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筆團 | 碗仔
前段時間,《還珠格格》上了熱搜。
皇阿瑪、令妃、晴兒、老佛爺,在一檔綜藝節目上,重聚了。
再配上那首「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洒灑」的 BGM,我瞬間淚崩。
時隔 21 年,小燕子成了《演員請就位》的導師;紫薇嫁給了「國民老公」霍建華;
金鎖偷稅漏稅之後忙着復出;爾康已經是我們「行走的表情包」;
五阿哥的運氣,更是好到令人羨慕。
微博粉絲 2778 萬,圈內口碑極好,簡直就是 80、90 後心中的「經典偶像」。
然而,最近他卻自曝「我終於不用扭曲我自己,去迎合大家」。
印象最深刻的,是綜藝節目《創造營2019》。
他擔任導師,一位學員問他:「外界都說你整容了,這是真的嗎?」
他說:「現在的年輕人審美和以前不同,所以在造型上會更迎合年輕人的審美觀」。
事實上,他一直想讓自己符合大眾審美,反而抗拒自己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
畢竟,如今的娛樂圈,遊戲規則更殘酷。
小鮮肉層出不窮,昨天還是鹿晗,今天就是王一博,明天是肖戰......
46 歲的蘇有朋,再紅也是 21 年前的事,怎麼樣也拼不過流量擔當。
太焦慮了。
出道 31 年,他像我們大部分普通人一樣,一直在拷問自己:
我為什麼,一直要取悅別人?
很多人以為,蘇有朋一直是那個被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蘇有朋 15 歲加入小虎隊。
單曲《青蘋果樂園》一推出,就火爆亞洲,人氣一度超過邁克爾·傑克遜。
連續 20 多場演唱會,場場爆滿。2 萬多人參加的簽售會,場面幾乎失控。
那時候的男生,模仿他們的造型。女生呢?將他們的海報一搶而光。
這麼一個被追捧的偶像歌手,怎麼可能要去迎合別人?
但蘇有朋一直覺得,自己做的很多事情,不過是為了迎合大家對他的期待。
這種「討好」,從他加入小虎隊的那一刻,就註定了。
既然被叫「乖乖虎」(組合中的角色),人設自然是「乖巧的學霸」。
那時候,多少父母都拿他當做教育孩子的榜樣。
因為,他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國台灣最 TOP 的高中。除此之外,唱歌跳舞樣樣出色。
可隨着小虎隊的人氣越來越高,他經常要飛到不同的地方參加演出、開演唱會。
成績也從最好,跌到最差。
高三的時候,他每天都在危機感中度過。害怕讓大家失望,不知道接下來會面臨什麼事。
他說:「每天有一個噩夢纏着自己,告訴自己必須成功,「如果我沒考好,路上帶着小孩的媽媽們一定會指着我跟他們的孩子說,『你看,那就是只會玩不念書的乖乖虎』」。
他將自己逼到一種近乎窒息的地步。而這種逼迫感在提醒他,「你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為了迎合大家的期待,蘇有朋只能用一年的時間,讀完高中三年落下的課程。
就連填志願,他也從不會去想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就按着分數排行榜的學校和專業,填了當時分數最高,最熱門的「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
結果卻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完全沒有興趣,活得一點也不開心。
當然,他不是沒有反抗過。大三那年,他選擇休學。
這個看似「叛逆」的決定,讓他從爆紅跌到谷底。霎時間,全網都在流行罵蘇有朋。
網友幫他起了個外號叫「輸又碰」,粉絲對他失望至極,偶像果然還是為了名利放棄學習。
他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即使後來上綜藝、出唱片,做主持,通通失敗。
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都習慣性地去迎合大眾。
即便他後來憑藉《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家喻戶曉的電視劇成功轉型,甚至從「偶像劇演員」轉型為「實力派演員」,他依然對自己的外表很不滿意。
有人納悶,都已經這麼成功,為什麼還要去迎合別人呢?
