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貝爾獎12大傑出華人(裔),誰的成就最大?


歷史上,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的華人(華裔)曾經有12位,下面分別介紹如下:



一、楊振寧(楊-Mills理論具有"開天闢地"的崇高地位


人物簡介: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著名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十分重大貢獻。

楊振寧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 ,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 ;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


科研成就: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楊振寧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相變理論: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漂亮地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

玻色子多體問題:楊振寧在1957年左右與合作者發表或完成了一系列關於稀薄玻色子多體系統的論文。



楊-Baxter方程:20世紀60年代,尋找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模型的嘗試將楊振寧引導到量子統計模型的嚴格解。


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溫度的嚴格解:1969年,楊振寧和楊振平將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問題推進到有限溫度。這是歷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統計模型在有限溫度(T>0)的嚴格解。這個模型和結果也在冷原子系統中得到實驗實現和驗證。



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1961年,通過和Fairbank實驗組的密切交流,楊振寧和Byers從理論上解釋了該實驗組發現的超導體磁通量子化,證明了電子配對即可導致觀測到的現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關於電磁場的基本原理,並糾正了London推理的錯誤。


非對角長程序:1962年,楊振寧提出"非對角長程序(off-di-agonallong-rangeorder)"的概念,從而統一刻畫超流和超導的本質,同時也深入探討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楊振寧對粒子物理的諸多貢獻表現出他對對稱性分析的擅長。楊振寧被稱為"對稱之王(LordofSymmetry)"。值得一提的是,吳健雄於1956年夏決定做他們指出的幾類實驗中的一項關於60Coβ衰變的實驗。次年1月,他領導的實驗組通過該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確實不守恆,引起全物理學界的大震蕩。由於這項工作,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時間反演、電荷共軛和宇稱三種分立對稱性:質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的論文預印本引起Oehme於1956年8月致信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P)、電荷共軛(C)、時間反演(T)三個分立對稱性之間的關係的問題。


高能中微子實驗的理論探討:1960年,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實驗信息,利用實驗物理學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楊振寧在理論上探討了高能中微子實驗的重要性。



CP不守恆的唯象框架:1964年,實驗上發現CP不守恆後,引發出眾多亂猜其根源的文章。



楊-Mills規範場論:1954年,楊-Mills規範場論(即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後來許多學者於1960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今天的標準模型。這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後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楊-Mills理論有"開天闢地"的崇高地位,它的成功是物理學史上的一場革命。



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楊-Mills理論還把物理與數學的關係推進到一個新的水準。1970年左右,楊振寧致力於研究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發現了不可積相位因子的重要性,從而意識到規範場有深刻的幾何意義。



規範場論與纖維叢理論的對應:1975年,楊振寧和吳大峻發表了論文75c,用不可積相位因子的概念給出了電磁學以及楊-Mills場論的整體描述,討論了Aharonov-Bohm效應和磁單極問題,揭示了規範場在幾何上對應於纖維叢上的聯絡。



人物評價: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成為精緻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傑作。這使得他對於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著名物理學家戴森評價)


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於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評價)


楊振寧是20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後,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是華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於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網易評價)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中國政界、學術界一直受到極高的尊崇。(騰訊評價)。據評價:"作為最早獲得諾貝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被稱為是繼愛因斯坦和迪拉克之後,當代最重要的物理學大師之一。"



二、李政道(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



人物簡介: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 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李政道在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由於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政道爭取到意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後又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科研成就:李政道的研究領域非常寬,尤其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重點成就如下:


1949年,李政道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諾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

1952年,李政道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

1954年,李政道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1957年,李政道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

1959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

1962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李政道與瑙恩伯合作,研究了無(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銷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論。尤其是70年代初期,他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範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量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人物評價: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十分廣闊,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體物理、流體力學、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廣義相對論等方面建樹頗多。"物理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將物造性地提出新問題、新思想在科學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對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新浪網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英國科學家C.P.斯諾在劍橋大學裏的講座發表了關於"兩種文化"的著名演講,他說李政道與楊振寧楊的發現是科學史上最驚人的成果之一,完全可以和1957年人類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相媲美。斯諾評價說: "這是一項極其漂亮而富有的獨創性的成就,世人對此感到如此震驚,以致忘記了他們的思維是何等的漂亮,它使我們重新思考物理世界的某些基本原則。"




