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移動裝備的天花板?宏碁ConceptD 3 Ezel 設計本體驗

關注過各個品牌高端產品線的用戶,都知道廠家紛紛推出了針對創意設計的筆記本和顯示器,統一冠以「Creator 」的前綴。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款有宏碁推出的新款「Creator PC」:宏碁ConceptD 3 Ezel

同時發佈的還有ConceptD 7 Ezel ,頂配可以達到至強處理器+32GB 內存+Quadro RTX5000+4K 翻轉觸控屏+滿速雷電3接口×2

此外還帶潘通色彩認證、100% Adobe RGB 色域,兼具設計師筆記本 / 部分移動工作站的特性。

宏碁ConceptD 3 Ezel 則更注重性價比(屏幕由15.6英寸變為14英寸,硬件配置D7更高)



有人說,Creator PC 是偏小眾的需求,這話在2014年以前也許成立。

但看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創作中來,包括UP主、油管博主、設計師等,如今說是需求井噴都不為過。

可以說 Creator PC 就是「需求反向影響供給」的典型。



那麼,什麼是Creator PC?


Creator PC 其實是一個很鬆散的概念,瞄準的是需要高規格電腦,但不是用來玩遊戲的人。

這包括了專業美工、影音內容創作、甚至在高端上與工作站的概念也有所重疊

這些用戶需要的是高速的計算力、高效的存儲、與快速的 I/O 鏈接,而 Intel 認為自己擁有的 Core / Xeon 處理器、Optane 存儲、與 Thunderbolt(未來的 USB 4.0)技術,正好能符合這樣的需求。

再加上觸控/筆控輸入、高質量的屏幕、以及時尚的設計,就是 Intel 心目中的 Creator PC 了。

Intel 台灣分公司發言人李昆龍強調:「Creator PC 概念打從素材傳輸至計算機、進行編輯製作、再到成品檢視,這些環節都有所着墨、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可見Creator PC 並非專業工作者專屬設備。在更多的應用場景中,譬如遊戲畫面錄像分享、直播這類常見行為,都符合內容創作應用定義。



▼ 在2019年7月,intel提出「Creator PC」的概念後,第一批廠商跟進地很快。

在同年的CHINA JOY現場,我第一次見到 「Creator PC」,也就是初代的宏碁 ConceptD 7:

▼ 當然當時在CJ占展台大頭的還是遊戲本(譬如我拍攝的這台宏碁的掠奪者)。

但小眾而高端的需求還是得到了 intel、NVIDIA 等廠商的足夠重視。

▼ 而當時的我只是在 NVIDIA 展台活動前,參加着平板支撐的紅衣小哥而已:

牆的背面就是 Creator PC 的展區(英偉達的創意驅動確實更好用,最近爆料於今年4月老黃的發佈會,場景和「真人」都是由全AI計算而成)

▼ 彼時筆記本的定位有:辦公、遊戲和工作站,即使是塞進了桌面級處理器的工作站,也未必符合創意設計人群的需求。可以說對 Creator PC 需求和該類型產品的供給缺口同時存在。

▼ 而創意設計,主要針對平面設計、影視剪輯的人群而推出。

和工業領域不同的是,這類人群對於色彩的精確度有更高需求,並且同時要求比較強的圖形渲染能力。

簡單概括就是:和遊戲本一樣有增值部分,但側重的用戶需求不同(一樣貴,但只是貴的方向不同)。




這次的分享的 宏碁ConceptD 3 Ezel ,就是宏碁本代設計本的旗艦款。

▼ 同時宏碁應該是最重視創作者需求的品牌之一,旗下從顯示器到主機、再到筆電,做到全線覆蓋。

▼「 Ezel 」意味着它會是一款複合翻轉屏。

在我的理解中,單獨的翻轉屏其實意義不大。單獨的觸控屏意義也很小,譬如新款的 Surface Laptop3(我曾用過不少時間)。

只有把複合翻轉屏和觸控屏相結合,才能得到更具實用意義的產物,也就是宏碁的「 Ezel 」,就像一塊可調節角度的「畫板」,結合觸控筆可以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

▼ 宏碁ConceptD 3 Ezel的整機機身為鎂鋁合金材質,整體外觀偏向方正,稜線分明但不會硌手。

白色的外觀和類膚觸感的細膩表面,符合很多人對藝術創作本的期待,尤其是女性用戶(其實是使用了MAO(微弧氧化)工藝,讓鎂合金表面觸感接近陶瓷)。

▼ 但從體積上來看, 宏碁ConceptD 3 Ezel 雖然整體不重但也非純粹輕薄定位的筆電,相比黑色的設計,白色外觀可以沖抵一些厚重感,帶來更多的設計感。

▼ 正常模式下的 宏碁ConceptD 3 Ezel,打開上蓋後,如果僅看BC兩面,外觀偏向低調。

同時也可以看到它採用了視覺無邊框的設計,息屏後融為一體,不會有大邊框那種視覺臃腫的感覺:

