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懷抱中快樂成長——福建「內高班」走訪記

「孩子們學習得愉快,生活得幸福!」日前,探訪完福建省8所內地新疆高中班(簡稱「內高班」)辦班學校後,內地新疆班優秀學生家長代表道出了共同的心聲。近日,由自治區教育廳組織的124名優秀學生家長代表分赴內地93所內高班和31所內職班辦班學校考察。短短9天走訪,每到一處,感動與溫暖都會在這些來自偏遠農牧區家長們的心裏久久激蕩。他們表示,生活在祖國大家庭里,新疆孩子們接受着最優質的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這都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我們的幸福源自祖國」

「朱麗德孜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啦啦操競賽中獲得了青少年組第一名,如果順利,明年將有機會參加在美國舉行的賽事。」2017年12月17日,當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學新疆部主任陳金海將這一喜訊分享給來訪的家長代表後,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朱麗德孜·金恩斯是莆田一中內高班高二學生,一米七的高個兒,言談舉止間落落大方,向遠道而來的家鄉親人彙報自己的高中學習生活時,她臉上始終綻放着陽光自信的笑容。

朱麗德孜家在裕民縣,來內高班求學,是她第一次離開家鄉、離開新疆。因為有舞蹈特長,朱麗德孜被選為學校民族舞蹈社團成員,當時恰逢學校新疆部組織慶祝古爾邦節晚會,一曲《這裡是新疆》歌伴舞,讓全校師生眼前一亮。到了元旦文藝匯演,朱麗德孜又被校團委推選為晚會主持人;高一時,她在學校組織的辯論賽中還榮獲優秀辯手。

「感覺自己的『小宇宙』被點燃了,越來越自信,這都要感謝內高班這個平台。」朱麗德孜告訴記者,學校每周都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達人秀、科技節、創新節、藝術節等貫穿整個學期,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她目前是學校啦啦隊社團的隊長。作為隊長,她始終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即使當天家訪團到訪,晚上1小時的綵排訓練也沒有落下。

「我們的幸福源自祖國,相信在這裡的四年會讓我們學到更多東西,我們的未來會更美好。」朱麗德孜感慨地說,她所在的莆田一中是福建省重點高中,新疆班連續幾年都有人考入清華、北大,這讓她對自己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福建新疆共同的家

新疆學生與福建當地學生一起參加運動會,共同學習、玩耍,這樣的同框畫面在福建省內高班辦班學校隨處可見。新疆孩子們正逐漸融入當地的生活,這得益於福建省內高班實施的混班教學模式,即新疆內高班學生預科一年後,插入當地高中班完成三年高中學業。

明年即將高考,福建省龍岩一中高三(10)班學生哈熱哈提·努巴合提最捨不得的就是這裡的老師和同學。

「高一剛開始插入本地班時,顧慮特別多。」哈熱哈提說,相比當地學生,新疆班學生的基礎要差些。起初,她總擔心會被排斥。相處一段時間後,徹底打消了她的擔憂:過生日時大家悄悄籌劃給她驚喜;學習上遇到困難同學們放棄休息時間為她補課;大家最歡樂的時刻就是與她一起分享家裡寄來的新疆特產;老師對新疆學生關愛有加,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講解。

彭思穎是哈熱哈提的同桌,比她小一歲,朝夕相處中兩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姐妹。去年,哈熱哈提的父親突發腦溢血離世,沉浸在悲痛中的她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調整好狀態,彭思穎就常常陪在她身邊勸慰她。那段時間,哈熱哈提早晨到班裡拉開抽屜,常常能看到同桌寫的小卡片。「同桌,什麼都不要怕,有我們呢!這裡也是你的家!」「振作起來,一起加油!」……一張張祝福卡片承載着兩個民漢姐妹的深情厚誼。

不僅如此,這個新疆孩子也牽動着彭思穎的家人。彭思穎的媽媽會自製一些抹茶、奶昔小蛋糕讓女兒帶給同桌,並叮囑女兒「哈熱哈提的家人不在身邊,要多關心關愛她。」12月17日,得知哈熱哈提的媽媽要從數千公里之外的新疆來福建,彭思穎的家人特意準備了一桶當地的蜂蜜要她帶回家。

「新疆是我的家,福建也是我的家。」這是哈熱哈提的心裏話,也是眾多內高班學生學習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們不僅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更注重他們的思想教育,希望將來為新疆輸送一批批德才兼備的人才。」提到內高班學生的培養,龍岩一中副校長劉旗說的頻率最高的詞就是「愛國」「感恩」「融入」。

