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將軍唯一女兒:官至政協副主席,年過90依然健談

1940年5月,曾參加過臨沂保衛戰等諸多知名戰役,並且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張自忠將軍,在襄陽和鬼子戰鬥的過程中不幸犧牲,那一年,他才僅僅49歲。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全國,無數人都為這位英雄的犧牲而感到悲傷。

先生的一生,始終保持着「必死」的抗日決心。

他早早便寫下了遺書,上面寫道:「為國家和民族而死,絕不有半點改變,希望大家共勉。」

張自忠

雖為國民黨高級將領,張自忠在抗日過程中的表現是被全國百姓看在眼裡的,而且就他個人而言,也與許多蛀蟲式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有着本質區別。

很多國民黨高級將領目無章法,一妻多妾的情況時有發生,可戰功累累的張自忠是個例外,他的一生當中,只有李敏慧這一個妻子。

他們育有三子一女,次子張廉靜在1934年病逝。

在張自忠將軍去世的時候,只有兩子一女還在世上。

他的女兒張廉雲,年過九十依舊十分健談,雖是將門之後,卻也把自食其力牢記在心中,能夠自己解決的,絕對不會麻煩別人。

張廉雲

張廉雲深受父親影響,也從未將「名門」掛在嘴邊

張廉雲出生於1923年,在她父親去世那一年,她也僅僅17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家中大多殷實,張廉雲家也不例外,在十幾歲的時候,父母總是教育她:「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千萬不要依仗自己的家庭,也不要因為家裡有錢而到處鋪張。」

在她的印象中,父親在世的時候對他們兄弟姐妹幾個都非常嚴肅,經常繃著臉,他在家庭教育中提及最多的話就是:「不要在家裡蹲着,也不要去做衣架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張廉雲有着別的小朋友未曾有過的壓力。

張自忠曾經對子女們說過:「祖祖孫孫莫忘七七,你們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雖然張廉雲和父親的相處時間並不多,可他強大的氣場一直停留在張廉雲的心目當中,可能這也跟張自忠將軍的老家是孔孟之鄉,所以也非常注重孩子傳統道德的培養。

在父親在前線幾戰幾捷的消息傳來後,張廉雲瞬間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她知道,在國家的生死存亡之際,父親會一直鎮守在前線,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而他這封信中的溫柔,可能是他知道,自己隨時面臨著最嚴峻的危險。

果然,這封信成為了張自忠最後對女兒說的話。

張自忠在短暫的一生中,最愛自己的女兒,因為信中還有一句話,叫「思家之心極重」,當張廉雲將這封信讀給母親聽時,李敏慧也陷入了沉默之中,她知道,丈夫是如此要強的一個人,如果不是決心赴死,怎麼會寫下這樣一句話呢。

不久後,噩耗傳來。

不過張家人雖懷着緊張的心,也大多以為這是誤傳,戰爭年代出現這樣的消息也是十分正常的,比如李宗仁司令的家人就多次收到了「李宗仁將軍去世」的謠言。

可是,當年5月,張自忠的遺骸已經被國軍從陳家集搶了回來,戰士們對於將軍都非常有感情,連夜將他的遺體運送到了襄河岸邊。

直到這個時候,張自忠去世的消息才終於得到了官方確認。

當遺體擺在面前,張家似乎天都塌了下來,那會張將軍的妻子李敏慧的子宮癌也到了晚期,家人們不敢直接將消息告訴母親,張廉雲和兄弟只能在家中戴孝,只要是去醫院,就會換上平時穿的衣服,生怕被母親察覺。

不過,李敏慧的病情惡化日益嚴重,張自明還是說出了實情:「五哥犧牲了。」

母親聽到這句話,絕望地閉上了眼,身邊的張廉雲看到母親如此難過,也哭成了淚人,夫妻二人可以在天堂團聚了,可剩下的孩子們又該如何是好呢?

按道理說,將門之後有所成就也是正常的事情,可對於張廉雲來說,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父親在戰場上犧牲後不久,母親絕食七日而亡。

彷彿就在一瞬間,張廉雲瞬間從「將門之後」淪為孤身一人,生活的重擔一下就壓了下來。

在戰亂的時候,張自忠便已經通知過女兒和侄女,讓她們暫緩來前線,隨後,張廉雲收到了一封來自父親的信,信中張將軍專門囑咐自己的女兒:「大時代的女孩子,應該尋求知識,也該尋求經濟獨立,不要像你們哥哥那樣。」

那會,張自忠最小的兒子只有6歲,李敏慧在意識清醒的時候將他託付給一位中將撫養,後來張衛國由周總理送往蘇聯,與朱老總的女兒以及張聞天之子等人共同學習。

回國後,他成為了天津燃料油公司的工程師,現在已經退休了,居住在天津。

而張廉雲則牢牢記住父親的遺訓,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可卻並沒有自怨自艾,也沒有絲毫不理智的行為,過去的事情已經成為定局,父親希望的,是孩子們秉持他的遺志走下去。

她捧起了書,刻苦讀了起來。

終於她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考上了復旦大學新聞系,並且在1948年於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

由於張姓比較普遍,張廉雲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家世告訴過別人,外人也從來沒有發覺到什麼,關於父親張自忠的英勇事迹或許已經成為她靈魂深處的一個影子,一直伴隨她的成長之路。

因此,畢業後的張廉雲像一個普通人般度過着自己的一生,她在北京自忠小學和北京小學做過教師,始終勤勤懇懇地教書育人,奉獻了自己完整的青春。

不過,這還遠遠不夠。

張廉雲有一個特別的優點:好學。

或許是父親戰死沙場讓這個十七歲的少女有了不一樣的衝勁,從那時起,她便將好學的特點完全展現了出來,在為祖國辛勤培養下一代的同時,她還研究起了醫學。

所以,從1960年開始,張廉雲女士在北京市教育局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便調任到北京積水潭醫院辦公室擔任主任一職,後又兼任北京第二醫學院兒科副主任一職,發展的非常全面。