除了中間的轉軸可以提供翻轉效果外, 宏碁ConceptD 3 Ezel的上蓋本身也支持170°的翻轉,這種雙轉軸的設計可以解鎖可多的使用場景,並不局限於官網給出的幾種可能性。

▼ 在顏值上, 宏碁ConceptD 3 EzelC面遵從純白的設定,不論是按鍵還是觸控板,都做合到了色彩的統一。乍一看挺強迫症,但確實符設計本的風格。

▼ C面左下角有 intel i7 標和 NVIDIA 標。

這一點我並不意外,說得更坦白一些,現在的 Creator PC 就是由 intel NVIDIA 兩家合力的產物。

在圖形渲染等方面,新款N卡也確實表現得很好,在這一領域,AMD Radeon目前更像是為了失去那些年補課。

▼ 不論是 NVIDIA STUDIO 驅動,還是更早的 NVIDIA 的 Creator Ready Driver(CRD),都是為了滿足此類需求而誕生的產品(在專業領域上 NV 確實比 AMD Radeon 更強)

▼ 右下角為潘通(PANTONE)標誌:對於設計行業的人而言肯定不陌生:

▼ 很多行業都需要嚴苛的色彩 標準,因此需要直觀的色彩對照。

潘通的色卡(紙質和棉布版)是很多人專業向的選擇。

譬如甲方對某款服裝的顏色要求為某個潘通色號,此時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用色彩來對比服裝樣品。





▼ 宏碁ConceptD 3 Ezel 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複合翻轉屏設計。

能做到180°的翻轉屏的筆記本有不少(目前做好鉸鏈設計不難),但要做到複合反轉,就要對重新設計上蓋(顯示屏)的結構。

是的,區別在於前者只是設計連接處的鉸鏈,後者則是對上蓋的重設,以上有本質區別。

▼ 宏碁ConceptD 3 Ezel 的A面採用夠了金屬材質的MAO技術,帶來了和陶瓷類似的質感。

複合翻轉屏採用了細長的金屬鉸鏈,讓A面有了上下分隔,好在第一眼看在視覺上不會感到很違和。

▼ 調整到合適的角度後, 宏碁ConceptD 3 Ezel可以輕鬆實現類平板模式。

此時也可以看到鉸鏈的真正的作用,鉸鏈的金屬原色會比白色的類膚漆面更加深,但作為一個會被反覆旋轉並且結構緊密的連接件而言,金屬進行表面加工後可以帶來更加持久(耐磨)的外觀(轉軸整體為CNC加工):

▼ 接觸過 Surface LapTop3 的都知道(我自己也有),儘管它提供了觸控屏,但因為沒有採用 ConceptD 3 Ezel這種複合翻轉的模式,因為單一鉸鏈導致它的觸控功能利用率非常低。

翻轉成 180° 再用觸控筆也非常不方便。

▼ ConceptD 3 Ezel 的方案就要就明顯易用得多,通過二段角度調節,甚至反向摺疊,充分利用起觸控屏和手寫筆,提供更加舒適的創作角度。

另外在下圖這種模式下,手寫筆和鍵盤可以輕鬆交替同時使用,提高了效率的同時也優化了整體體驗。

▼ 完全反折後的 ConceptD 3 Ezel 背面沒有任何線材裸露,模具上有一個嵌入式的設計,在塞入更多元器件的同時降低了上蓋的厚度,另外翻轉屏在使用中沒有晃動的跡象,本身很穩當:




▼ 複合翻轉設計只是ConceptD 3 Ezel 的特點之一,事實上從第一批 Creator PC 面世以來,在收到足夠多的市場反饋後,新的 Creator PC 到了今天已經有了很多改進。

很多時候消費者比廠家更知道自己需求的是什麼,這裡我分享一下 ConceptD 3 Ezel 的一些細節設計:

▼ 首先ConceptD 3 Ezel 並沒有把LOGO做得很大(甚至可以說又小又保守)。

本身 ConceptD 是穩穩的設計師向的產品,ConceptD 3 Ezel 更是這一分支的旗艦,如果這個預算放到同門的遊戲本上,在一定會做得非常張揚。

▼ 但小LOGO確實更符合設計師群體多數人的心態:這個本子的辨識度已經很高了,不需要大LOGO來拉低整體的印象分。

扮豬吃老虎、低調不差錢的Tag會更加適合這一群體。

▼ 宏碁ConceptD 3 Ezel 有多種規格可選。目前手裡的這款為i7 10750H + GTX1650Ti+觸控屏 +觸控筆。

缺點是目前出於無貨狀態,相比頂配款,i7+GTX1650Ti的配置更適合我這類非工作站需求,主要用途集中在創設的用戶:

▼ 親測這個版本的ConceptD 3 Ezel 重量為1759g,集顯版本重量會更低。

因為定位不同,就重量和尺寸看, 宏碁ConceptD 3 Ezel並不完全屬於超輕薄的範疇,但依舊在可接受範圍內,但凡能接受中端重量遊戲本用戶,對ConceptD 3 Ezel 都能很快適應。

▼ 算上各類結構件、散熱模組等,這個重量並不意外(但沒有超出我預估的重量),作為工作需求的筆電,相比於做成超輕薄但在正經工作時風扇如喘牛+頻繁降頻而言,必要的散熱模組是良好體驗的基礎。

▼ 就像 SONY OLED電視經常會旋轉「薄至XX毫米」,結合視覺中心效應,我們在觀察ConceptD 3 Ezel屏幕厚度時,目光基本集中在可翻轉屏上,而它給人的感覺也確實很薄。

▼ 在屏幕的工作模式上,複合式轉軸給了我這類用戶更靈活的方案。

通過移動A面,拉進用戶和屏幕的距離;通過調節轉軸,調節到更加適合的角度:

▼ 如果你嚮往站立使用手寫筆,那麼將屏幕調節到水平模式即可。

相比於常規筆記本的180°翻轉,ConceptD 3 Ezel 可以有效墊高屏幕,減少站立式因為手臂伸直產生的疲勞感,合適的阻尼設計也為提升了屏幕在各個角度的體驗:

▼ 在使用時,ConceptD 3 Ezel可以解鎖很多單轉軸無法做到視覺角度。

單一轉軸和ConceptD 3 Ezel 區別在於:前者想要實現某一個特定角度,會由於中間隔着一個鍵盤區,增加用戶和屏幕的距離,這種情況下反而減少了用戶的可視角度。

▼ 那麼拉近筆記本電腦能否解決這個問題?

答:可以部分解決,但會因為連帶着鍵盤一起拉進,而減少了鍵盤舒適輸入的空間。——這樣是我上文提到過的:有了複合翻轉屏可以解鎖更多的工作角度和舒適空間。

▼ 下圖為完全翻轉後的ConceptD 3 Ezel,在屏幕進行翻轉後,畫面也會隨之翻轉。

譬如在工作中向對面的同事展示草圖時,不需要對方站起來或者走到我們身邊,直接翻轉一下屏幕就可以實現這個效果:

▼ 完全翻轉後的效果如下:

▼ 再說ConceptD 3 Ezel的這塊屏幕。

設計師行業對於色彩精準度的要求遠大於多數行業,但凡和視覺效果相關的行業皆是如此(不論是影視後期還是其他崗位)。

這就位於屏幕的色域容積和色准有了更高的要求(遠比遊戲本要高,畢竟和飯碗相關)。

▼ 宏碁ConceptD 3 Ezel 的高配版宏碁ConceptD 7 Ezel支持100% Adobe RGB色域,支持觸控和4096級壓感:

我手裡的版本支持 100% sRGB色域,搭配PANTONE色彩認證和出廠校色,做到Delta E<2。

因為要支持的觸控筆,對屏幕的硬度必然有要求。

宏碁ConceptD 3 Ezel 的顯示屏表面貼合了康寧大猩猩玻璃,而且帶防眩光的功能。

表面有霧化處理,在強光下使用不會有清晰的反光和倒影(對比的就是Laptop3,屏幕反光到能當鏡子用)

▼ 採用了剪刀腳靜音鍵盤,琥珀色背光,行程為1.55mm,打字安靜且利落。

為了更好地適配設計人群,宏碁ConceptD 3 Ezel在鍵盤布局上也做了改進,右上角有快速截圖、快速窗口、快速軟件開啟的按鍵,用獨立按鍵代替組合鍵。

▼ 這一系列有明顯的工作站趨勢,在搭配了英特爾標壓處理器甚至至強後,對於散熱模組也有要求(畢竟誰也不想在渲染的時候看着處理器降頻對吧),因此它的散熱孔規格還是挺強的,尾部有三個風口,底部更是有三條進氣槽:

▼ 相比很多很多底部只有單根進氣槽設計的筆記本,宏碁ConceptD 3 Ezel在這方面的預留確實是按照遊戲本的規格來做的。

內部有雙風扇結構,以及宏碁自家的 Vortex Flow渦流散熱方案,整體的噪音<40dBA,很甚至小於很多環境噪聲。

▼ 設計師人群一大特點是:需要茫茫多的外接設備。

也是導致了很多輕薄本直接被排除可選項。拓展塢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問題,但增加攜帶體積和部分高質量拓展塢需要外接供電,遠不如筆記本自帶的便捷

