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人生丨高玉華:拒絕百萬年薪,三次申請延期服役,被譽為大山「兵王」

來源:央廣軍事·中國軍號 作者:李曉波 山森淼 程成 陳兵

高玉華,河南駐馬店人,1972年出生,1990年3月入伍,1992年12月入黨,現任戰略支援部隊某大隊技師,一級軍士長。他幾十年如一日紮根深山勤學苦練,精通50多種裝備的操作與維修,參與編纂專業教材10餘本,培養專業技術骨幹500多人。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2次,2次榮立二等功,7次榮立三等功,被表彰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年輕時的高玉華


皮膚黝黑、精瘦幹練,一雙布滿老繭和傷疤的手,見證了一個老兵30多年的軍旅榮光。


高玉華,這位堅守深山矢志國防的一級軍士長,2021年底,因為工作出色再獲殊榮,榮立二等功,並被戰略支援部隊表彰為「戰略支援尖兵」。


新年伊始,記者採訪了高玉華。回想軍旅生涯,50歲的高玉華感慨地說:「我也沒有干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老實本分地做人、勤勤懇懇地工作。一直以來我都有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當一個好兵,為親人爭光。」談起參軍入伍時的經歷,他說,當年因為父母的意見不一致,自己還差點兒沒有當上兵。「我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早些年,在我們老家開拖拉機跑運輸挺賺錢的。父親覺得我當幾年兵再回家,還不如跟他一起買台拖拉機跑運輸。但是,我母親很支持我當兵,她希望我能夠到部隊鍛煉鍛煉,長長見識。就這樣,懷着對部隊生活的嚮往,我毅然選擇了參軍入伍。」


高玉華維修車輛


當一名好兵,是高玉華從軍30多年不變的初心。勤學苦幹,是伴隨他成長的最好夥伴。新兵連時,高玉華因為表現突出,被選送到技校學習。他悟性高、肯吃苦,很快便脫穎而出,獲得了留校擔任助教的機會。



高玉華:在學校學習時,理論課安排得很緊,我就利用午休時間捧着書本到車間,對着機械設備挨個辨認零部件,看它的結構,記工作原理,背技術參數。就這樣,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學習,我被評為優秀學員。單位領導看我學習紮實、進步快,就要求我留隊擔任助教。讓一名學員留校任教,這在技校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高玉華(左)給年輕士官講解發動機的原理


高玉華喜歡學校,但更嚮往火熱的軍營。於是他婉拒了留校的機會,執意堅持回部隊當了一名工程兵。那段時間裏,他天天拿着扳手、螺絲刀,和機械裝備打交道,經常是滿頭汗、兩手油。沒過多久,高玉華就熟練掌握了大型機械裝備的維護和操作,成為部隊響噹噹的機械裝備「兵專家」。


高玉華:只要接到維修電話,我馬上就會提着工具箱趕到現場。一見面,就說「高醫生來了」。之所以這樣稱呼我,就是因為我們單位所有的機械車輛,我都能操作駕駛、獨立維修,就像是「機械醫生」一樣。現在不管到哪個連隊,只要電氣設備出現了問題,我都能動手修理。


高玉華在專業教室學理論


成為一名軍官,曾是高玉華追求的夢想。然而,一個人的成長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儘管德才兼備,所在部隊積極推薦,高玉華卻三次與提干機會失之交臂。


高玉華:第一次是因為學歷問題,第二次是因為名額問題,第三次體檢各方面都通過了,但卻遇到了政策的突然調整。政策規定,如果提干,必須經過軍校培訓且年齡不超過25周歲,可是那年我已經28周歲了。聽到這個消息,我心裏非常難受,躺在床上眼淚就止不住地流,枕頭都打濕了。


剛開始我心裏有失落,也有反思,心想是不是在哪些方面自己還不夠優秀?等時間長了就慢慢想通了,釋懷了。我覺得,自身存在的價值不能按照是否是戰士還是軍官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要看對部隊貢獻的大與小。


高玉華(左)深夜檢修設備故障


懷着對部隊的深厚感情,高玉華迅速調整目標,繼續前行,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專業化發展道路。熟悉他的戰友都說,高玉華作息規律,早上鍛煉、白天工作、夜間學習。他不僅技術過硬,而且軍事體能訓練也不含糊,讓人佩服。聽到這些評價,高玉華告訴記者,在他看來,軍人就應該這樣,專業技能再嫻熟,體能練不好,打仗也是空談。


高玉華:機會總是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為了練好體能,我每天堅持鍛煉,比如跑5公里,一年365天風雨無阻,天天跑。我想,作為一名軍人,首先要政治思想強,軍事業務精,各方面工作都干在前面,才能為年輕的戰士樹立好榜樣。


