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年9月2日,一家麵包房躥出的火苗覆蓋到了整個倫敦,在這場持續4天的大火中,五分之四的城市變為廢墟,13200戶住宅被毀,財產損失1200多萬英鎊,20多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今年是倫敦大火350周年。作為倫敦歷史上八大災難之一,這場大火改變了倫敦的面貌,也催生了現代火災保險。
大火是怎麼燒起來的?在這之後,火災保險又是如何發展的?現在的火災保險有什麼特徵?
跟隨我們的腳步,來一次穿越之旅吧!
來自麵包房的火星
那是一個乾燥炎熱的夏夜,1666年9月2日,星期天午夜一點左右,位於倫敦市普丁巷的國王麵包房突然起火。麵包房臨近市區泰晤士河,周圍的倉庫和商店堆滿了易燃易爆材料。強勁的東風捲來的火星點燃了堆積的煤炭、木料、酒精、柴油桶,火勢一下子變得不可收拾,不斷向城區延燒。住在麵包房頂樓的一個長工拉響了警報。目擊者佩皮斯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如果你當時素麵朝天地站在風裡,那麼你幾乎就會被火星組成的雨點燒焦。」
反映倫敦大火的藝術作品
逃難的人群主要是往泰晤士河邊跑,河裡到處是滿載難民的船隻。在火災現場,有沖入火海搶救財產的人,也有留下來用膠桶打水試圖滅火的。火苗衝天,夾帶着哭喊聲和噼啪的房屋爆裂聲。倫敦城一片混亂。佩皮斯將自己徒步和在船上的所見所聞彙報給國王的弟弟,英國王室這才意識到了災難的嚴重性,開始組織救火。
面對大片的火海,用木桶或手搖抽水機救火顯然是杯水車薪。在倫敦城的東邊,士兵和水手們用火藥炸毀房屋,形成的空地就是人們的防火通道。這個方法控制了火勢,也保住了城東的倫敦塔橋。在城西,正當大火即將威脅到皇宮的時候,風勢開始減弱,人們終於在星期五的凌晨將大火撲滅。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火中,雖然奇蹟般的只有5人喪生,卻造成數萬人無家可歸,只能在倫敦城外搭建簡陋的帳篷。倫敦城計有13200座房屋和436英田土地被燒毀,災情最嚴重的是著名的聖保羅教堂:「熔化的鉛熔物淹沒了附近的街道。熱浪使得石造物爆炸,連古墓也被炸開,露出了許多木乃伊狀的屍首。」
英劇《倫敦大火》劇照
據保守估計,大火造成了約1000萬英鎊的損失,而當時倫敦城的年收入只有1.2萬英鎊。
(摘自《倫敦大火催生現代火災保險》——仁壽,刊於中國保險報)
現代火災保險之父竟是一名牙醫
災後的倖存者非常渴望能有一種可靠的保障,來對火災所造成的損失提供補償,因此火災保險對人們來說顯得十分重要。在這種狀況下,聰明的牙醫巴蓬1667年獨資設立營業處,辦理住宅火險,1680年他同另外三人集資4萬英鎊;成立火災保險營業所,1705年更名為菲尼克斯即鳳凰火災保險公司。在巴蓬的主顧中,相當部分是倫敦大火後重建家園的人們。
巴蓬也被譽為「現代火災保險之父」。
↑英國倫敦火災紀念碑,建於1830年,克里斯托夫•雷恩設計,紀念1666年倫敦大火。
巴蓬的火災保險公司根據房屋租金計算保險費,並且規定木結構的房屋比磚瓦結構房屋保費增加一倍。這種依房屋危險情況分類保險的方法是現代火險差別費率的起源,火災保險成為現代保險,在時間上與海上保險差不多。1710年,波凡創立了倫敦保險人公司,後改稱太陽保險公司,接受不動產以外的動產保險,營業範圍遍及全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英、法、德等國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機器生產代替了原來的手工操作,物質財富大量集中,使人們對火災保險的需求也更為迫切。這一時期火災保險發展異常迅速,火災保險公司的形式以股份公司為主。進入19世紀,在歐洲和美洲,火災保險公司大量出現,承保能力有很大提高。1871年芝加哥一場大火造成1.5億美元的損失,其中保險公司賠付1億美元,可見當時火災保險的承保面之廣。
倫敦大火之後,建築物火災保險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火災保險的理賠工作日趨複雜化,並提出了專業化理賠的要求,這成為保險定損業產生的最直接的動力。19世紀初,大多數開展火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都採用僱傭獨立的專門技術人員作為其代理人,這類人就被稱為"估價人"。可以算是保險定損人的雛形。估價人涉及到建築、測量、估價、買賣、商業及法律各個行業,並由此逐漸發展出財產估價公司。
中國的火災保險
我國最早的火災保險公司是「香港火燭保險公司」(Hong Kong Fire Insurance Company),系英商怡和洋行1866年設立於香港,是中國領土最早出現的一家火險公司,註冊資金為二萬美金,大買辦何東是該公司的駐華經理之一。 該公司每年所獲盈利,相當於股本的50%,股票增值曾達到過400%。可見,當時與其匹敵的保險公司甚少。
早期火險業的營業範圍不限於香港,在廣州、上海、北京也有這家火險公司的客戶。當時保險公司為防止被保險人放火搬物,都在保戶門楣上懸釘一種銅質或鐵質火標,既便於警察查檢,又提醒救火人員奮勇搶救。當時,一般中國保戶以懸掛保險商標為榮,因為非殷實商店住戶,外商大多不敢貿然承保。
