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穩就業,社保降費從「階段性」走向「制度性」

2019年新年伊始,人社部財政部密集發聲,宣稱正在積極研究企業降低社保費率的實施方案。權威人士稱,下一輪降費率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不再是「階段性」降費而是要進行「制度性」降費,養老保險的名義費率將成為社保降費的亮點。

由於現行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的截止時間是2019年4月30日。可以預期,新一輪減低社保費率的政策將在今年5月1日前推出。

從階段性降費走向制度性降費

從2015年供給側改革提出以來,作為企業「降成本」的重要舉措之一,降低社保費率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上一輪降低社保費率是從2015年初下調失業保險費率開始的,緊接着,2015年6月,國務院又決定下調了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費率;2016年4月,人社部又發佈《關於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決定失業保險費率再繼續下調,並決定降低養老保險費率。這一階段性政策已延期至2019年4月30日。

現行階段性降低養老保險費率的政策要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超過19%的省(區、市),基金累計結餘可支付月數(截至2017年底,下同)高於9個月的,可階段性執行19%的單位繳費比例至2019年4月30日。

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的社保費率總體平均下降了3個百分點,降費幅度為10%,但企業的感覺並不明顯。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5年以來數次社保降費後,初步估算累計為企業降低成本約4000億元,平均每年1000億元。但降費效果不顯著的原因有二,一是這4000億元分佈到各個省,幅度並不明顯;二是雖然降低了失業、工傷等險種的費率,但占「大頭」的養老保險費率依然居高不下。

2018年,在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外部不確定因素的疊加下,降低社保費率以切實減輕企業成本的呼聲再起,大幅降低養老保險費率成為企業的迫切要求。

《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18》顯示,受訪企業希望繼續降低費率:27.34%的企業選擇了「比目前降低8~10個百分點會更加合理且能做到合規」,佔比最多。

去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降低社保費率與徵收體制改革同步實施之後,人社部、財政部等部門隨即啟動了新一輪社保降費的方案設計。權威人士表示,新一輪社保降費方案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之中,與過去幾次「階段性」降低費率不同,這次降費是「制度性」降費,養老保險的名義費率將降低。

從近期部委官員密集表態來看,降低社保費率的方案已經達成了共識。

1月11日,財政部部長劉昆稱,正在積極研究制定市場關注度高的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13日,人社部部長張紀南表示,加快會同有關部門研究企業降低社保費率的實施方案;15日,財政部部長助理許宏才稱,積極研究制定社保費率綜合方案,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社會保險繳費負擔;16日,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稱,人社部將加快研究降低社保費率的實施方案,加大失業保險費返還的力度和幅度。

穩就業亟須降成本

2018年,社保降費被推上風口浪尖的觸發因素是社保徵收體制改革。

2018年7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規定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

改革方案對外公布之後,一石激起千層浪,企業憂心用工成本將增加,甚至出現企業裁員或是縮減用工規模。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在《社保征繳改革的宏觀經濟效應》一文中指出,對3537家A股上市公司的測算顯示,上市公司如果足額繳納社保費,平均人工成本將上升12%。

由於我國經濟對就業拉動效應的影響,以及勞動年齡人口的大幅減少,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呈現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上市公司由於社保繳納增加而大幅裁員的可能性並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保征繳改革對於這些企業中非固定員工的影響,比如這些企業中所使用的大量勞務派遣員工。

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認為,企業最關心的就是成本,穩就業首先就是要降成本。我國的社保問題在現階段主要體現為名義費率太高,政府應該儘快出台明確的措施來降低社保費率,以穩定企業預期。

在實質性減稅降費的預期之下,大幅度降低社保費率尤其是養老保險費率成為廣大企業的期盼。但從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狀況來看,單純大幅度降低養老保險費率的空間並不大。一些結餘較少的省份一旦降費,基金將很快出現不平衡。

在這種情況下,夯實費基成為降低費率的重要前提。據鄭秉文測算,目前全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際繳費費率只有15.8%,遠不到28%的「名義」總費率。

名義費率與實際費率之間的差距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一大問題。近年來,政府在降低社保費率的同時也在加強社保費征繳的力度,這也是很多企業感到社保負擔不降反升的原因。

中金公司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從2014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征繳收入不抵支出開始,社會平均工資增速逐年放緩,但是人均繳費增速卻在加速提升,實際繳費比例在2017年從19.6%提升到21.6%,一年之內大幅提升2個百分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最新發佈的《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8》稱,近些年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仍然以較快速度增加,主要得益於征繳收入和財政補貼的較快增加,而征繳收入的增長除了得益於參保職工和工資增長外,還得益於不斷加大的征繳力度。

大幅降低費率與徵收體制改革同步實施

在征繳力度日漸加大的大背景下,社保費稅務徵收這一改革引發了企業普遍的憂慮。2018年《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稱,社保繳費基數不合規企業佔比73%。不合規企業中很大一部分是沒有足額繳納社保。

在2019年1月1日前的社保征繳政策中存在社保基數下限的設置,這誘使企業和員工以下限為社保基數上交社會保險費,從而產生了社保少交的情況。

《社保征繳改革的宏觀經濟效應》稱,在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正規繳納社保的公司數只有134家,佔比4%,其他96%的企業都沒有足額繳納。蘇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一結果是通過上市公司工資總額和社保支出的對比測算得出的。

文章稱,按2017年的情況來算,如果足額繳納的話全部上市公司應該繳7200億元左右,但實際上只繳納了4448億元。如果交足的話,上市公司平均人工成本將上升12%。

社保稅務徵收改革的初衷是減少了地方自主管理的隨意性,有利於提升實際繳稅率,但是這一改革沒有充分考慮到企業的適應程度和緊縮的預期效應。

《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8》認為,對於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而言,加大征繳力度(特別是做實繳費基數)在一定的時期可以促進征繳收入的增長,但降低費率的呼聲已經很高了,未來征繳收入的增長將受到限制。

為了穩定企業的預期、確保不因徵收制度改革增加企業負擔,北京、吉林、山西等省份年初已經明確企業職工社保費暫不移交給稅務徵收。

國務院已經提出降低社保費率與徵收體制改革同步實施,在降費率方案沒有出台的情況下,將社保費交由稅務徵收也與國務院的精神不符。征繳體制改革與降費率並非是矛盾的,相反它是有助於為降低社保費率創造條件的。

對於日趨吃緊的養老保險基金而言,降費率的幅度與做實稅基的程度密切相關,若不做實稅基,單純出台大幅降費率的措施也會加大基金的不可持續。

社保降費率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養老保險制度內部的調整,還需要財政的補助和劃撥國資的改革。人社部也表示,將繼續推動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提升基金的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