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令中將.1892年6月11日(清光緒十八年五月十七),蕭山令出生於書香世家。
在當地,蕭家是書香門第,一家三代連中秀才,遠近聞名。在他們家門口的對聯曾寫着當年的榮耀:秀才本微末功名,卻喜叔伯兄弟父子公孫三代蟬聯不絕;寒家無豐盛筵席,幸叨宗族鄉鄰親朋戚友八回燕賀都來。
蕭山令幼承庭訓,知書達理,16歲畢業於益陽龍洲高等小學堂。當時正值晚清,列強爭相瓜分國土,這讓少年蕭山令無比憤慨,決定投筆從戎報考湖南陸軍小學。小小年紀的他還受曾國藩的影響,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掃群魔」。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湖南陸軍小學停辦,蕭山令考入保定軍校第三期,與後來的陸軍上將張治中是同窗。
畢業後,他回到湖南,在湘軍中出任排長,開始了戎馬生涯。因為富有見識,又十分英勇,不久他就因為軍功,一路升到團長,並受到上司唐生智的賞識,被委派至沅江,擔任縣知事。此後他還參加過北伐戰爭,立下不少戰功。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後,他被編入南京衛戍司令部,官職青雲直上,1929年調任憲兵司令部任中校參謀,於部中規划了近10年憲兵教育、訓練之基礎。
北伐統一後,國民政府着手整建憲兵,1932年於南京成立憲兵司令部,以谷正倫將軍任司令,蕭山令為總務處長,主管憲兵之編練,成立憲兵兩旅一團,及車站、船舶、郵電等各檢查所,他精心規劃,甚有建樹。
1936年,擢升少將參謀長。1937年3月升任副司令。抗戰前夕,他已提為少將,任全國憲兵副司令、參謀長。
蕭山令為軍人,但言行舉止,溫文有禮,秉性忠貞,嚴以律已,寬以待人,許多同輩與友人樂於與其交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自此抗戰軍興。8月13日,日軍大規模進攻淞滬,企圖沿京滬鐵路直抵南京。
危難中,11月中旬,蔣連開3次會議,研究南京戰守問題。何應欽、白崇禧等高級將領認為南京非決戰之地,且兵力不足,難以守衛。
惟有唐生智大聲疾呼:「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蔣決定堅守,他在日記中寫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對國對民殊難為懷也。」臨走前,蔣還對紫金山陣地進行視察,認為「可固守兩個月」。
11月20日,南京衛戍長官司令部成立,唐生智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憲兵副司令蕭山令留守南京,指揮憲兵第2團、第5團、第10團等部。
國民政府為求長期抗戰,一方面遷都重慶,另一方面調集部署重兵保衛南京。
時任憲兵司令谷正倫將軍患病前往武漢治療,因此由蕭山令代理憲兵司令兼首都警備司令、防空司令等職,之後又任兼衛戍長官部副長官、首都警察廳廳長,代理南京市市長等職,因為身兼數職,因此軍務紛繁迫促。
之後因淞滬戰場吃緊,蕭山令親率五個憲兵團兵力,留京參加南京保衛戰。舉凡構築工事,維持治安,掃除間諜,均有一定成效。
1937年12月,日軍進犯南京。時駐京國軍兵力采兩線部署;以戰野軍守備南京外圍各據點,以駐京憲兵部隊及中央軍校教導隊守備南京城內各要衝。
12月8日晚,同鄉部屬陳楫川來訪勸他棄守南京,蕭山令將軍答道:"我蕭某受命全權拱衛首都,防守無方無以對父老;殺敵不力,俯首稱臣,有何面目見江東。我決心留守,與金陵共存亡",但此時的他早已將生死至之度外。
