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品牌的兩家不同門店】
花膠雞,在今年內已流行有一陣子了。
一身紅衣、懷裡抱了個肥雞的小姐姐見過嗎?
對啊,知道在說誰呢。
鳳鮮姐姐。最初還叫:一爐小鳳鮮。後來也叫過:鳳鮮姐姐港式打邊爐。現在又叫:鳳鮮姐姐花膠雞火鍋。這一茬接一茬,在一年內換了好幾個叫法了。
去過鳳鮮姐姐家好幾處地方。最近去的兩家,就餐時,點的菜品里,有部分類似,但感受又不同。來分享下。
探店對應商戶:
(一)
鳳鮮姐姐・花膠雞湯火鍋 ( 茅台路店 )
上海 茅台路476號-1
(二)
鳳鮮姐姐 · 花膠雞湯火鍋 ( 延平路店 )
上海 延平路98-1號
【松板肉】
聽這名字,有沒有感覺被帶到日料的境界里了?
就是這麼叫的。就是豬肉。
在鍋里涮一下,很快就能食用的款。
即使熟了,還透着粉瑩瑩的。
生的時候,看起來夾着白花花的油,再加上燈光打上去的效果,一眼就感覺是不是油膩膩還裝粉嫩的肉肉?
在湯里滾幾下,收緊了略變成加厚款。吃起來,感覺有些脆感,還真挺嫩的,毫無擔心會有油膩感。
延平路店的松板肉出場,覆蓋了一座冰山。38 元的價格,拉起一片來都顯得很寬,大片,首次嘗試感覺不賴。
延平路店的松板肉
到了茅台路店二次點擊,裝盤樣式不同。十三、四片,是瘦身的窄體款。鋪放着,都沒能拉到盤子邊緣。在這長條盤裡的長條肉肉,顯得有些寡。
茅台路店的松板肉
配了幾片花瓣的浪漫,豬肉也越發顯得又上了個檔次。噢,是不是和最近豬肉漲價有關?
但,口感沒變,還是一嚼,有那麼個似有非有的脆勁蘊藏其中。
從食材的量來說,還是想念在延平路店的寬大版。
【玫瑰鯛魚片】
肉質蠻嫩的魚片,燙個些許時間就可以輕輕撈起了,大力攪和,恐怕是要嫩的碎開。
延平路店的鯛魚片出場,也是冰山款。和同樣佔領了一個山頭的松板肉擺在一道,分不出高低。望去,會像是兩個蒙古包。
魚肉紋理走向很是清晰。 P 的大長片,入口真的讓人愉快。
延平路店的玫瑰鯛魚片
在茅台路店的鯛魚片,裝盤可就精緻多了。
姑且不論是否已達到了可生食的標準,除了沒有配備芥末,確猶如一盒迴旋了肉花花的魚生。
噢!又被日料給帶跑偏了。回來回來!繼續繼續!
切片講究的不是薄、長,而是帶着厚度的塊塊。燙一下就熟,吃起來又是另一種爽!
茅台路店的玫瑰鯛魚片
美中不足的便是……從下單到上桌,等了五十分鐘,期間問了服務員五、六次,後來連經理都出動了。
還打趣問過,是不是魚在解凍?