如今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裏尚收藏有一份1924年6月12日簽發的保險單,當時香港火燭保險公司在保單上的中文名稱為「香港火燭燕梳公司」。「燕梳」就是保險(Insure)的音譯。
香港火燭保險公司的體制,沿襲的是英國保險公司體制。早年英國的消防隊是隸屬於保險公司的。後來,消防隊從保險公司分離出來,而歸併於警察系統,保險公司依然同消防隊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關係,經常出資捐助消防車或編印消防宣傳材料,免費向民眾散發,藉以提高民眾防火意識,預防火災。
從中國大陸來看,早期保險產品主要是「火險」、「水險」,而不像現在的精細分類。而且那時參加保險的保戶,保險公司會在保戶門上釘上一個火牌,發生火災時,消防局會先救保戶。
火災保險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以後開辦最早的一項業務。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初期的1950年,當時確定火險的限額最高為30億元(舊幣),以確保減少巨額保險的風險。
當時的火災保險包括普通火災保險和公民財產保險兩種。普通火災保險主要承保私營工商業的財產,公民財產保險承保個人的財產。在我國的外國使館和不少華僑的財產大多都投保了火災保險。在實行強制保險以前,國有企業財產也自願投保了普通火災保險。
到1952年10月,國家保險機構開辦的普通火災保險有了很大發展,據中南、華東、東北76個城市的統計,投保火災保險的工商戶佔全部工商戶的21.36%。1952年具有40餘萬戶職工、居民參加了保險。
1953年1月中國人保福建省漳州市分公司向消防隊贈消防車。
從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火災保險保費收入達4300餘億元(舊幣),付出賠款289億元(舊幣),而1953年一年火災保險保費已達2130億元(舊幣)。
(摘自:《我國最早的火災保險公司-香港火柱保險》來自湖南消防網;《火的考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與中國消防的長期淵源》——高星,刊於中國保險報)
現代的火災保險和火災公眾責任險
火災保險經過三百多年的歷史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
1.保險標的擴展
最初的火災保險只承保房屋,後來擴大到房屋內的家庭財產。發展到現在,火災保險的標的不僅包括不動產和動產,還包括與不動產和動產相關的利益,如利潤損失、營業中斷期間支付的必要費用等。因此,火災保險的保險標的已由房屋變為各種不動產、動產及與其有關的利益。
2.承保風險擴展
最初的火災保險只承保單一的火災風險,並只承保火災所致的直接損失,不承保間接損失。後來逐步擴大到與火災相關的雷擊、爆炸等風險。時至今日,火災保險的承保風險更擴大到包括各種列明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可以直接承保或特約承保火災、爆炸、雷擊、暴風雨、雪災、砍凌、泥石流、機器損壞,甚至盜竊、洪水、地震、戰爭等風險,既可承保直接損失,也可承保問接損失(如利潤損失)。
3.保單格式走向規範化
開始的火災保險沒有標準的保單格式,世界各國的各家火災保險公司各行其是,保單格式各不相同。美國的馬薩諸塞州推出了第一份標準的火災保險單,為火險保單的標準化做出了貢獻。此後,各國紛紛比照實行火險的標準保單,從而大大減少了理賠糾紛和法院解釋的困難。
4.承保能力大為增強
火災保險發展的前期,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很低,保險金額較高的保險標的,往往需要幾家保險公司聯合共保才能確保賠付責任的履行。隨着國際保險市場上再保險的產生和發展,保險人的承保能力大為增強,保額再高的標的,都可以由一家保險公司承保後再以分保方式分散保險人自身的風險。
5.保險費率釐定趨向科學
儘管17世紀末的火災保險已開始按房屋的結構實行差別費率,但當時的火災保險費率檔次少,分類簡單,總體費率水平較高。而現在的火災保險在確定費率時考慮了更多的費率影響因素,採用更加科學的分類方法進行計算,從而使費率水平更加科學合理。
6.賠償範圍擴大
火災保險的賠償範圍,已由最初只負責賠償保險標的的損失,擴大到保險事故發生時為減少保險損失而支付的合理的整理、保護、施救費用。
火災公眾責任保險是以被保險人因火災造成的對第三者的傷害所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作為保險標的的保險,是以市場經濟手段轉移和化解火災風險的有效方法。發展火災公眾責任保險有利於發揮保險業經濟補償的功能,妥善快速解決受災對象的賠償問題,是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具體體現。
事實上,現在的財產險理賠中,火災造成的損失也佔了不小的比重。2013年9月4日,SK海力士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位於江蘇無錫新區工廠發生火災,保險估損金額為9億美元,約佔我國企業財產險2012年保費收入(約360億元人民幣)的15%,截至當時是國內財產險市場金額最大的賠案。
海力士火災現場
編輯 葉珏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