同月9日,日軍攻佔光華門及防空學校,接着進犯光華門至通濟門一線,蕭山令據報派憲兵適時增援友軍,將敵擊退。
後日軍攻破光華門,繼而向通濟門攻擊,軍情緊急,蕭山令率清涼門的憲兵第2團火速趕往光華門增援。
其間,數次有流彈從他身邊掠過,手下勸他回指揮部,他笑道:「眾雲將軍難免陣前亡,死在抗日報國前線,榮幸之至。」
晚間,蕭將軍親自率軍與突入光華門的日軍展開肉搏戰,使日軍前鋒部隊傷亡慘重。10日,駐光華門之憲兵,再協助友軍殲滅進犯光華門之日軍。同月11日,日軍軍機為掩護地面作戰,輪番轟炸南京城內國軍各陣地,雙方距離越加接近,憲兵雖然傷亡慘重,依舊堅守陣地不搖。
激戰數日,中國軍隊還是抵擋不住日軍炮火,12月11日,南京城陷在即。
當日中午,顧祝同在電話中向唐生智轉達了蔣關於撤退的指示。當晚,蔣又發來電報:「如情勢不能持久,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
眾人都在計劃如何撤退之時,蕭山令慨然言道:「殺敵不力,俯首稱臣,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我決心留守,與金陵共存亡。」
炮火兇猛,槍聲不斷,中國軍隊開始跟日軍殊死巷戰。血戰之際,唐生智在衛士的護送下先行離開南京,群龍無首下,守城將領紛紛撤退,留到最後的蕭山令則負擔起重任。
早在國民政府撤離時,首都警察廳長一職亦交由蕭山令擔任。此後戰局緊張,他又被命為首都警衛軍副司令、警備司令部防空司令。
南京市長馬俊超臨危逃逸,蕭山令又奉命兼任南京市市長。唐生智的提前撤離,他又不得不當上了渡江總指揮,負責各軍團的撤離和突圍。
蕭山令以一身而兼如此多的重要職務,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聞了。
12月12日,日軍已攻破城門,一時南京大亂,蕭山令將軍受命突圍,此時正逢數萬軍民爭相渡江逃命,因此下令所屬保護百姓,依序渡江,而自身殿後。
日軍攻城更加急迫,蕭山令下令駐京各憲兵部隊,一方面修補被敵機炸毀之工事,另一方準備巷戰。
同日下午,日軍突破南京城防守備,紛紛湧入城內。南京戰局危急,此時便已大勢已去,但蕭山令仍然積極調整部署,不顧一切準備與日軍做最終決戰,誓死與南京共存亡。
正當此時,蕭山令收到首都衛戍長官司令唐生智長官命令:「所有駐京軍警向花旗營集中待命。」
撤退令下達後,無數軍民涌往下關,爭相搶渡逃難,亂成一團。浩瀚長江,波濤滾滾,背後火光衝天,槍鳴炮轟,江面上還有日軍快艇,對人群肆意屠殺。
12日晚間6時,蕭山令遵命指揮警憲集結南京下關渡江,並限當日晚10時前到達江邊。部隊遵從命令後,循着中山路出挹江門,不料沿途未撤退之民眾及車輛壅塞道路,使得部隊行進大受阻礙。
部隊好不容易抵達江邊,卻因為缺乏船隻,無法渡江。蕭山令於是命令部隊分別乘坐木筏渡江,在倉卒間官兵落水者甚多。
然而午後7時,日軍騎兵隊逼近江邊,水陸夾擊撤退軍民,並用機槍掃射濫殺正欲撤退的軍民,蕭山令聞訊趕到。
於是指揮尚未渡江之官兵與日軍進行肉搏戰,蕭山令不幸遭敵射傷,雖負重傷,並許下了「誓死捍衛南京,與中山陵同在!」的誓言。
12月13日晨,江邊仍是人山人海的軍民。此時,日軍已經追了上來,一部騎兵逼近江邊,對軍民大肆屠殺。槍炮聲中,蕭山令令部下掩護軍民撤退,又下達嚴令:各物可棄,惟有槍彈不許丟。
憲兵們子彈漸盡,蕭山令振臂高呼:「殺身成仁,今日是也!」隨後率領官兵們與敵人白刃格鬥。憲兵們如潮水般沖向日軍,最終彈盡援絕,全部血染長江。
日軍越圍越多,在江水中指揮的蕭山令身中數彈,他不願被俘受辱,飲彈自盡。死時,他的半截身子還在江水中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