三、丁肇中(發現了丁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物簡介: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著名實驗物理學家。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丁肇中教授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精確檢驗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和電弱統一理論,尋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現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由於丁肇中對物理學的貢獻,他在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並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學獎。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學(1978)、中國香港中文大學(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學(1988)和哥倫比亞大學(1990)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他是中國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名譽教授,是曲阜師範大學、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名譽校長。


1977年 獲美國工程科學學會的埃林金獎章。1988年 獲意大利陶爾米納市的金豹優秀獎及意大利布雷西亞市的科學金獎章。

2005年 世界物理年會日前在歐洲啟動。他領導着來自美、法、德、中等14個國家43所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學家,在日內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負質子對撞機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質、反物質。


科研成就: 丁肇中的主要科研成就:1、發現了丁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實驗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為中心。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有:(1)反氘核的發現;(2)25年來進行了一系列檢驗量子電動力學的實驗,表明電子、μ子和τ子是半徑小於10-16厘米的點粒子;(3)精確研究矢量介子的實驗;(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證實了光子與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發現;(6)μ子對產生的研究;(7)膠子噴注的發現;(8)膠子物理的系統研究;(9)μ子電荷不對稱性的精確測量,首次表明標準電弱模型的正確性;(10)在標準模型框架內,證實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3、熱心培養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合作組——L3組,準備在歐洲核子中心預計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L3組目前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
  
4、領導「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探索反物質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穿梭機升空,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拉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此舉揭開了人類第一次到太空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意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人物評價: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傑米韋森說:「丁肇中教授的研究,為人類開拓了宇宙未知的領域,使基本粒子物理邁進了一個新的境界。」在國際科學領域,丁肇中先生幾乎是和楊振寧齊名的物理學大師。美國總統福特還親自寫信給丁肇中,對他的光輝成就表示祝賀



四、李遠哲(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



人物簡介: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李遠哲1959年本科畢業於中國台灣大學化學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61年碩士畢業於中國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研究所 ,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次年去美國深造,1965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其後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並返回母校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同時擔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1986年,李遠哲和美國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中李遠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利用激光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的類型。 1994年1月15日,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中國台灣。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




科研成就: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新,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人物評價:李敖成就在2005年出版的新書《李遠哲的真面目》中,評價李遠哲"是好人,但也會做壞事", "沒有領袖風格,只能做科學",不應把他(李遠哲)"捧上天"。



五、崔琦發現遜電子在強磁場、超低溫條件下相互作用)



人物簡介:崔琦,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是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 ,曾經擔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美籍華人科學家。

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崔琦教授在低維電子體系物理,整數、分數量子霍爾效應(IQHE,;FQHE)強關聯電子體系物理研究和量子器件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重大成果。



科研成就:1998年10月13日,華裔美籍科學家崔琦因發現遜電子在強磁場、超低溫條件下相互作用,能形成某種特異性質的量子流體(許多電化學過程發生在固體-電解液界面,腐蝕則常發生於固體-氣體和固體-液體界面,因此界面物理和表面物理一樣具有巨大的實際意義)。


電子量子流體現象的發現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崔琦因此又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崔琦認為,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崔琦教授十分關心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就訪華講學,介紹國際上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熱點,建議中國開展二維電子系統物理和低維量子體系物理的研究,並積極推動《中美原子、分子和凝聚態物理研究合作備忘錄計劃》的實施。


人物評價:崔琦一方面治學嚴謹、專心致志,對自己鍾愛的物理學研究事業非常投入,他喜愛做物理實驗,需要時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時為了實驗研究的需要,他可不惜四處奔波,走遍波士頓佛羅里達州,找個強力磁場以進行他的"量子液體實驗",並且工作時很少理會身旁其它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率。(大河網評)



六、賽珍珠(她鎮江稱為"中國故鄉",獲得美國歷史上第三個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簡介:賽珍珠,美國作家、人權和女權活動家 。1892年10月,出生4個月後賽珍珠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鎮江度過了童年、少年,進入到青年時代,前後長達18年之久。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江稱為"中國故鄉"。尤其在鎮江風車山上在她小時候就讀過現在仍然存在的崇實女中內有她的故居。同時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園的西牆根下,矗立着一座三層的西式小洋樓。也是賽珍珠居住工作過的地方,作為以中文為母語的美國女作家,她曾在這裡寫下了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憑藉其小說 ,獲得普利策小說獎,並在1938年以此獲得美國歷史上第三個諾貝爾文學獎。1934年,賽珍珠告別了中國,回國定居。

