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五百年前,明朝皇室想在宮外保存一份皇帝的御像,但沒有現成的庫房,怎麼辦?
1534年,嘉靖皇帝想了一個法子,選址紫禁城東側南池子附近,修建一處皇家檔案庫,後命名為「皇史宬」。之後的487年,清朝皇室又在這裡存放了聖訓、玉牒等資料,除了嘉慶十二年(1807年)的一次大修,皇史宬的建築基本如初。
後來,經歷清朝末年的戰亂,皇史宬內藏檔案一度受損嚴重,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保護與修繕;南院曾經嚴重的私搭亂建,也在2020年得到拆除和騰退。
皇史宬正殿。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前不久,這座封閉多年的明清時期皇家檔案庫重新開放,接待機關事業單位、檔案系統、高校等預約參觀。目前,接待參觀時間為工作日9時至16時,參觀團體需提前1周通過電話010-63096489(傳真同號)進行預約。根據疫情防控有關要求,預約參觀團體人數不超過40人。
「金匱石室」
步入皇史宬北院,即可觀察這座皇家檔案庫的全貌。
皇史宬門、主殿、東西配殿、御碑亭等部分合成一個長方形空間,四周有紅色高牆環繞。
主殿面闊9間,黃琉璃筒瓦廡殿頂,拱券式無梁建築。建築整體仿古代「金匱石室」之制建立,通體磚石砌成,無一釘一木,是謂「石室」;殿內地面築1.42米高的石台,上置貯藏檔案的銅皮鎏金雕龍樟木匱152個,是謂「金匱」。裝具設計完善,製作精良,功能齊備,堅固耐用,室溫基本恆定,利於防火、防盜、防潮、防蟲。
「皇史宬之所以那麼珍貴、被大家津津樂道,一部分就是源於建築本身的特色,尤其是正殿的建造理念。」講解員介紹,正殿的南牆厚5.9米、北牆厚6.1米、東西山牆厚3.7米,平均牆體厚度4.8米,以此來隔絕外面的潮氣,保護內里的檔案。「這種技術雖然比起現代恆溫恆濕的庫房有很大差距,但在當時已經算是非常先進的了。」
皇史宬名字中的「宬」字何解?《說文解字》中記錄,「宬,屋所容受也」,意指藏書的屋子,「皇史宬」則指的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
皇史宬建成百餘年後,清軍入關,在戰亂中這裡並未遭到破壞。「當時,清軍把殿里存放的明朝皇家檔案移至紫禁城的大庫房,沒有損壞。」講解員說。
大殿門內另有一番光景,抬頭看,屋頂呈拱形,有些許面漆掉落。據悉,這是典型的明代穹頂結構,北京僅有皇史宬和天壇齋宮保存了這份形制。往下看,一處高台上擺放了數十座銅皮鎏金的木匱,上面還有雲龍圖案的裝飾,用於存放皇室檔案。「根據檔案記載,明末時期共有這樣的金匱19座,後被清朝統治者沿用,並且不斷再製作,至清末,金匱總數達152座。」講解員介紹,現在正殿展示的32座金匱,是乾隆時期的遺存,另120座保存在庫房裡。
皇史宬正殿內,展示了金匱32座。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不同時期的金匱有所區別,具體體現在雲龍圖案的裝飾上。「比如明代的龍有鼻子,類似豬鼻子;清代前期的龍形象比較威武,但清後期的龍就顯得老態龍鍾,這跟工藝水平有關,也是國力興衰的體現。」
三展同開
今年9月1日,封閉多年的皇史宬重新開放,開始接待機關事業單位、檔案系統、高校等預約參觀。
目前,這裡共設3個展覽,除了正殿基本陳列「石室金匱皇史宬」外,還有東配殿的「錦瑟萬里虹貫東西——17世紀至20世紀初『絲綢之路』歷史檔案文獻展」,以及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西配殿布設的「抗爭與求索——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檔案文獻展」。
東配殿的「絲綢之路」歷史檔案文獻展,沿牆鋪掛了32件(組)展品,包括以山水圖的形式再現了17世紀前後「絲綢之路」中國境內段的《兩河地里圖》、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贈送康熙帝的法文《亞洲地圖》等。
講解員着重介紹了《赤道南北兩總星圖》。「這幅圖繪製於明朝末期,具體來說是明崇禎七年,也就是公元1634年,繪製者是內閣學士徐光啟和西方來的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圖上共繪製恆星1812顆,其中1400餘顆是中國人發現的,同時繪製了中國傳統的二十八星宿和西方的十二宮,所以它完全是中西方天文科學交流的產物。」
觀眾在東配殿參觀「17世紀至20世紀初『絲綢之路』歷史檔案文獻展」。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視線再轉到西配殿,「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檔案文獻展」共展出展品72件(組),包括欽差大臣林則徐關於虎門銷煙完竣的奏摺、圓明園銅版畫、北洋大臣李鴻章關於黃海海戰情形及管帶鄧世昌陣亡的奏摺、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親筆詔書等珍貴檔案。
「清朝末年,清廷簽署了一系列賣國條約。那段時間前後,各個政治力量和社會各階層不斷抗爭,探索救國圖存的道路。」講解員說,首先站起來的是農民階級,代表力量是義和團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這次展出了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的親筆詔書,是國內唯一的一件。
清理南院
清朝末年,列強輪番入侵,北京屢遭破壞,皇史宬未能倖免。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日軍佔領皇史宬,對其中的檔案進行了嚴重破壞。《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記載,日軍造成皇史宬丟失滿漢蒙文《實錄》《聖訓》五十一函,計二百三十五卷;另有一千三百餘卷檔案被污損。
新中國成立後,一度受侵擾的皇史宬曾得到保護、修繕,並成為研究明清皇家歷史、檔案的文物部門,向公眾開放。1982年,這裡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皇史宬南院後來成為了大雜院。當時這裡居住着幾十戶居民,且私搭亂建問題嚴重,只留下一條窄窄的坑坑窪窪的通道,正門一直被堵死。另外還有居民私拉電線問題,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2019年底,皇史宬完成文物騰退工作,而後於2020年5月開始拆除內部違建。當時,整個南院違建共有597.14平方米,工期持續數十天。
今年,皇史宬西牆還發現了一座水平石標,上刻「京都」「實測」「44.751,合營造尺」等字樣。經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劉陽確認,這是1917年在北京內城豎立的水平石標,由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兼京都市政督辦朱啟鈐提出設立。
北京市文保協會會長孔繁峙表示,這一發現,對民國時期北京的水平線位置和早先的規劃測量研究非常有幫助。
新京報記者 張暢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