記得2012年,我參加軍事比武時已經40歲了,其他參賽官兵的年齡在30歲以上的都很少。在為期兩個月的訓練時間裏,我堅持每天早上四五點鐘起床背記軍事理論、進行專業訓練,經常熬夜到凌晨1點,領導看到後對我說:「趕快休息,你不要命了!」經過刻苦努力,我終於如願以償拿到了第一名。


高玉華(左)給車輛換設備


在高玉華的帶動下,他所在的部隊形成了「高玉華效應」,許多官兵都以他為榜樣。2012年,經部隊黨委研究,決定將柴油機專業教室的名字,命名為「高玉華訓練室」,由高玉華牽頭帶領多名高級士官研究破解專業難題,編寫新型裝備操作規範,先後孵化出20多種專用器械,總結出10多種故障排查法。高玉華撰寫的40萬字學習筆記,還成了解決機械裝備「疑難雜症」的百科全書。


記者:以您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您心裏是怎麼想的?


高玉華:當時確實感到非常激動,這對自己也是個激勵。我每天都會把工作室整理得整整齊齊,把桌面、設備擦得乾乾淨淨。每天認真地編寫教案、制定培訓計劃,準備各種訓練器材,完成教學。平時,我會在口袋裡裝着電筆、起子等常用工具,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排除故障、就近維修,也會裝着筆和紙,遇到問題就趕快記下來,這已成為我多年的習慣。我工作過的連隊經常會有戰友給我打電話:「高班長,你什麼時候回來?高班長,留在我們這邊吧,不要走了!」這些話讓我感到很欣慰,說明大家喜歡我,也說明自己還是能發揮作用的。


高玉華參加戰術訓練


這些年來,被戰友們尊重並信任的高玉華聲名遠播,好幾家地方公司也多次向他拋出橄欖枝,想高薪聘請他。但高玉華卻始終捨不得這身軍裝。


高玉華: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承包大項工程的地方老闆承諾我,只要離開部隊跟他干,每月可以支付我七八千元的工資,而那時候工人每月的工資才不過幾百塊錢。面對巨大的誘惑,我還是拒絕了。因為我對部隊的感情太深了,我要繼續留在部隊發展。


2018年,本來我可以退休了,一位好友打電話建議我回地方跟他合夥開修理廠,一年可以賺到近百萬。可是後來我還是選擇了留隊,想繼續為部隊建設出力。


高玉華休假歸隊時,和家人告別


30多個春夏秋冬悄然逝去,高玉華從青春飛揚到兩鬢斑白,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裝備維護和軍事訓練上。他曾堅守過五座大山、參與過數十次重大施工任務,15次擔任戰區教練員,帶出了500多名業務骨幹,這些骨幹遍布全軍各個維修領域。面對成績和榮譽,高玉華動情地說,他能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兵專家」,要特別感謝組織的培養,也感謝家人的支持。30多年來,高玉華積極工作埋頭奉獻的背後,也傾盡了家人的無私付出。


高玉華:老父親患食管癌的時候,我只去醫院探望過兩次。他病危的時候,我正巧在執行演習任務,任務進行到第四天,我接到家裡的電話,說父親快不行了,要我趕快回去見最後一面。我趕回去的第三天,父親就病逝了。後來,我母親也查出患有同樣的疾病,她在鄭州化療期間,我也沒時間照顧她。母親沒得病之前,每次打電話都鼓勵我說:「你在部隊好好乾,不要想家,我的身體很好,不用挂念。」


記者:母親的這種支持是不是也成為您在部隊堅守下去的一種動力?


高玉華:確實是,軍人的天職就是保家衛國。比如,我在部隊干出了成績,取得了榮譽,這是讓父母最開心的事。能讓父母開心,讓他們以兒子為榮,那也是一種盡孝。


高玉華


時間的齒輪,流轉着歲月。因為工作需要,在部隊服役期滿30年後,高玉華兩次延期服役,選擇繼續堅守深山,做一顆強軍事業上的螺絲釘。高玉華告訴記者,今年他還將第三次向組織提出延期服役申請,既然穿上這身軍裝,就想把這一輩子都獻給國防。


高玉華:服役滿30年的時候,我自己提出申請留隊,領導也希望我留下來,情況報到上級機關後,同意我留隊,於是我成了第一個超期服役的高級士官。部隊改革調整後,單位領導問我,「老高,你不會走吧?」我說:「只要不趕我,我絕對不會走!」我認為,兵齡越長,責任越重。下一步,我還要一如既往地干好工作,真正發揮一名高級士官應有的作用,搞好傳幫帶,把自身的專業技術傳授給更多的戰友,共同為部隊建設貢獻力量。

(央廣軍事·中國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