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颱風山竹兇悍的威力,它被冠以「風王」、「超級颱風」、「最強颱風」等稱號。氣象專家稱,「山竹」有可能被世界氣象組織除名。這是什麼意思?颱風又是怎樣被命名的?
兇悍的「山竹」有可能被除名
颱風山竹,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2個被命名的風暴(國際編號:18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62018)。
2018年9月16日17時,第22號颱風「山竹」在廣東台山海宴鎮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5米/秒,相當於162公里/小時)。
截至2018年9月18日17時,颱風「山竹」已造成廣東、廣西、海南、湖南、貴州5省區近300萬人受災,5人死亡,1人失蹤,160.1萬人緊急避險轉移和安置。「山竹」還造成5省區1200餘間房屋倒塌,800餘間嚴重損壞,近3500間一般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74.4千公頃,其中絕收3.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2億元。
自「山竹」生成以來,輿論對於「山竹」威力的形容詞不斷湧現。由於山竹兇悍的威力,它被冠以「風王」、「超級颱風」、「最強颱風」等稱號。
據氣象專家稱,「山竹」帶來的破壞力和影響非常巨大,「山竹」有可能被世界氣象組織除名。
那麼,「山竹」被除名是什麼意思?它又是怎樣被命名的?
颱風如何命名的?
西北太平洋是颱風的高產地區,每年登錄我國的颱風就有6、7個之多。在國際統一的命名規則產生以前,西太平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對出沒在這裡的颱風叫法不一,同一個颱風,可能就有好幾個不同的名字。
例如,我國按其發生的區域和時間先後進行四碼編號,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順序號。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亞太區域專業氣象台的颱風中心,則以進入東經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後順序編號。美國關島海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用英美國家的人名命名,國際傳媒在報道中也常用關島的命名。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影響本區的颱風自行取名。
於是為了避免名稱混亂,大家制定了一個新的命名方法: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
新的颱風命名方法從2000年1月1日啟用。世界氣象組織授權日本氣象廳作為區域專業氣象中心發佈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預報信息,作為國際標準。與此同時,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又決定借鑒美國為颱風命名的經驗,制定新的颱風名字系統。
系統中的命名表是由西北太平洋地區及周邊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的,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一共是140個名字。
這140個名字被編成5個列表,每個列表28個。所有編號颱風按這5個列表順次命名,後一年接續前一年,第5個列表中的名字用完了就再從第1個列表開始,如此周而復始。
中國十個名稱分別是:海葵、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白鹿、海神、電母、海棠;
中國香港十個名稱:啟德、萬宜、鳳凰、彩雲、馬鞍、珊珊、玲玲、白海豚、獅子山、榕樹;
中國澳門十個名稱:三巴、蝴蝶、黃蜂、煙花、梅花、貝碧嘉、琵琶、蓮花、瑪瑙、珊瑚。
颱風也會被除名
不過颱風的名字也不會被永久使用,它們也會有退役的那一天。比如剛剛過去的「山竹」就可能難逃退役的命運。
當一個颱風對某個或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重大災情,遭遇損失的成員國家可以向世界氣象組織提出申請將這個颱風永久除名。除名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它的獨一無二。
一般來說被除名的颱風都具有登陸強度強、災害損失大、人員傷亡重的特點。比如給我國造成重大損失的2005年第19號颱風「龍王」、2013年第30號颱風「海燕」、2016年第14號颱風「莫蘭蒂」。都是由於破壞力巨大都已經被正式被除名退役了。
但也有少數颱風雖然不強,但足夠特別,比如2001年的熱帶風暴「畫眉」,它是有史以來最靠近赤道的颱風。
目前,颱風「山竹」已被中央氣象台停止編號。氣象專家稱,「山竹」有可能被世界氣象組織除名。
如果「山竹」被開除,可以說是相當短命了。今年這次只是「山竹」這個名字的第2次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前身「榴槤」同樣是第2次出現時被除名,泰國於次年提出了繼任者「山竹」,並在2013年第1次使用。
超強颱風榴槤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21個熱帶氣旋。「榴槤」是由泰國提供的名稱,是泰國人喜愛的一種水果。由於榴槤造成極大的災害,2006年12月4日至9日的第39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決定把榴槤這個名字退役,由「山竹」替代。
山竹出生後大家就預測這個颱風不簡單,但沒想到它竟然強大到稱王,擊敗了飛燕和大西洋的佛羅倫薩。
那些被除名的颱風
截至目前已有36個颱風被除名。以下是部分被除名的颱風:
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英語:SuperTyphoonHato,國際編號:17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5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sang)為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風暴。2018年2月28日-3月3日,於越南河內舉行的颱風委員會第50屆年度會議上,決定將「天鴿」除名。
2016年超強颱風莫蘭蒂(英語:SuperTyphoonMeranti,國際編號:16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6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erdie)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風暴在2017年02月21日-24日於日本橫濱舉行的第49屆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由於「莫蘭蒂」給福建等地造成嚴重的破壞和重大經濟損失,颱風委員會決定將莫蘭蒂除名,其替補為Nyatoh,中文為「妮亞圖」。