賽珍珠稱鎮江是她的"中國故鄉"。她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在那裡度過,首先學會了漢語和習慣了中國風俗,然後她母親才教她英語。 1900年因中國北方發生義和團運動,賽珍珠首次回到美國故鄉。1902年重返中國鎮江。1917年5月13日,與美國青年農學家約翰·洛辛·布克結婚。婚後遷居安徽宿州。


賽珍珠則在金陵大學外語系任教,並先後在國立中央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教育學、英文等課。徐志摩、梅蘭芳胡適林語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客。由於賽珍珠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同時具有中國國籍和美國國籍,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出生地國籍法》,賽珍珠確實也可以看作是中國人。



文學成就:賽珍珠曾經在1938年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是一位女士。獲獎作品是中國題材的《大地三部曲》、《異火》和《東風·西風》。諾貝爾頒獎委員會對她的評語是:"對中國農民生活進行了豐富與真實的史詩般的描述,且在傳記方面有傑出作品"。




人物評價:在描寫中國題材而產生巨大影響的西方作家中,排名第一是馬可•波羅,第二便是賽珍珠。1938年,賽珍珠由於寫了一本關於中國人的小說(以及兩本傳記)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授獎詞讚美道:「因其對中國農民生活豐富而真實的史詩般描寫……為西方世界打開一條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個陌生而遙遠的世界。」她就是美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作家賽珍珠。



賽珍珠前後在中國待了近三十五年,親歷上世紀初中國社會的風雲巨變。她第一個將《水滸傳》譯介到西方,還將林語堂和老舍等一批中國作家推向西方世界,一生寫作的母題都與中國息息相關。根據評論者評價,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她所塑造的「中國形象」曾深刻影響了一代美國人。


賽珍珠成為當時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賽珍珠在瑞典皇家學院上的致謝辭飽含深情:「中國人民的生活多年來就是我的生活」,正值日寇鐵蹄在中國大地上肆虐,她不忘強調:「我知道中國是不可征服的!」


賽珍珠還將《水滸傳》譯為英文版《四海之內皆兄弟》聞名全球,在中國抗日時期,公開發表了著名政論《日本必敗》。她應宋慶齡之邀,出任「保衛中國同盟」的榮譽委員,號召美國文化界新聞界,成立了「美國中國救濟事業聯合會」,說服羅斯福總統夫人出任該會榮譽主席,為援華籌集了大量的資金。





七、朱棣文(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人物簡介: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第12任美國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朱棣文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 197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1993年,獲頒費塞爾國王國際科學獎;1994年,獲亞瑟斯洛獎及威廉梅格斯獎;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4-2008年,朱文擔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 2008年12月15日,獲得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提名出任美國第12任能源部長。



科研成就:朱棣文研究的領域包括基礎原子物理、激光、生物物理等。 1997年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他同獲該獎項的是美國科學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國學者。 朱棣文朱還曾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


朱棣文還是諾貝爾級「廚師」。閑暇時候他最喜歡下廚做菜,手藝精良,不論中西料理,都讓親友讚不絕口,尤以中國菜、墨西哥菜最拿手,他說:「因為老婆很喜歡中國菜的色香味俱全;家裡的兩個小鬼偏好墨西哥菜的勁辣。」 而這位「諾貝爾級」廚師,更從親自動手做菜,悟出做學問的道理。他甚至將做實驗比喻為做菜。他認為,「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是做菜和做實驗的相通之處,也是他創造科學奇蹟的秘訣之一。



人物評價: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長起來的,他繼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內心深處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東方人的謙虛、含蓄。他不是那種木訥型的科學家,而是一個性格活潑開朗、充滿風趣的人。朱棣文顛覆了科學家給人的刻板印象,他活潑開朗,有人情味兒,充滿魅力。(新浪網評)



