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傳統民居,最知名的是土樓,
其次是福州的三坊七巷。
「中國民居」系列郵票中,
「福建民居」的圖案就是一座圓形土樓。
航拍福建永定洪坑土樓群。
攝影:劉艷暉
目光繼續向南、向東,
來到福建東南部的丘陵平原
只見一大片紅色撲面而來
碧海藍天間,處處是紅磚紅瓦紅房紅樓
本文作者、攝影師帶你探索:
福建閩南的房子,為什麼這麼紅?
從空中看泉州,紅色佔據了城中的「C位」。建造於宋代的開元寺雙塔,被紅色的房子包圍着。
攝影:方托馬斯
福建號稱「東南山國」,90%以上的土地被山地丘陵覆蓋,幾處狹小的平原從北向南,排布在沿海。其中閩南佔了兩處,分別是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加上廈門島,組成了福建最富饒、城市最密集的區域。
如果用一種顏色代表閩南,無疑是紅色。而描繪這一色彩的主體,叫紅磚厝,福建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通俗地理解,就是一種磚砌的紅房子。
泉州市晉江五店市的紅磚大厝和海月公宗祠。
攝影:易嚴秋
這種紅房子的足跡,覆蓋福建省的泉州、漳州、廈門三市,受其影響,鄰近的莆仙、潮汕、台灣,都建起了紅磚大厝,有人稱這一地區為紅磚文化區。
撰文:郭又驚
責編:霍思
※本文作者蕭春雷,曾用筆名郭又驚、司空小月,系福建著名作家,多次跟《華夏地理》、國家地理中文網合作人文地理專題。
紅磚厝,最壯麗的福建民居
福建的民居中,最奇特的是閩西南的土樓,最艷麗的是閩南紅磚大厝。
閩南民居的結構,普通的面闊三間,稱三間起,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廳、天井、正廳,前後廳的左右各有一間房,天井左右為廊道。
我在泉州晉江看五店市朝北大厝、梧林村三棟厝、南安看中憲第、漳州看蔡竹禪故居、廈門看邱得魏厝,結構基本一致。
五店市紅磚大厝,背景是後來崛起的高樓大廈。
攝影:易嚴秋
中國各地的民居建築,用的都是青磚青瓦,只有閩南民居使用紅磚紅瓦,他們稱為「紅料」。這是一種很奇特的現象。
跟這種艷麗色彩搭配的,還有奇特的造型和裝飾。
首先是屋脊。
閩南民居的屋頂正脊叫做燕尾脊,兩端探出高昂翹起,尖細,彷彿像飛翔的燕尾。而在中國其他地方,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
晉江草庵寺的形制,與紅磚大厝無異,只規制更加高大。
攝影:易嚴秋
其次是裝飾。
房子的細部裝飾極其講究,鏡面牆、牌樓面、屋脊、歸尾等處,是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彩繪工藝盡情展示的場所。為了讓色彩更加絢麗,還發展出交趾陶、剪粘等獨特工藝,裝點得花花綠綠。
所以,從外觀看,閩南傳統民居造型優美,色彩鮮艷。從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腳,上面是紅磚紅瓦,紅白對比,明艷動人。
相比民居,廟堂建築更是華麗無比。前三圖為晉江靈源寺屋脊裝飾,第四圖為靈源寺大殿。
攝影:易嚴秋
在中國所有民居中,這真是一朵精雕細刻、萬紫千紅的奇葩。
閩南位於北回歸線附近,是南亞熱帶地區。碧海邊,龍眼樹與荔枝林的綠蔭,與一幢幢鮮艷的紅磚大厝,互相映襯,總是讓人眼前一亮。
那麼,這裡的房子為何要大量使用紅磚、紅瓦?為什麼又偏偏是在閩南?始於什麼時候?
包括房屋在內的各種物質,離不開主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氣質。所以,要探尋房子的秘密,我決定從這裡的人出發。
泉州天后宮,中國建成最早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之一。信眾們將祈願的話寫在新瓦上,通過捐贈的方式為天后宮「添磚加瓦」。
攝影:方托馬斯
中原人入閩,從平原到山海
福建人,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山裡人和海邊人。山裡人以客家人為主,閩西北則是深受浙江、江西文化影響的群體;海邊人分為閩東和閩南兩個亞區。無論哪一個地區,主體都是歷代漢族中原移民。
閩南人也不例外。中原移民,熟悉耕作農業,但因為人口壓力,被迫向海洋發展。歷史上的閩南人,創造過兩個輝煌的海洋時代:第一次是宋元,第二次是明末清初。
出磚入石、滴水獸、花窗、石雕。
攝影:易嚴秋
第二次的序幕是從漳州月港拉開的。
月港與其他港口都不一樣。中國的港口,不論廣州港、寧波港,還是從前的泉州港,都是被動型的海港,主要還是坐等外國商船前來貿易。月港是主動型的海港,允許中國船隻遠赴外洋貿易。
台南市廟堂里的鄭成功雕像。
攝影:王身敦
月港貿易給中國帶來的最深遠影響,是最早將馬鈴薯、玉米、煙草、花生、番茄、辣椒等美洲農作物引進國內,改變了我們民族的食物結構。另一個重要結果是,閩南人的航海能力大大提高,到了明末,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的海上武裝已經控制了東南沿海。
閩南人的大航海時代早已結束,留給我們今天細細品味的,除了餐桌上那些原產美洲的食物,還有那已經迷失起源的紅磚大厝。
漳州古城,兩側的紅色騎樓和明代石牌坊,形成了鮮明對照。
供圖:陳花現
紅房子,是內生還是外來?
