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戰爭的真實氛圍,領略戰爭的成敗得失。
大家好,這裡是頑皮看世界,我是頑皮。
羅伯特·尼維爾堅信自己的計劃可以為協約國打開局面,而他最終也成功說服了各個盟國的政府為他的這次大規模攻勢提供幫助。不過,結果卻和他預言的大相徑庭,協約國的攻勢在開局不久即陷入停滯。更糟糕的是,
駭人聽聞的死亡數字讓兵變開始以燎原之勢在協約國部隊里蔓延開來。
我們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尼維爾攻勢。
法軍於1917年4月在西線戰場上發動的總攻又被稱為「第二次埃納河會戰」,而其在同一時期於次級戰場上發動的進攻則被稱為「第三次香巴尼會戰」——這兩大進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尼維爾攻勢。「尼維爾」是這次攻勢的始作誦者——法國總司令羅伯特·尼維爾的姓。在這位巧舌如簧的新晉總指揮看來,地處蘇瓦松和克拉奧鈉之間,橫跨若干個森林覆蓋的山峰的聖母蝶道是一條制勝的捷徑,只要沿着這條路發起進攻,很快就能突破敵軍,
「在48小時內」獲得協約國從1914年開始就一直渴盼的全面勝利。從1916年12月開始,尼維爾就為了發動這次攻勢而不斷地鼓動他的盟友,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面前,也確實有不少協約國的政治領袖都動了心。不過,法國和英國的將軍們卻似乎都不怎麼買他的賬。
雖然尼維爾的計劃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創新,但卻選擇了一個比以往的行動都要大得多的尺度來發動整體攻勢。法軍的火線位於蘇瓦松和蘭斯之間,總長約為64千米,被尼維爾安排到這條火線上的是法軍預備役——支由4個集團軍組成的部隊,共有120萬名士兵和7000門大炮。與他們對陣的德國部隊除了馬克思·馮·伯恩率領的第七集團軍,還有弗里茨·馮·布羅率領的第一集團軍。雖然法軍在人數上佔了很大優勢,但德軍卻也跨躇滿志:此地的德軍防線不僅火力充足,而且交織在尼維爾的進攻路線之中,更重要的是,德軍已經截獲了法軍的行動計劃,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
4月16日,好事多磨的法軍攻勢在結束了持續10天的預備炮擊之後正式開場。奧利弗·瑪澤率領第五集團軍與查爾斯·曼金的第六集團軍一起沿着聖母謀道挺進,結果卻是以極高的代價換回了極少的陣地而已。伯恩的部隊不僅第一天就給法軍造成了4萬人的傷亡,而且還讓150輛嶄新的法軍坦克報了銷。次日,在蘭斯東面的次級戰場上,弗朗克伊斯·安托萬指揮第四集團軍對布羅的軍隊發動了進攻,卻仍然慘淡收場。
面對如此明顯的敗勢,尼維爾竟然還是一意孤行地堅持進攻。4月20日,無數的將士已在戰場上白白犧牲,而他給協約國盟友們承諾的所謂「突破」卻連個影子都還沒有。進攻越來越沒意義,戰鬥的規模也越來越小,但尼維爾仍然不肯回頭。5月9日,法軍攻勢正式結束,但倖存的將士們回頭一看,卻悲哀地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在聖母堞道上推進了短短的一點距離,攻陷的陣地簡直少得可憐。而為了這微不足道的戰利品,他們卻付出了18.7萬名戰友的代價。15日,尼維爾被趕下台,法國總司令一職由菲利普·裴坦取而代之。與此同時,費迪南德·福照開始擔任法軍總參謀長——整個協約國陣營的戰略前景自此有了決定性的改變。
尼維爾的戰略失誤讓飽受折磨的法國軍隊徹底崩潰了。士兵們平時就對缺食少穿的生活條件以及不準離隊的規定頗有不滿,而這次慘痛的失敗更是點燃了他們心中隱忍已久的怒火,於是,這支士氣一瀉千里的部隊里很快就開始爆發兵變。這場動亂從4月的最後一個禮拜一直持續到了6月中旬,許多作戰單位受到牽連。最後,一小部分叛變者被處以死刑,而絕大部分參與兵變的士兵則接受了重返軍營的建議——法軍整體的戰鬥力則直到當年秋天才得以恢復。不過,由於法國對兵變事件的消息封鎖得非常嚴密,德國人直到兵變結束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所以他們也沒能利用法軍的這次動亂佔到什麼便宜。
好了,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尼維爾攻勢,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大家好,我是頑皮,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