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尋蹤元代江南:趙孟頫倪瓚吳鎮「雅集」蘇博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從古至今,歌詠江南的詩詞文學作品不勝枚舉,白居易的《江南好》,蘇東坡的《望江南》,構築了中國人想像中的「江南」。

蘇州博物館2021-2022跨年大展「元代的江南」今天在蘇博本館(東北街204號)正式開幕,這一重量級特展將策展內容定位於展示這一特定時段的地域文化。試圖與觀眾分享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元代江南大觀,赴一場尋蹤江南的雅集。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此次特展彙集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安徽博物院等22家境內外博物館的108件元代藏品及23件明清藏品,並以6件數字藏品再現孤品珍藏。從見證文人雅集的故宮收藏元代賞石「造雲石」,到趙孟頫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等書畫名跡,一片逸韻,清新脫俗,到張成、楊茂之漆作,朱碧山之銀槎杯,技法精妙,文人意趣濃厚。

「元代的江南」展覽入口處現場

來到此處蘇州博物館本館的「元代的江南」展廳(地下一層),在人工設景的背景與蘆花間,彷彿地處煙水茫茫的湖邊,撲面而來的是一片清新脫俗的氣息。

宋人的「天上天堂,地上蘇杭」流傳千載;明代流行的園林、崑曲、吳門書畫,定義了後人對「江南」的大部分想像。而處在宋、明之間的元代,無論書畫、文物,則對中國文人藝術的審美術影響深遠。

然而,當後世回望江南文化生成發展的歷史軌跡,元代卻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高光」時代。置行省、通南北、興海運等等新動向,給江南社會帶來了新鮮的刺激,四方商貿繁榮催生出更發達的手工業水平,殷實的經濟基礎為文人活動提供了沃土,一時間名家輩出,星光璀璨。

展廳外現場

展廳內陳設現場

此次展覽分為「江南印象」及「江南風情」兩個部分,分別位於蘇博本館的書畫廳和特展廳。在全景展示元代江南風貌的同時,也嘗試揭示有元一代對江南文人文化的形塑和影響,從而與觀眾共同回望和探討江南文化的歷史內涵。展覽策劃以江南印象、風物、信仰、雅集為脈絡,擇書畫、器物珍品,重構氤氳雋永的江南圖景,再現多元並包的元代風情。其中,既有故宮博物院、遼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館也包括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收藏的重要元代江南文物。

見證元代文人雅集的傳奇賞石:元代「造雲」銅變石

地處地下一層展覽入口處的焦點是故宮具有傳奇性的賞石——故宮收藏的唯一一塊有確切題刻的元代賞石,也是元代文人賞石朋友圈的「活化石」——「造雲」銅變石。

故宮收藏的元代賞石「造雲」銅變石

這一賞石極具傳奇性,據相關文獻記載:此石原在江蘇崑山界溪畔顧瑛的玉山草堂中,元末明初的戰亂草堂被毀,後此石不知何故輾轉來到了故宮。此石之所以珍貴不僅僅是因其造型「嵌空飛翥」,更主要的一是石上有元、明朝多位大家題刻(共有八處題刻,四位元人、三位明人,包括顧瑛、楊維楨張雨董其昌等);二是此石叩之其「發聲清越、鏗然中律」,故宮名曰「銅變石」。

元代賞石「造雲」銅變石局部

1935年《故宮周刊》第四百三十三期和第四百三十四期介紹:「造雲石」原置撫辰殿後惠風亭之西北隅。高一尺九寸,左端高七寸四分,寬二尺一寸一分,側面高一尺六寸五分,上寬一尺七寸,中寬一尺五寸四分,下寬一尺二寸八分。石質系靈璧,色深褐,間以黃暈石紋,叩之其聲清越若銅。為元代顧瑛玉山草堂舊藏,題刻至夥。「造雲」二字在石之額間,款屬廉夫,為元楊維禎筆。「玉山草堂精玩」篆文六字,排列側面上部。鄭元祐記事位於「玉山草堂精玩」六字之次。文曰:庚寅(1350)秋七月,玉山主人置酒芝雲堂,琅玕萬個,靈石錯出。中列一卷,如天風遏雲抱崖綺布之勢。適楊廉夫弄笛其傍,余偶以佩牙擊賞,發聲清越,鏗肰中律,時凉颸送爽自林樹間來,相顧樂甚。廉夫遂題「造雲」二字於石之額端,蓋取酈善長(酈道元)造雲壁立句也。仲瑛欲移近幾席復自著銘。坐客若袁子英、李廷璧、方外友、張伯雨、琦元璞皆有句。遂昌鄭元祐記其事。顧瑛銘文在記事左端,大篆八字,」,款瑛銘,鈐印二,曰『阿』『瑛』。「句曲外史(張雨的號)醉後撫觀」八字在石之背面下方,為張雨書(張雨即張伯雨)。