那麼,閩南為什麼會發展出獨特的紅磚建築?
民間是這樣說的:閩王王審知的皇后黃惠姑是泉州人,每到連綿陰雨天氣,往往傷心落淚,閩王問她為什麼。皇后說她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擋風雨。閩王當即說:「賜你一府皇宮起。」聖旨傳到泉州,民眾誤以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宮式建築,遂大興土木。
這個傳說不大可信。何況,宋元時代,閩南還不流行紅磚建築。
還有人說,閩南人使用紅磚是因為當地紅土原料。事實上,青磚與紅磚使用的原料都是普通粘土,只是燒制工藝不同而已。
中國人很早就能夠燒制紅磚,但在民居建築上運用不普及,原因有二:禮制不許民間用紅色,只有宮廷、廟宇才可使用;青磚強度更大,質量更好。
開元寺宮殿屋脊,「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樑畫棟皇宮式」,這些都是閩南紅磚建築的典型特徵。
攝影:方托馬斯
宋代泉州是人文高度發達的地區,著述極盛,但沒有文獻記載如此奇特的紅磚民居。明末,江蘇人王世懋來福建做官,留下一部刊刻於1585年的《閩部疏》,其中提到泉漳人燒制黃瓦,又以颱風為理由奏請使用筒瓦,民居猶如皇宮,屋脊裝飾怪異,官署與縉紳的房屋難以分辨。這是我所知的關於紅磚大厝的最早文獻了。
在我看來,還有一個讓人信服的來源:閩南人使用紅磚紅瓦,是16世紀70年代前後,月港海商從佔領菲律賓的西班牙人那裡學來的。西班牙人於1543年侵佔菲律賓,經常與泉州、漳州走私商人貿易。
1568年,月港成為合法外貿港口,眾多閩南商船遠赴菲律賓。西班牙人在菲律賓與中國台灣都留下過紅磚建築,有的至今猶存,如台北紅毛城。他們按照本國傳統建造的大量使用石材和紅磚紅瓦建築,給閩南商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發財後,就在家鄉仿建。
廈門大學校園裡的「番仔樓」。
供圖:公子小白
到王世懋來到閩南時,紅磚民居已經蔚然成風。據此,紅磚大厝出現在閩南的時間,不早於1543年,不遲於1585年。
後來與閩南海商接觸較多的荷蘭人與英國人,也偏好紅磚紅瓦,但他們來得較晚。荷蘭1624年佔領台灣島,用紅磚建造城堡和房屋。鄭成功率領的閩南子弟兵收復台灣後,全盤接收,擴大了紅磚建築的影響。
17世紀20年代,荷蘭在台灣南部建造的熱蘭遮城,紅色屋頂很是鮮明。
在中國古代,建築同服飾一樣,是高度禮制化的事物,有嚴格的身份等級規定。歷朝都有營繕法令,控制民間建築的規模和形制。因為,紅色一向為皇宮和高等級寺廟專用,嚴禁官民鋪設彩色屋面,但泉州一帶民居不但紅磚紅瓦,還使用紅色筒瓦,嚴重違反了法規。
這種大規模違反建築等級制度的情況,只有閩南地區才會出現,只有閩南人才會為了虛榮而如此冒險。閩南人的性格,注重鄉族觀念,蔑視法規和主流意識形態。明代海禁,泉漳海商被迫進行走私貿易,是官府追捕的海盜。
朝廷一旦允許海通,海盜紛紛金盆洗手,搖身變成合法的海商。數百年間,海上私人貿易時通時禁,閩南海商的身份也在商人與海盜之間不斷轉換。這種亦商亦盜的經歷,形成了他們冒險犯禁的氣質。
19世紀英國畫家筆下的台灣淡水,岸上的紅樓民居與閩南番仔樓如出一轍。
供圖:徐宗懋
閩南人的性格還有講求排場的一面。長期從事海外貿易,閩南民間積累了巨大財富,形成了炫奇鬥富的風氣。明末闖蕩天涯的泉漳海商,財大氣粗,沒有文化,也不在乎政府的營繕法令,只想出奇制勝,炫耀鄉里。他們學習西班牙人大量使用石材和紅磚紅瓦,覺得既牢靠又喜慶。
地主老財早先建造的青磚灰瓦大厝頓時黯然失色。紅磚大厝如此神氣,於是從者如雲,風行起來。幾百年後,它們演變成閩南主流民居樣式,徹底本土化。
梧林村的紅磚大厝、晉江安海黃氏家廟。
攝影:易嚴秋
類似情形,在近代還出現過一次。20世紀初,清末移民海外的閩南華僑掙了些錢,紛紛在家鄉起建豪宅,光宗耀祖。這一次,他們把南洋殖民地建築樣式帶回了祖籍地。
回顧過去的500年,中國東南沿海及周邊地區風雲激蕩,西歐、南洋、中原、閩越等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吸收和融合,紅磚大厝、紅色的番仔樓等,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放眼大江南北,古代民居一片青磚灰瓦,美則美矣,但少了些繽紛艷麗。幸好,閩南人創造的紅磚大厝,填補了這樣的空白。
泉州西街古巷夜幕降臨,依然掩不住鮮艷的紅色屋頂。
攝影:方托馬斯
《華夏地理》8月新刊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