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田灣核電站7號機組建設現場。圖/IC photo
核電行業再次迎來好消息。
央視新聞9月14日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准福建漳州二期和廣東廉江一期核電項目,要求確保絕對安全。
為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和促進綠色發展,會議決定,核准已列入規劃、條件成熟的福建漳州二期、廣東廉江一期核電項目。強化全過程監管,確保安全萬無一失。
我國核電政策漸趨積極
近年來,我國陸續核准核電新項目。
2019年,山東榮成、福建漳州和廣東太平嶺核電項目獲核准開工。
此前核電行業已蟄伏多年。2016年-2018年,我國核電項目連續三年「零批准」。
2020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准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
2021年4月,江蘇省連雲港市田灣核電四期工程、遼寧省葫蘆島市徐大堡核電二期工程、海南昌江小堆項目獲得核准。
今年4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核准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廣東陸豐三個核電新建機組項目。
加上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核准的福建漳州二期和廣東廉江一期核電項目,三年多來我國核准的核電項目已超10個。
隨着此次廣東和福建兩大核電項目獲得核准,可以看出我國核電建設已步入積極有序、穩步發展的階段。
上月,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在第二十九屆國際核工程大會上表示,隨着中國「雙碳」戰略的持續推進、能源安全戰略的深化落實,核能發展迎來重要機遇期。
王壽君說,當前全球核電產業發展加速回暖,中國核電發展政策也漸趨積極,2021年提出了「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方針。經過30餘年的發展,中國核電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預計在2022年-2025年間,中國將進一步加快擴大裝機規模,保持每年6-8台核電機組的核准開工節奏,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7000萬千瓦左右。
可看出,我國核電行業正在迎來發展的好時期。
安全仍是重要前提
核能作為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已成為全球推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中國已擁有「華龍一號」和「國和一號」第三代核電技術,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研發持續推進,鈉冷快堆、熔鹽堆、聚變堆等先進核能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發獲得新突破。
從此次國常會提出的「確保絕對安全」「強化全過程監管,確保安全萬無一失」等要求可看出,發展核電,安全仍然是重要前提,也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9月14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佈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顯示,我國核電機組長期保持安全穩定運行。
藍皮書顯示,我國核電安全運行業績保持國際先進水平。2021年我國有34台機組在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的綜合指數達到滿分,佔世界滿分機組的44%。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3月公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項目建設,保持平穩建設節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電項目。
9月3日,在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在進行生產作業,哈電集團創造了涵蓋水電、火電、核電、氣電等領域200多項「中國第一」。圖/新華社
核電帶來實實在在好處
核能是高效、安全、穩定的清潔能源,正在為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以山東海陽核電為例。7月14日,海陽核電二期工程3、4號機組和900兆瓦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開工,探索核電多元綜合利用。
海陽核電3、4號機組,是我國首批自主設計、自主製造的CAP1000機組,採用了第三代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未來,這兩台核電機組每年將為山東提供約200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替代原煤850萬噸,減排效應相當於種植闊葉林4.4萬公頃。
據《山東新聞聯播》報道,在去年為海陽城區穩定供熱143天的基礎上,山東核電瞄準了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開工新建約120公里的供熱管網。建成後供熱區域可達青島、威海地區,可滿足約100萬人口的取暖需求。
這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能零碳供熱技術,為冬季清潔取暖提供了新思路。眼下,山東正大力推進海陽、榮成等核電廠建設,打造膠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預計到2030年,全省核電裝機將超過1300萬千瓦,年發清潔電能在910億千瓦時以上;同時,核能供暖面積力爭達到2億平方米。
正如山東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三級調研員孫寧介紹,「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 引導後續的核電項目開展熱電聯供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加快核電海水淡化、制氫等方面的技術研究和示範應用,推動核電向『核電+』多元利用轉型,助力能源結構降壓減負。」
從三年多核准的核電項目來看,其主要分佈於廣東、福建、海南、浙江、山東、遼寧等沿海省份。
目前,多個沿海省份都在積極建設核電項目。廣東、福建、海南等地均將核電列為2022年工作重點之一。
9月4日,北京,在國家會議中心展區,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國和一號」亮相服貿會。圖/IC photo
我國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步伐
核電,在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中的作用正在凸顯。
國際能源署(IEA)的一份報告顯示,隨着世界應對全球能源危機,核電有可能在幫助各國安全過渡到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系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未來三十年全球核電容量需要翻一番。
不過,即便如此,到本世紀中葉,核能僅佔全球電力結構的8%。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紛紛「押寶」核電。
例如,英國政府網站4月初公布能源安全戰略提出,「我們只能依靠核能為我們的島嶼提供足夠大的可靠電力基礎。」同時提出,2030年之前,英國計劃交付八個核反應堆,即相當於未來每年獲批一個核反應堆;到2050年,英國將有四分之一的電力消耗來自核能。
而在2021年1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全國電視講話中表示,法國幾十年來將首次在境內重新開始核反應堆建設,同時繼續開發可再生能源。三個月後,馬克龍在法國東部工業城市貝爾福宣布新的核能戰略,他表示,法國將新建六座EPR核反應堆,其中的第一座核反應堆將於2035年投入運營。在法國能源結構中,核電佔據較大比重,全國發電量中大約七成由核電提供。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核電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披露,2021年以來,我國新投入商運核電機組五台,新開工核電機組九台,其中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截至目前,我國商運核電機組53台,總裝機容量5560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3台,總裝機容量2419萬千瓦,我國在建機組裝機容量連續保持全球第一。
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核電佔比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國能源結構依然是以煤炭為主,核電占我國能源結構的比例較低,與歐盟和美國的核電發電佔比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我國正在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步伐,能源生產環節持續降碳提效。
今年5月,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髮表題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能源安全新戰略 科學有序推進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文章表示,加快推進能源轉型,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積極穩妥發展水電、核電、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2025年和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佔比要分別提高到20%和25%左右。
可以預計,未來,核能將和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一起,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
撰稿 / 新京智庫首席研究員 柯銳
編輯 / 李瀟瀟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