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戰爭的真實氛圍,領略戰爭的成敗得失。
大家好,這裡是頑皮看世界,我是頑皮。
1915年中期,德國在東線戰場上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攻勢。德軍的這次攻勢不僅一口氣將俄軍逼退了上百千米,而且在短短的5個月時間裏使得俄軍的傷亡人數超過了200萬,可算是整個戰爭中最成功的攻勢之一。我們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德國在戈爾里采-塔諾的攻勢。雖然德國下定了決心要對付俄國,可是1915年2~3月間的行動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而奧匈帝國軍隊的無能則逼得德國在戰爭中必須肩負起更重的擔子。4月中旬,生性多疑的德國總參謀長馮·法金漢接受建議,從西線調兵往東發動第二次總攻,而他本人和最高指揮部的所有成員則前往東普魯士的普勒斯地區督戰。4月26日,駐紮在東普魯士的德軍分東、北兩路首先對波羅的海沿岸的平原地區庫蘭發動佯攻。德國尼曼小型集團軍向利耶帕亞推進,對俄軍部隊造成了持續幾周的軍事威脅。5~6月間,德軍在加利西亞屢屢獲勝,其在東線的行動受到勝利的鼓舞也不斷推進,並終於在8月17~18日攻下了俄國的考納斯要塞。
但作為這些行動的後續,維爾紐斯攻勢在9月26日取得的成功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德國進攻俄屬波蘭和被俄國佔領的奧國加利西亞這兩次戰役都沒在預計時間內結束。馬克思·馮·加爾維茨的德國第十二集團軍原本受命獨立進攻東北面的華沙,但奧古斯特·馮·麥肯森率第十一集團軍從西線趕來並駐紮到了戈爾里采和塔諾之間,所以實際的總攻是由這支12萬人的部隊負責的。此次攻勢於5月2日開始。麥肯森的軍隊撕開了俄國第三集團軍北翼的一條48千米長的防線,而後者則由於受創已極,在5月10日全軍覆沒——當時的俄國第三集團軍已損失了20萬人,才剛獲准全體撤退。而俄軍最高指揮部在德國愈發猛烈的進攻之下才勉強向北部的加利西亞派出了援兵。雖然俄軍在5月19~25日間奮力抵抗,但德軍卻一路勢如破竹,並於6月4日奪回了普里奇斯米爾;22日,俄軍開始退出加利西亞的大部分地區;兩天後,德國又奪回了利沃夫。南路攻勢於該月底結束時,成績斐然的德軍以9萬人為代價換回了25萬俘虜。而北路的俄軍也不好過,他們於8月初、8月25日和9月2日分別將華沙、布列斯特立托維斯克和格羅德諾輸給了加爾維茨的第十二集團軍。德國發動的這次攻勢從5月一直持續到9月,俄軍在這期間被逼退了480千米。由此至少可以證明,運動戰在東線還是有市場的。這場攻勢還在普利皮亞特沼澤以南至波羅的海之間形成了一條即將延續到1917年的新火線,其中,南部火線到1916年6月都不會有什麼變化。1915年的東線戰場呈現出了並不平衡的發展態勢:
德國損失最少,傷亡僅25萬人;而奧匈帝國和俄國則分別損失71.5萬人和250萬人,其中包括100萬的俘虜。好了,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戈爾里采-塔諾攻勢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大家好,我是頑皮,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