八、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簡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曾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憑藉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2019年7月30日,被秘魯天主教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1985年初,莫言在《中國作家》雜誌發表《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 同年,馮牧在北京華僑大廈主持莫言創作研討會,汪曾祺史鐵生李陀、雷達、曾鎮南都高度評價了《透明的紅蘿蔔》。


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同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


1988年2月,由《紅高粱》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柏林電影節獲得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最高榮譽的中國電影。


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在看到這部小說後,感到非常震撼,決定開始翻譯莫言小說,葛浩文也成為了日後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



文學成就:美國重量級文學評論雜誌《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價說:「有如福克納,莫言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想像力鮮活豐富、圓滿自足的世界。」1993年,由葛浩文翻譯的《紅高粱》英譯本在歐美出版,引起熱烈迴響,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為「1993年全球最佳小說」。《紐約時報》評論說:「通過《紅高粱》這部小說,莫言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


2001年,莫言的《紅高粱》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


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說集《師傅越來越幽默》在美國出版,美國《時代周刊》評論說:「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當時獲獎的呼聲很高,最後以一票之差落選,無緣獎項。《檀香刑》的落選也再次引發了文學界關於茅盾文學獎的爭議。同年,莫言獲得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評委會讚揚他的作品「語言激情澎湃,具有無限豐富的想像空間」。

2006年,莫言獲得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成為繼巴金之後,第二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

2008年,莫言憑藉《生死疲勞》獲得紅樓夢獎以及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2011年,莫言獲得韓國萬海文學獎,成為首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並且憑藉《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諾貝爾獎官網摘錄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節,作為對莫言作品的介紹。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獲中國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19年6月12日,英國牛津大學攝政公園學院授予中國作家莫言榮譽院士稱號,並宣布成立以莫言命名的國際寫作中心。

2019年7月30日,莫言在秘魯首都利馬被秘魯天主教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人物評價:老實講,莫言的長篇小說,我大部分都沒看過,但我清楚記得,1985年莫言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一篇中篇小說叫《爆炸》,我看完後非常激動,我到處跟人說,我那時候剛過50歲,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老過,但看完莫言這篇小說後,我得承認我老了。——著名作家王蒙


諾貝爾文學獎給予莫言的授獎詞是歷來最不恰切的,」魔幻「二字就把莫言的成就抹殺掉一半!最適合的定位應該叫做」呼喚「。西方給予莫言的讚譽,其實不及其成就。——閻連科



九、錢永健(在研究綠色熒光蛋白方面取得傑出成就



人物簡介:錢永健,1952年2月1日-2016年8月24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先後任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2016年8月24日,錢永健在美國俄勒岡州逝世,享年64歲。


科研成就:錢永健因在研究綠色熒光蛋白方面的傑出成就而獲2008年諾貝爾獎。


人物評價:錢永健的工作,從八十年代一開始就引人矚目。他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請給學術報告最多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和生物都要聽他的報告,既有技術應用、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




十、高行健(曾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簡介:高行健,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翻譯家、畫家、導演、評論家。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


文學成就: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代表作有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


人物評價:高行健揭示了中國文化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劉再復(中國作家)

高行健非常了不起,因為高行健除了中文之外,還能用外語(法語)--王朔(中國大陸作家)


高行健是"全方位的作家",是"最有活力的靈魂--王曉華(中國學者)


一個作家寫作時心目中先有了讀者,他是為讀者的需要和趣味而寫的,這樣的作家就不是真正優秀的作家;只有那些為自己而寫,全不受讀者左右的作家,才更有獨特的價值,讀者開始認識他接受他,甚至為他所征服,這樣'目無讀者'的作家便創造出自己的讀者群,那方能體現出文學的內在價值。--賀拉斯(瑞典文學院院士兼常務秘書)


高行健八十年代的劇作對中國戲劇走向現代轉型,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高行健獲獎是件好事,應該祝賀他,這表明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密切聯繫。"--余秋雨(中國作家)


高行健是真正意義上的後現代作家。在絕大多數漢語作家還忙於從人與人關係的角度對中國的政治文化進行反思時,他已經開始從生態視界中看問題,在作品《野人》和《靈山》中,表現出將人文關懷與生命關懷、生態關懷、宇宙關懷統一起來的努力。這使得他在思想高度上遠遠超過了北島。--王瑤(北京大學教授)