2016年超強颱風海馬(SuperTyphoonHaima,國際編號1622,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win),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22個被命名的風暴,其名字來源於中國,意為一種魚。由於2016年第22號颱風海馬給菲律賓以及中國華南地區帶來重大經濟損失,颱風委員會決定把「海馬「這個名字退役,由「木蘭「替代。
2016年超強颱風莎莉嘉(英語:SuperTyphoonSarika,國際編號:16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4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Karen),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1個被命名的風暴。「莎莉嘉」一名由柬埔寨提供,名字意義是啼鳥。由於「莎莉嘉」給中國華南和菲律賓造成嚴重影響,在2017年2月的第第49屆颱風委員會議上,颱風委員會決定將「莎莉嘉」除名。替補名為Trases,中文名為翠絲。
2016年超強颱風洛坦(英語:SuperTyphoonNock-ten,國際編號:162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3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Nina)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6個被命名的風暴。「洛坦」一名由老撾提供,名字意義為一種鳥。由於「洛坦」給菲律賓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在2017年2月舉行的第49屆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決定將「洛坦」退役,其替補名為「軒嵐諾(Hinnamnor)」,其意義為老撾當地的一處保護區的名稱。
2013年11月,由我國命名的2013年第30號颱風「海燕」登陸菲律賓,給當地造成重大傷亡。為此,颱風委員會根據相關規定,決定將海燕除名,由「布穀」替補
2012年第24號颱風「寶霞」(超強颱風)在菲律賓棉蘭老島影響620餘萬人口,造成1000人以上死亡,房屋6萬間全倒、9萬間半倒,經濟損失近十億美元。(柬埔寨命名)
2011年第21號颱風「天鷹」(強熱帶風暴)在菲律賓棉蘭老島造成1200人以上死亡,財產損失佔到全年西太熱帶氣旋總數75%以上。替補名「天鴿」(Hato)。(日本命名)
2010年第11號颱風「凡亞比」(超強颱風)在中國東南部、台灣總共造成101人死亡,41人失蹤。因災傷病328人,緊急轉移安置12.9萬人,直接經濟損失51.5億元人民幣。其替補名為「雷伊」(Rai)。(密克羅尼西亞命名)
2009年第8號颱風「莫拉克」在台、閩、浙、贛造成巨大損失,遇難人數600人以上,8000餘人被困,造成台灣數百億台幣損失,大陸損失近百億人民幣,被除名,替補名為「艾莎尼」(Atsani)。(泰國命名)
2009年第16號颱風「凱薩娜」造成菲律賓、南海諸島、越南共計402人死亡,造成農業經濟損失重大,替補名為「薔琵」(Champi)。(老撾命名)
2009年第17號颱風「芭瑪」(超強颱風)造成菲律賓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台灣降水量打破全年記錄,給海南、廣西等省造成一定洪澇災害,經濟損失慘重,死亡441人,替補名為「煙花」(In-Fa)。(中國澳門命名)
2006年第1號颱風「珍珠」(強颱風),在菲律賓、中國東南部、台灣總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億美元的損失,替補命名為「三巴」(Sanba)。(中國澳門命名)
2006年第4號颱風「碧利斯」(強熱帶風暴),在菲律賓、中國東南部、台灣總共造成800多人死亡或失蹤以及44億美元的損失,替補命名為「馬力斯」(Maliksi)。(菲律賓命名)
2006年第8號颱風「桑美」(超強颱風),在馬利安那群島、中國東南沿海以及台灣省總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替補命名為「山神」(Son-Tinh)。(越南命名)
2006年第16號颱風「象神」(超強颱風),在菲律賓、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國總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替補命名為「麗琵」(Leepi)。(老撾命名)
2006年第22號颱風「榴槤」(超強颱風),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總共造成於81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替補命名為「山竹」(Mangkhut)。(泰國命名)
2005年第9號颱風「麥莎」(強颱風),給我國華東地區造成重大損失。40萬人被撤離,上海地鐵停運。僅浙江直接經濟損失達65億元(其中寧波損失27億元)。江蘇發生狂風暴雨天氣,並且造成經濟損失達12億元。替補命名為「帕卡」(Pakhar)。(老撾命名)
2005年第14號颱風「彩蝶」(超強颱風),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替補命名為「杜蘇芮」(Doksuri)。(韓國命名)
2005年第19號颱風「龍王」(超強颱風),給我國台灣、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造成大風大雨,並造成一定人員傷亡,替補命名為「海葵」(Haikui)。(中國命名)
2004年第1號颱風「蘇特」,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中國台灣、日本等地帶來一定自然災害和經濟損失,替補命名為「銀河」(Mirinae)。(韓國命名)
2004年第8號颱風「婷婷」,造成日本南鳥島4人死亡,多人受傷,並造成一定自然災害。替補命名為「獅子山」(Lionrock)。(中國澳門命名)
2004年第14號颱風「雲娜」(強颱風),「雲娜」颱風登陸中國東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81.28億元。替補命名為「凡亞比」(Fanapi)。(密克羅尼西亞命名)
2003年第1號颱風「欣欣」,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造成一定災害。替補命名為「白海豚」(Dolphin)。(中國香港命名)
2003年第7號颱風「伊布都」(超強颱風),造成菲律賓、我國華南地區重大人員傷亡。僅在中國廣西就造成12人死亡,損失超過5億元。替補命名為「莫拉菲」(Molave)。(菲律賓命名)
2003年第14號超強颱風「鳴蟬」(Maemi),造成韓國150多人喪生。損失無法計算。替補命名為「彩虹」(Mujigae)。(韓國命名)
2002年第6號颱風「查特安」(超強颱風),登陸日本關東平原,造成多人喪生和嚴重的財產損失,替補命名為「麥德姆」(Matmo)。(美國命名)
2002年第15號颱風「鹿莎」,襲擊韓國西部,替補命名為「鸚鵡」(Nuri)。(馬來西亞命名)
2002年第26號颱風「鳳仙」,造成關島大量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替補命名為「紅霞」(Noul)。(朝鮮命名)
2001年第26號颱風「畫眉」(熱帶風暴),雖然不是很強,但它是有史以來最靠近赤道的颱風,所以被除名了,替補命名為「琵琶」(Peipah)。(中國澳門命名)
【相關文章導讀】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鑒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