要解五十分鐘……那也算是被凍的蠻硬朗了。
等盤魚片終於到來時,其他菜品幾乎所剩無幾。但也就在最後,連連空口吃了幾片魚肉,感覺到了魚肉本身帶着的鮮。這個意外、更好的感受,要好過在延平路店嘗試到的那次。
兩店,這份魚片同樣價,28 元。論口感和量,怎麼都算超值。
【金湯鍋 + 三黃雞】
在茅台路店時,菜單首頁上的明顯位置,就標了排名老二:食神金湯雞鍋。
88元,內含一隻整雞。不含花膠。
而168元的食神金湯花膠雞鍋里,是含半吃河田雞(類似農家散養培育的雞的意思吧)、兩根非洲黃花筒膠。
看到此處提示,千萬別先急着罵摳門、小氣。
不要洋盤啊! 88元的食神金湯雞鍋,可就是原先的招牌小鳳鍋啊!地位總是在的!不信,仔細看看菜單上的小字標註吧。
茅台路店的三黃雞 上桌時整個已被加到金湯鍋里
整雞,在金黃色的湯水裡泡着,就這麼來了。
服務員當場拆解,手勢非常利落,想必是經常操作的。可見有了新歡和田雞,這個到如今也並沒有被冷落。
三黃雞雖然個頭不大,肉質還是很滑嫩的。
弄個腿腿,也猶如雙唇湊上了嫩模腿。
經理還幫着揭蓋、撇泡沫,給舀了頭碗湯。
在延平路店時,菜單上有 168 半隻雞的花膠鍋底,但沒有88的這款。
當時點過78的食神金湯花膠鍋,含兩段花膠,沒有雞。雖是同桌人少,光是湯和裏面那麼一丟丟的花膠,加上涮菜也感覺太單調了。於是加了20塊錢一份的三黃雞。
單獨加三黃雞,茅台路店沒有。而加入了三黃雞的金湯雞鍋,延平路店沒有。
兩門店的菜單設置,還是有些差異的。
延平路店的三黃雞 是切分好了裝盤上桌 自行加到金湯鍋里(或其他鍋底里)
延平路店的三黃雞是切分好了裝盤端上來的。賣相,就看上去沒茅台路店裡、潤潤浸在湯鍋里的那樣吸引人了。
但無論怎麼說,單要個三黃雞,一盤兒,只有20,比去三黃雞專門店要划算好多吧。
實際,下到湯水裡煮過,質量還是不錯的。肉嫩,皮也嫩。
至於金湯鍋里,蟲草花和枸杞打底,似乎已成默認元素。這個倒是兩店同步的。
不要以為沒有加入花膠的金湯鍋的湯水就欠缺粘稠度,嘗試過後,恰恰相反。茅台路店,有雞沒有花膠的金湯鍋,湯水更具濃厚感。延平路店,有花膠沒有雞的金湯鍋,顯得比較單薄。
而略帶着粘稠感的熱雞湯,不僅好喝,拌米飯享用也是老嗲了!加個2塊錢的白米飯,到手就能成就為潤潤的雞汁飯。不信,試試去。
【個人感受】
雖是同品牌的兩家門店,一老一新,菜單上存在一些不同,剛剛已提到過。
延平路店是最新開的。門頭不大,三層小樓。樓梯、過道都有些窄。整體布局都比較緊湊。
真正的大桌,好像只看到一樓進門旁邊有張。
到店時,服務員很熱情的給迎上了三樓平台。
夜晚看看還好,掛了串串燈飾,白天中午不好說了。後樓周邊靠着居民區,而平台就敞開在哪兒。這天,鐵定也吃不大消再坐平台吃了。
而且,平台上,燈光很暗,別說拍照費勁,往鍋里撈個東西,有時也看不太清。
服務有些生疏,問到菜品搞不定的問題,服務員會拉來經理作答。
咳,新店么,還需要慢慢升溫。
延平路店內一角
茅台路店開蠻久了,去過幾回。每次去,生意都還不錯的樣子,過晚6點基本要等位。
生意忙活的時候,服務員態度還是很好。只是這次鯛魚片等了五十分鐘,不知廚房裡什麼緣故。但外邊的服務員很耐心,也挺關心這事的。
包括客人下了單,核對菜品時,還會主動提醒一些已被鉤選的「花名」菜品實際是什麼。這點很不錯。
大堂和包房劃分明顯。大堂里,隨處可見的港片電影海報,那幾個老面孔、那些場景,多半不會讓人陌生。
論就餐環境或綜合感受,還是更喜歡茅台路老店。
茅台路店內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