因為,他總是覺得「我還不夠好」。
採訪的時候,記者問他:「你覺得多好才算好?」
蘇有朋說,自己有個 120 分理論。
「你必須目標是 120 分,因為接下來可能打個折扣,你才能達到 90 分或 80 分」。「如果我一開始就立個可能達到的目標,打個八折他什麼都不是了」。
他對自己,非常苛刻,甚至讓人有點心疼。
尤其是,2008 年的電影《風聲》。
為了演好電影里那個陰柔的白小年,他從 0 基礎開始苦學崑劇。
眾所周知,崑劇很難學,一開始要先背詞,掰蓮花指;然後還要練小碎步,身體要像木偶。
每次下課後,他的腰都酸得彎不下來。
而最終,憑藉這個角色,蘇有朋獲得第 30 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男配角」。
可是,他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只有這麼一個代表作而已,其他沒有特別能叫出什麼代表作來」。
比起大多數人,已經很厲害了,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或許是因為,在觀眾眼裡,他還是那個「奶油小生」五阿哥、杜飛、張無忌。
對於蘇有朋來說,對外界反饋的格外關注,是從 15 歲開始。
人從環境獲得反饋,來完成自我評價。環境反饋就包括了別人的言論、權威言論等。
而當年那些鋪天蓋地的負面評價、抵制、網絡暴力,顯然超過了他那個年齡所能承受的壓力。
他不知道該怎麼辦,無助又不安,只能整天躲在家裡。
然而,即使事情過去了,傷痕還在,甚至「加重」了他原本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想法。
因為,每個人的自我評價,最初是來自於父母。
蘇有朋的媽媽,是中學老師。他們那一代人,受的是「打罵教育」。
小時候的他很叛逆,也不服管。
有一次,他跳到桌子上和爸媽講理,結果爸爸拿起廚房的一把菜刀,直接扔向了他。
我們不知道他還遭受了什麼,他也不願過多地提起。
只是,他說了一句:「無形中那個嚴厲的媽媽,就植入我的腦海里,我對自己也非常嚴厲」。
每個人生下來,是沒有自我認知能力的。直到 1 歲多,才逐步發展出自我認知功能。
而完成自我認知,是基於當時非常重要的客體——父母,他們的評價建立起來。
如果孩子一直獲得「我不夠好」的反饋,那麼,在這種認知下成長,孩子會無法分辨這僅僅是別人的反饋還是事實。
尤其當反饋來自於父母,孩子會迅速將其內化為自我評價。
這個孩子長大了,會一直帶着這種自我評價去生活,失去了客觀、準確的自我判斷,並且會過分關注自己差的部分。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蘇有朋為什麼會對自己這麼嚴苛,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他已經找到原因:「我不懂欣賞自己,跟原生家庭有關」。
總覺得「我不夠好」的人,缺乏自我認同感,會經常陷入「害怕自己得不到認同,又渴望得到認同」的雙重摺磨。
「自我認同」是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來的心理學概念。
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有一種穩定的認同感。
人天生有認同父母的傾向,儘管蘇有朋的媽媽很嚴厲,但他內化了她的嚴厲,因此對自己也是嚴苛至極。
而那段時間,是他人生最低谷的 10 年。
因為從沒學過拍戲,他的演技,在導演眼裡,就是一坨 shi 。
他接二連三地被「退貨」,在各個劇組「流浪」。
最慘的時候,他說:「我不知道明天還有沒有劇組要用我」。
他希望改變,希望當大家再提起蘇有朋的時候,想到的不是小虎隊,不是五阿哥、杜飛,而是「哦,那個很有實力的演員啊」。
為了這個目標,每次收工,別人去喝酒,去擼串,蘇有朋一概不去。
他讓助理回放當天他的所有片段,對照着看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刻意學習。
幸運的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的他,不僅是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角色,還是《嫌疑人X的獻身》和《左耳》的導演,還是《創造營2019》的導師。
我們,何嘗不是在這種渴望被認同的狀態中,在掙扎和拉扯中,不斷前行。
這些年來,蘇有朋開始尋找自己這些迎合、自我撕扯、壓抑的源頭。
他會去問外婆:「你小時候是怎麼被對待的?」,會去研究家族創傷。
因為,外婆被對待的方式,決定了媽媽對他的方式。
那個年代的教育,決定了那一代的小孩,都是在打罵聲中長大的。
他開始理解了媽媽。
所以,現在的他,和媽媽的感情,依然很好。
而他自己,也慢慢學着「認命」,與自己和解、對話。
我怎麼都不會想到,以前那個非要達到120分的蘇有朋,現在會對自己的學員說:
「你要公平地對待自己。」
「假設你已經有 95 分了,你還差那 5 分。沒錯,你必須鞭策自己努力去達到 95 分。」
「可是你不要覺得自己很糟,你要看到,你之前努力了這麼多,你現在已經有 95 分了,你要對自己公平一點」。
他發現,原來我愛自己,我接受自己,別人其實也接受這樣的自己。
以前,他總是和命運打架,命運不開心,我也不開心。
就像聽到自己被評價為「奶油小生」時,他曾經很憤怒,因為他希望得到的是另一種認可。
現在呢?心甘情願地接受了,接受了自己是個偶像,也接受做偶像帶來的後果。
他說:「這些東西既然來了就別再抗拒它了,一起和睦相處吧」。
所以,你知道怎麼接納自己了嗎?
一是承受不被喜歡的後果,二是相信別人喜不喜歡其實不重要。
無論你肥瘦矮胖,別人對你的態度,其實不會有多大變化。
喜歡你的人,還是會喜歡你。不喜歡你的人,說什麼他都會不喜歡你。
何必逼着自己,去迎合別人?反正,到頭來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當你能夠承受別人不喜歡你的後果時,其實,你也就接受了自己。
真正的問題是,別人喜不喜歡你,認不認同你,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最後,我很喜歡蘇有朋在採訪中說的:
「這一切讓我覺得值得的點是,我真的有榮幸陪這麼多人一起長大」。
讓我想起 1998 年,那個整天守在電視機前,看《還珠格格》的我。
很想對她說:「嘿,你好啊,我是 21 年後的你」。
不知道,你是否會懷念,最初的自己?
儘管我十分明白,成長的過程,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丟掉原本的稜角。
但,我想說的是,如果可以,試着不讓自己失去太多,已經很不容易。
世界和我愛着你。
本文圖片來源:騰訊新聞節目《問答時光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