不僅是張廉雲,她的大哥張廉珍在父親犧牲後有了很大的變化,他每天早上都會帶着全家對着父親遺像讀三次家訓,每次還會默思十分鐘。

後來,他在解放前還任職於國家財政部門,個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或許是祖宗的庇佑,張廉珍生下七個兒子在後來竟然全部成長為國家的棟樑之才,這和張自忠的教育也有着密切關係,張家的後人全部把張自忠的訓導牢記於心,始終沒有發生改變。

他們,都沒有受到特殊照顧。

張廉雲最初是有接到特殊照顧要求的,不過她的個性十分要強,像極了自己的父親,根本不願意接受如此被照顧,她更加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無論是在教育還是在醫學上,她都是一個一絲不苟的人。

到了七十一歲高齡的時候,備受組織器重的張廉雲還當選上了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勤勤懇懇工作了一輩子。

相對平凡的一生,卻是不平凡的人生

在一代代民革人以振興中華為使命,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做出重大貢獻的時候,他們的政治品格和為民情懷也在不斷散發著光芒。

此前,第一屆民革榜樣人物的名單中,便出現了張廉雲的名字。

在個人簡介中,她是北京市委會原副主委兼秘書長,同樣也是政協副主席,這兩個頭銜,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拿下的,在最後的介紹中,有一條「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之女」。

對於國家,她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北平解放前夕,她利用父親的紀念基金在當地創辦了自忠小學,這所學校除了教書育人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北平中共地下黨員工作的秘密據點,也為活躍在當地的地下黨員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畢竟,沒有誰敢動張自忠將軍的故居。

因此,在北平和平解放以後,她理所應當地當上了校長,自忠小學更是延續到了今天,始終見證着國家的復興之路。

現在,來到張廉雲家中的客廳當中,還能看到幾幅水彩畫和蠟筆畫,這些並不是什麼名貴物品,而是自忠小學的學生們給她送去的禮物,客廳的牆上還掛着一張合影。

這張合影是1949年10月自忠小學全體師生的合影,按照時間來推算,當年的小朋友們現在也都是七十多歲的年紀了。

對於張自忠女兒的身份,張廉雲非常自豪,卻也從來不會拿這個為自己積累財富或名望。

在她的心目中,父親是個從小就有抱負的人,自己和後代都應該向他學習。

張自忠的家境一直比較好,所以在七歲的時候便能進私塾讀書,當他在考入濟南法政學校攻讀法學的時候,也看到了列強在中國肆意橫行,那會的他便對身邊的同學們說:「國家已經到了如此地步,我們還要守在案前讀書,實在是讓人不甘心!」

在那個暑假,他便不顧家人反對,和五位同學一起走向了參軍之路,當時國民黨的將領知道他們都是些富家子弟,肯定受不了前線的苦,便勸他們乾脆回去讀書。

時間一長,和他一同前往軍營的同學們果然吃不了苦回去了,可張自忠還堅持在前線,打仗非常勇敢,所以提升得很快。

所有人都覺得張自忠是個非常嚴肅的人,可張廉雲卻說:「父親不是這樣的。」

當初張廉雲的二哥因為感染傷寒不幸去世,那會他還不滿十七歲,父親趕回家中後,抱着他生前用過的物品大哭流涕,喪子之痛從此烙進了心底,他常常都會感到自責,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們。

那會,張自忠在是非問題上雖然嚴肅,可在生活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只要是有空回來,他就會詢問大家的功課和學業。

後來,徐州會戰結束的時候,張自忠曾給張自明寫了一封信:吾一日不死,必盡吾一日殺敵之責。

他在此後的作戰中越來越兇猛,多次率部重創日軍,這些日本軍人對於張自忠是又恨又怕,都希望把他給活捉了,手底下的官兵也對張自忠更加敬重,紛紛叫他「活關公」。

張自忠去世的時候,張廉雲還未滿十七歲,她也只知道,父親當時中了七發子彈。

當年,父親壯烈殉國後,重慶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哭拜英靈,延安各界有一千多人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主席也寫下了「盡忠報國」的輓聯。

對於張廉雲來說,父親要求他做的,並不是去做出什麼頂天立地的大事,而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認認真真,能對國家有貢獻,這就足夠了。

如果和張自忠對比,張廉雲的一生確實十分平淡,可如果張將軍泉下有靈,一定會為這樣的女兒感到自豪。

畢竟,張自忠的名號,在抗日這段歷史中沒有幾個人能蓋得過。

如今,張廉雲已經有九十多歲了,可她並沒有因為年紀大而感到頹廢,依舊十分健談,為了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她還專門前往老年大學學習書法。

在記者的心目當中,張廉雲始終保持着精神奕奕,而且思維敏捷,十分健談,這是幾十年知識不斷在腦海中升華的作用,很多社會話題,她都能夠滔滔不絕的講上幾分鐘。

老人也知道記者們的目的,她也會講一些關於張自忠將軍的故事,可很多時候都是和自己分開的,她很敬重這樣的父親,卻不希望自己的身上沾滿了光環。

張將軍身上的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傳給了自己的後代,他常常說:「要憑良心,求得安慰。」張廉雲也是一樣,她的一生當中,將自尊自強體現到了極致。

曾經為張自忠守陵十年的副官回憶道:「將軍作戰前都會寫醫術,打完仗就燒掉,最後一仗,他自知敵人兇殘,便寫了兩封信。」

信中的內容,也時刻激勵着張廉雲,而且,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