十一、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挽救全球數百萬人生命


人物簡介:屠呦呦,女,漢族,藥學家。浙江寧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晉陞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 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 ,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2017年1月9日獲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2019年5月,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50女性榜單。 2020年3月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榜。



科研成就: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該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位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諾貝爾科學獎項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葯研究任務,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葯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葯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從該有效部分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葯,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1973年,為確證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合成了雙氫青蒿素。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一類新葯證書(86衛葯證字X-01號);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2年,"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獲一類新葯證書(92衛葯證字X-66、67號)。

2003年,"雙氫青蒿素栓劑"、青蒿素製成口服片劑獲得《新葯證書》,分別為國葯證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物評價:"您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我相信,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我們應該學習屠呦呦研究員這種埋頭苦幹、潛心鑽研、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工作作風,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終圍繞科學目標腳踏實地勤奮工作。"(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


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賀辭中稱,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了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深切關注,表明了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中國醫藥衛生界的驕傲。




十二、高錕(被譽為"光纖通信之父"和"寬帶教父"



人物簡介:高錕,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於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華裔物理學家、教育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被譽為"光纖之父"、"光纖通信之父"和"寬帶教父"。

高錕1949年移居中國香港,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院學士和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0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2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7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大紫荊勳章;2015年獲選為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2018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科研成就: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 。1965年,高錕與霍克漢姆共同得出結論,玻璃光衰減的基本限制在20 dB/km以下(分貝/千米,是一種測量距離上信號衰減的方法),這是光通信的關鍵閾值。然而,在此測定時,光纖通常表現出高達1000分貝/千米甚至更多的光損耗。這一結論開啟了尋找低損耗材料和合適纖維以達到這一標準的里程。


1966年,高錕發表了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由於高錕的設想逐步變成現實,即利用石英玻璃製成的光纖應用越來越廣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場光纖通信的革命。


高錕在光通信工程和商業實現的早期發揮了主導作用。1969年,高錕測量了4分貝/千米的熔融二氧化硅的固有損耗,這是超透明玻璃在傳輸信號有效性的第一個證據 。在他的努力推動下,1971年,世界上第一條1公里長的光纖問世,第一個光纖通訊系統也在1981年啟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高錕對玻璃纖維疲勞強度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在被任命為國際電話電報公司首位執行科學家時,高錕啟動了"Terabit技術"("兆兆位技術")計劃,以解決信號處理的高頻限制,因此高錕也被稱為"Terabit技術理念之父"。




人物評價:"你的研究完全改變了世界,促進了美國及世界經濟的發展,我本人為你而感到驕傲,世界欠你一個極大人情。" (美國總統奧巴馬評)

"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模式,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與玻璃結合後,影像傳送、電話和電腦有了極大的發展……"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評)


值得一提的是,高錕還發明了多種方法,將玻璃纖維和激光結合起來,以傳輸數字數據,這項技術為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用光纖技術開創了人類信息的新時代,被譽為"寬帶教父""光纖之父"和"光纖通信之父" 。(科技日報評)

高錕教授在科學上的成就,具有一切最偉大科學發現的共同特點:第一,他的光纖技術改變了世界,如果沒有他的偉大發現,我想世界會跟現在完全不同;第二,他的創新是平常人想不到的,40年前通訊最快的媒介都是金屬線,高錕驚人的想像力在很多人看來匪夷所思 。(資訊科學家、圖靈獎得主姚期智評)

光纖真正能遠距離傳遞信號,他是奠基人之一。原來的光纖傳輸信號,損耗很大,傳輸距離短,當時高錕在理論上論證,能夠把光纖的損耗降得很低,進而實現長距離傳輸信號。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現在所有跟光纖通信有關的技術,都離不開高錕的研究工作 。(浙江大學信息學部主任劉旭評)


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獎乃實至名歸,足證世界對其貢獻之推崇。他的研究是遠見、創意和精確計算之結晶,堪為世人之典範,並鼓舞人心。高教授為人隨和謙厚,能夠與眾在此一同向他道賀,實是一大樂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里斯評)


高教授為人高貴仁慈,做事非常認真,在任中大校長期間,強調追求"卓越",務求把中大發展為"世界的本地大學"。"追求卓越"從此成為中大繼往開來的目標方向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