馬新橡膠業及金融業巨子行列。

與岳父陳嘉庚一樣,李光前對於教育及慈善事業,無不鼎力資助。當年,陳六使倡辦南洋大學,李光前認捐占實收捐款總額10%之多。1952年,李光前設立李氏基金,對馬新兩地公私立文教機構及華人社團、賑災濟貧、建安老院、孤兒院、殘障中心、寺廟等,作了無法計數之資助,也無不盡心儘力。

順帶提起,1962年在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改稱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就是李光前。因對新馬地區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光前被新馬社會推崇為「華人中的第一人」。

1967年6月2日,李光前逝世,李光耀在唁電中說:「李光前先生是我們社會中受人尊重的一員,這不只是因為他聚集的財富,更由於他對我們的社會進步所作的貢獻。


魯迅


受當時廈門大學國學院院長林語堂先生邀請,魯迅於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任教於廈門大學,月薪是400銀元。

很多人不曉得,廈門大學在初創時期,之所以敢於重金禮聘名教授,和其經費充裕不無關係,而這多與陳嘉庚在新加坡的企業經營順利有關,更是其愛婿李光前超凡經營能力的展露。

要知道,當年廈大規定,教授月薪最高可達400大洋,講師200大洋,助教150大洋,可當時的私立復旦大學校長及專任教授的月薪是多少?最高的僅有200大洋。

1964年,在李光前71歲時,他將其在南益集團擁有的全部股權48%捐給李氏基金。在當時,這是多麼大的數額啊!即便今天,它每年分得的股息,更是幾千萬,甚至整億元。

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後,李光前的子女即公開對外宣布:家族設立的李氏基金,決不因李光前先生的去世而有任何影響,家族後代仍秉承先輩遺志,遵照李光前「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意願,繼續支持科技、文教活動。


陳嘉庚外孫、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李成義與夫人張冶華醫生


李光前生前育有6名子女,長子李成義博士於2016年5月10日去世,享年95歲。李成義是新加坡非常知名的企業慈善家和社區領袖、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與父輩李光前及外公陳嘉庚一樣,他也是一生樂善好施、造福桑梓的慈善家,曾被評為「國際十大儒商」之一。

廈大初創之時,李光前曾給予重要的辦學經費資助,特別是他幫助岳父陳嘉庚在經濟不濟的情況下渡過了難關,在維持廈大的生存和發展上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建國後,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進入擴建、重建時期,僅1950年起至1955年這五年,由女婿李光前捐款、陳嘉庚主持擴建的廈門大學新校舍共計有25幢。

其中,廈大的建南大會堂、南安樓、南光樓,「建」是福建之意,而「南」字,就是李光前祖地南安。另外,李光前家鄉梅山的舊稱「芙蓉」,故有芙蓉樓;豐庭樓的「豐庭」,是李氏宗族祖居地;國光樓的「國」和「光」,取名於李光前的「光」及其父親李國專名字中的「國」。廈大的競豐樓,取名於李光前李氏祖居的競敏村、豐庭村;而成義樓、成智樓、成偉樓,則是陳嘉庚的外孫、李光前三個兒子李成義、李成智、李成偉名字來命名的。

2013年,李光前次子、新加坡李氏基金代主席李成智攜夫人吳誠回南安家鄉


和外公陳嘉庚、父親李光前一樣,李光前三個兒子李成義、李成智、李成偉,也都是淡然散財,兼濟天下,如今家族第三代及後人也傳承這個理念,繼續大力捐助教育和慈善事業。

值得一提的是,陳嘉庚、李光前的精神,不僅有家族兒孫來傳承,如今在吉隆坡,更有許多富商如陳友信、陳凱希等聯合設立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會來推廣。這,不就是傳承與發揚慈善精神的最好境界嘛!

繼承嘉庚宏願 ,傾資興教如一。在金錢觀方面,李光前與岳父陳嘉庚有着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陳嘉庚的金錢觀是:金錢如肥料,宜施不宜積。積則愈積而愈流毒,施則無施而不繁榮。

女婿李光前的金錢觀是: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對於財富,李光前的態度就是對金錢不要積下,要散出去,不做守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