▼ 宏碁ConceptD 3 Ezel 的右側帶雙USB 3.2接口,足夠拓展2個無線接收器或其它外置設備,同時保留了3.5mm音頻接口,方便很多有線監聽耳機的使用:

▼ 另外很多人會擔心,USB3.2接口位於右側,加上讀卡器的長度,會影響鼠標的操作空間,這一點上,宏碁也給出了自己的方案。

那就是:直接在右側設計了SD 7.0的卡槽:

▼ 這一設計的引入,真的有戰未來的感覺。

理論峰值985MB/s的速度,目前產品可以做到理論870MB/s的連續讀取和740MB/s的連續寫入。

比外邊能買到的SD讀卡器只強不弱,不會成為漂亮的擺設,而是真的強。

▼ 左側也集成了大量的拓展接口。

首先是DC接口,因為目前的PD充電上限是100W,並不夠滿血滿載帶獨顯的ConceptD 3 Ezel 使用,因此還是沿用了DC供電口:

▼ 防丟失安全接口也位於左側,細心的話會發現這款筆電的左右兩側都有散熱孔,模具在散熱方面可以說下足了功夫。

▼ 當時還提供了HDMI顯示拓展,和雙支持雷電3(Thunderbolt3)協議的接口,左側為的為TYPE-C接口,右側為mini DP接口,同樣支持雷電3。

一個雷電3接口就可以搞定傳輸數據、外接顯示器、雙向充電等功能。一款筆電帶雙雷電3芯片,可見ConceptD 3 Ezel的誠意還是有的。

另外開關機按鍵還兼容了指紋識別的功能,可以用來解鎖、喚醒等操作,比較隱蔽,且沒有犧牲顏值。開機鍵的內凹設計也有有效降低了誤觸的可能,細節拉滿。

▼ ConceptD 3 Ezel自帶的觸控筆隱藏在C面的邊緣:

▼ 另外觸控筆為wacom出品,雖然小巧,但供應商還是一線的:



這次測試的是i7 10750H + 16GB + GTX1650Ti版本。

宏碁ConceptD 3 Ezel 提供了原生的控制中心,包括應用快啟、性能監測以及分屏功能。在筆記本外接到更大的顯示器時,分屏的功能的利用率會更高。

英特爾的智能睿頻功能可以高效調用核心的性能,在低負載下會採用個別核心高頻,其它核心低頻的方式來更好的省電。這也是之前 intel 筆電續航更長的原因——低負載省電優化得更好。

▼ 內存頻率為2933MHz,容量為16GB,輕辦公肯定不在話下,也能承擔多數情況下的剪輯需求(工業電影級的不在討論範圍內)

▼ 在7-Zip測試中,總體評分達到了1122%,充分發揮出了i7 10750H的性能,這和散熱模組的是分不開的。

▼ 在CINEBENCH R20測試中, 宏碁ConceptD 3 Ezel 單核和全核分別拿到了470cb和2580cb的成績,略領先於桌面級的i7 7700K:

▼ 在最新版的R23中,也是相似的結果,略微弱於至強X5650:

▼ 在SSD測試中,表現出了PCIE 3.0的旗艦水平:連續寫入可以達到3343MB/s,連續寫入可以達到3086MB/s。

如果一定要找幾款性能類似的產品,那就是金士頓的KC2500和西數的SN750

▼ 在AS SSD Benchmark上顯示出了這款SSD的真實型號:西數SN730。

那一一切就解釋的通了,SN730的性能比SN750強是一定的,PCB的設計也是一模一樣(和新款SN750比),區別是SN730使用了96層堆疊的顆粒,而SN750使用了64層堆疊顆粒。



使用點評:

① 宏碁ConceptD 3 Ezel 是一款目標用戶非常清晰的產品,這導致了沒有需求的用戶可能會覺得:為什麼筆記本要這樣設計,有什麼用?

而剛需用戶又會覺得:為什麼這樣的筆記本不早點來?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

或許這就是 Creator PC 面世的理由,全力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而且這是一個在不斷擴大的群體。

② 宏碁ConceptD 3 Ezel上可以看到很多,已經成為工業設計教科書級別的產品的影子和思路,那些在當時很驚艷,拿下很多工業設計大獎又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的工業設計。

ConceptD 3 Ezel 某些設計是這類產品在當下的延續,因為在當時這類概念款被認為和所處的時代水土不服,早已停產。

是設計者這類日益龐大的用戶群的需求,重新喚醒了對這類極致產品設計。

③ 再加上頂配的 宏碁ConceptD 7 Ezel帶Quadro RTX5000、4K觸摸屏、100% Adobe色域等特性,已經是工作站級別的產物。

從以上看,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他們的用戶,都挺極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