造雲石上題刻的「玉山草堂清玩」

「造雲」石上顧瑛題刻

「造雲石」上另有三處明人題刻。石頭前方有「崐崙山人張詩與晏伯謙同觀」的題刻,奇石後面元人題刻的下方分別是顧璘(右側)和董其昌的兩處題刻(左側)。

從趙孟頫倪瓚到「四王」,呈現元代書畫名跡與影響

元代繪畫中,文人畫佔據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於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

元代趙孟頫《 飲馬圖卷》展出現場

此次展覽第一部分「江南印象」,聚焦元代江南書畫及其影響。這一時期,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環太湖一帶,因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南宋以來的人文稟賦,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文化活躍地區。書法上,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提倡復古,以清新超逸、圓轉遒麗,開啟一代書風;繪畫上,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四家,更是將「憑作者之個性,與不同之胸懷」的文人畫發展到空前的高度。

趙孟頫經典墨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冊

在這一單元,有遼寧博物館藏趙孟頫經典墨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冊,有南京博物院藏黃公望墨筆《富春大嶺圖》軸,有故宮博物院藏王繹、倪瓚合繪《楊竹西小像》卷,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趙天裕、柯九思等繪《七君子圖》卷作為重要展品呈現,定格元代江南書畫的幽秀。

《楊竹西小像》是元代王繹、倪瓚共同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是一幅肖像畫,描繪的是楊竹西晚年隱居時的形象。畫作以人物為主體,以古松、石堆為背景,多採用白描的手法創作,線條簡練挺拔,造型端莊,意境脫俗。

《楊竹西小像》(局部) 是元代王繹、倪瓚共同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

《富春大嶺圖》是元代黃公望以高遠法展現富春山的一座山嶺,從水邊山腳至山頂的全景:水邊怪石嶙峋,林木茂密,茅屋隱約,山勢圓渾,有山路曲折盤桓而上,兩山間一橋橫架,有懸泉飛流而下。情景淡泊幽謐,與《富春山居圖》同工。但筆墨上似乎更洒脫,勾皴更簡括,沒有了《山居圖》那長達20厘米的優美的長披麻皴,而只是在石根處用淡墨略作皴擦、渲染,也沒有了《山居圖》山石勾線旁表示樹叢密葉的濃墨橫點和豎點,代之以淡墨的橫點和濃墨的圓點。總之,筆墨更加簡約,情景更為平淡。應該說,這與《富春山居圖》同為黃公望晚年的傑作,而且同樣遭受了坎坷的命運。近代為著名收藏家龐萊臣所得。1963年,其孫龐增和將其祖上珍藏的137件文物捐獻給南京博物館,《富春大嶺圖》遂成南京博物館鎮館之寶。

南京博物院藏黃公望《富春大嶺圖》軸

元代趙孟頫《 飲馬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紙本,水墨。畫心縱25,橫59.8厘米。白描一奚官,身着長袍,頭戴烏帽,足踏革靴,雙手端一木盆,內盛清泉,屈身吃力前行。迎面為一立柱,上拴一馬,正昂首拽韁欲飲。

元代趙孟頫《 飲馬圖卷》局部

王蒙 竹石圖軸 元 紙本 水墨 蘇州博物館藏

同時,展覽也彙集楊維楨的行書作品《夢遊海棠城記卷》、沈右詩趣盎然的楷書《中酒雜詩並簡帖》頁、盛懋工巧與詩意兼具的《滄江橫笛圖》軸,以及陸居仁、趙原初、陳選等同時期名家作品,展現這一時期江南人傑地靈、人文薈萃的創作群像,供遊客對賞評鑒。