龍岩一中位於著名革命老區龍岩市,紅色文化底蘊豐厚。節假日期間,學校多次組織新疆班學生到古田會議會址、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了讓新疆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學校還結合傳統文化節日,組織學生中秋節一起做月餅、端午節共同包粽子等,潛移默化中加強了「五個認同」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

嚴愛有加的「古麗媽媽」

在福建省長樂華僑中學,西熱尼古麗·亞森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古麗媽媽」。內派三年,西熱尼古麗的心思全部撲在新疆班學生的身上,原本烏黑髮亮的頭髮已悄悄地爬上了銀絲。

「上個月月考,高一、高二前十名都有我們新疆班的學生。」說起自己的孩子,西熱尼古麗喜悅中帶着欣慰。

西熱尼古麗在長樂的家及辦公地點都在新疆學生住宿的樓里。孩子們頭疼腦熱,或是思想上有波動,總會第一個來找她。在學生的眼裡,她是老師、家長,更是知心朋友。「以你的誠信、感恩、求知的毅力和我的祝福,一定能夠駛向理想的彼岸。」學生宿舍門上貼着的寄語承載着西熱尼古麗對學生的殷殷期望。

「黨和國家創造一切條件培育新疆孩子,我們更要傾心儘力為孩子負責。」西熱尼古麗的手機里保存着上百條短訊,裏面的話題涉及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動態等。每個月月考過後,她都會及時與任課老師溝通,找成績拔尖兒的和成績墊底的學生談話。「學習好的給他們鼓勵,請他們去外面吃大餐,讓他們帶動更多的孩子進步;成績不理想的幫助他們剖析原因,查缺補漏。」內派三年,找多少學生談過心做過思想工作,西熱尼古麗已不記得了,但是孩子們畢業後總會牽掛這位嚴愛有加的「媽媽」。

「內派教師盡職盡責,對孩子『嚴、愛、細』,在輔助我們做好學生工作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起內派教師,長樂華僑中學新疆部主任高鴻青給予了高度評價。

西熱尼古麗認為,內派教師不僅要關心、服務學生生活,更有義務督促他們學習文化知識,健康快樂成長。她告訴記者,內高班學生大部分來自於新疆的農牧區,家庭多數貧困,「一個孩子的成長成才不僅能改變個人的命運,更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事關新疆未來發展。」

「慶幸孩子當初沒聽我的話」

「慶幸當初你沒聽我的話。」校園、宿舍、食堂,一圈走下來,來自於田縣木哈拉鎮喀日曼村的阿西木·喀斯木拍着腦袋,對女兒連連發出感慨。

女兒迪麗努爾·阿西木是福建省福清華僑中學高三學生,來內高班之前,阿西木擔心孩子年齡小,離家太遠不能得到好的照顧,並不太贊同孩子到內地求學,但女兒一心要讀內高班,最終堅持了下來。

12月18日,走進福清華僑中學大門,一棟紅黃相間的七層大樓映入眼帘。這棟樓建於2010年,投入近千萬元,是專門為新疆學生建的,樓內宿舍、食堂、活動室、多媒體教室一應俱全。學生食堂內,來自英吉沙縣的廚師阿布杜·艾麥爾和同伴們正在忙着為學生們準備抓飯。「早餐奶茶、白菜粉條、雞蛋、玉米,午餐米飯、紅燒羊肉、西芹百合、干煸蝦……」細數着餐廳內一串串食譜,阿西木連連感嘆:「這樣的飯我們只有過節才能吃上,孩子們太幸福了。」

走進女兒的四人間宿舍,有獨立的衛生間、洗澡間、空調。「做夢都沒想到你在這麼好的環境里學習,一定要努力。」拍着女兒的肩,阿西木不斷囑咐。當通過學校的記錄短片看到新疆的孩子們在這裡學習成長的點點滴滴,阿西木的眼圈紅了又紅。海灘里的青春飛揚、足球場上的快樂奔跑、高考金榜題名時的師生相擁、學生住院時老師們無微不至地關愛……這些溫暖有愛的畫面不僅記錄在了阿西木的手機相冊里,更印刻在了他的心裏。

「孩子們上學免費,家鄉一年一個變化,這些年黨和政府還派來『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幫我們,好日子要珍惜。」阿西木表示,回到家鄉後,他將把此次福建之行的所見所聞告訴父老鄉親,動員、鼓勵更多的孩子考入內高班,像他的孩子一樣接受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