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交5千元律師費,到律師手裏面只有5百元?事實可能真的如此

其實當資本進入到律師行業,出庭一次二百塊也是很正常的,至於說法律諮詢,可能在資本的裹挾下,都變成免費的了。說一個我的一個真實的經歷吧,這也是一線城市一些律所的經營模式。這也是大家經常能看到百度抖音、頭條上各種廣告推薦的原因。


我剛畢業的時候進入一家律所實習,這家律所就是典型的資本型的、公司型的律所。律所名義上是合夥制,實際上完全是公司制經營,律所的經營分為以下五個步驟:廣告推廣和投放-邀約-面談(銷售)-辦案律師和助理-客訴。

廣告推廣和投放,就是負責在各種平台上投放廣告的部門,負責人有權決定如何投放廣告,投放多少廣告,廣告投放的費用是一個大頭開銷,主要是跟抖音、百度、頭條合作,每天的廣告費用就高達幾萬,每年上千萬。(所以大家能明白為何你總能看到各種關於律所的廣告了吧)。


邀約就是客服,你點開廣告以後,就會有客服跟你聊天,他們絕大部分並非律師,甚至很多大專學歷,他們的目的就是把你約到律所,跟銷售人員面談,每約到一個人來律所,就會有3%左右的提成,提成計算的基數以該客戶最終繳納的律師費為準。(套路就是這樣,步步為營)

所謂面談人員,就是銷售,有些律所要求比較高,對客戶比較負責,要求面談必須是法學生,甚至必須是律師,有些律所的面談絕大部分都是非法學專業的,他們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方式,爭取客戶付費,他們給你們提供的諮詢是免費的,但很多都是非專業的,會把你的預期提的很高,好像這個案子一定能勝訴一樣,以此來讓你付費,能跟你揭示風險的面談算是比較良心的了。銷售每談成一個案子,提成在5%-10%左右。


案子接進來後,律師和助理負責辦案,律師和助理分工明確,助理只負責立案,律師只負責開庭。助理每個月多的能立二三十個案件(主要是網上立案和郵寄立案),律師每個月,有的能開40多個庭。助理是立案機器,律師是開庭機器。助理是死工資,每月2千到6千不等,大部分律所不給助理提成。律師每開庭一次,提成在10%25%之間。


由於接進來的案子質量不高,不少案件當事人都要求退費,這時就交給客訴來處理。

這種模式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剛拿到律師證的年輕律師不至於沒有案子可以做,由於律所分配了大量案件,所以律師的法律實踐能力可以得到迅速的提升,而且,綜合來看,相比同階段的律師,工資也不算差。但是缺點是,律師要處理大量的案件,那麼在每一個案件上面花費的時間精力也就比較少,其實對客戶來說就沒有那麼好了。我個人對這種模式並不反感,關鍵是要規範,尤其是面談人員,不能什麼案件都接,不能忽悠甚至欺騙委託人,這是此種模式能夠長期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