楊維楨的行書作品

元代吳鎮草書

同時,為了呈現元代對南宗畫史和後世文人畫流派的影響,展覽特別設置了「仿元書畫」單元,展出董其昌、藍瑛、「四王」、禹之鼎等明清畫家的16件仿元作品,從中可看出後世諸家文人對元人筆下山水畫意的繼承。

「仿元書畫」單元

匯多元文化社會風情,聚合展覽「破圈」吸引力

在蒙元政權南北統一、海運暢通的的大環境下,地域壁壘消融。如同色目詩人薩都剌所描寫的,「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趨」,四方的經濟文化都交匯於江南。新氣象,催生出江南社會諸多積極特徵;新鮮感,滲透並融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為了展現這一方多元文化匯聚的時代舞台,展覽的第二部分「江南風情」,從風物、信仰、雅集三個層面展開,力求以豐富地展品門類,還原元代江南社會生活大觀。

展出現場

「風物」,聚焦元代江南工藝美術領域,以雲龍八寶紋緞裙、「聞宣造」金器、「朱碧山」銀槎杯、張成造剔紅嬰戲圖盤、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等展品為代表,通過江南元代墓葬出土文物和知名工匠作品,呈現多個手工藝門類的發展。在元代,織綉、金銀器、漆器、玉器、瓷器等各個品類都有所發展。

龍泉窯青瓷獸耳罐 浙江省博物館藏

八棱鍍金團花銀盒 南京博物院藏

現場展出文物

元代江南的工藝美術較多地保留了兩宋遺風,同時,官府的需求、北方工藝美術的風格技法、少數民族乃至其他國家的審美取向,也給創作和生產注入了新的元素。

雲龍八寶紋緞裙 元 蘇州博物館藏

刻劃牡丹如意 雲邊金盞托 元 南京博物院藏

「朱碧山」銀槎杯 元 吳文化博物館

「信仰」,關注不同信仰在江南的傳播;觀眾可通過陰刻13世紀阿拉伯數字的「四階數獨」青玉幻方龍泉窯描金佛龕等文物和數字展品《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一瞥元人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展出現場

玉佛 海鹽縣博物館

「雅集」部分中,以展示文人交往活動為中心。除故宮博物院藏「造雲」銅變石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代善本《玉山名勝集》,以玉山景點為綱,彙編元末玉山雅集參與者在各處的題詠。昔人已隨時光逝,但通過這些文物和文本,可以看出這一方土地上的文人風雅和文脈傳承,由宋入元、經元至明,不斷在傳頌和傳承中延續。在做實學術基礎的同時,為了營造親切、有趣的觀展「吸睛點」,本次展覽的形式設計中大量化用了「元代江南」視覺元素,以「身臨其境」引導「感同身受」。步入展區,獅子林真趣亭等園林場景復原,描畫了這一元代園亭中的生活圖景;深入展廳,竹石相疊的庭院小品、几榻整潔的書房陳設,彷彿正是江南文人對弈品茗的場所;環境背景中的《玉山雅集圖》和《寫經換茶圖》又以圖像的形式分別還原兩段元人的風流韻事。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代善本《玉山名勝集》

展出現場

展出現場

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專業層次的觀眾群體,展覽還配套了涵蓋元史科普、元代工藝美術等等專題講座,與漢服愛好者群體共同策劃的元代江南服飾文化展示,元代印章篆刻體驗等等宣教活動。使得整個「元代的江南」的配套活動如同一次尋蹤江南文化的雅集,與展覽中元代文人的雅集盛事遙相輝映。

展出現場

通過學術科研、展覽陳列、社會教育、宣傳推廣等力量的聚合,蘇州博物館希望藉助此次特展,讓觀眾對較冷門生僻的「元代」形成直觀的認知;也藉助這一方多元文化交融的「元代江南大舞台」,向公眾傳達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魅力和不斷更新的生命力。

沉浸式雅集「江南之夜」現場排練

蘇博12月25日晚還將舉辦沉浸式雅集「江南之夜」,包括「邂逅江南」服飾走秀、「尋蹤江南」專場導覽、「逸樂江南」傳統遊戲等。

據悉,此次展覽自2021年12月22日對外展出,預計持續到2022年3月22日。

責任編輯:顧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