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軍事課:如何在象牙塔播種國防夢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責任編輯:姚遠

學校開展的軍事課程,是學生獲取國防知識的最佳途徑。強化軍事理論教學管理和學科建設,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如何在象牙塔播種國防夢?請看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南京大學探尋軍事教學之道

■吳姝萱 中國國防報記者 裴 賢

南京大學軍事課教師楊新正在對大一學生講授軍事課程。王書群攝

走出南京大學思源樓,楊新的步履有些遲緩,他習慣性地抻了抻胳膊,活動一下頸椎——連上一個半小時的課,對於已過半百的人來說,確實有點吃不消了。但想起座無虛席的課堂,想起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他又加快了腳步。

這幾年,在南京大學各方的努力下,該校軍事課程建設逐漸步入了正軌。發生在楊新身上最明顯的變化是「走在校園裡,打招呼的學生多了」。雖然備課更勤了,但他樂在其中,按他自己的話說是「累並快樂着」。

建強高素質軍事教師隊伍

古之學者必有師。南京大學武裝部加強軍事課程建設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軍事教師隊伍。

「具有豐富的教學工作經驗,優秀的軍事素養,致力於國防建設」——學校武裝部部長滕維元框定了選人標準,遍訪南京市各高校去「招兵買馬」。奔波忙碌很辛苦,可效果也是「出乎意料地好」。

時任東南大學軍事教研室副教授的楊新,曾在南京政治學院軍隊政治工作學博士後流動站做過博士後研究。在滕維元三顧茅廬後,他成為南京大學軍事教研室的專職教師。

但是,像楊新這樣的專職軍事教師少之又少。南京大學一年有3000到4000名學生上軍事理論必修課,還有3門軍事選修課,靠僅有的專職教師,很難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

學校武裝部決定採取「專、兼、聘」相結合的方式,補齊師資力量這個短板,除了邀請南京各大高校專業軍事教師擔任兼職教師,還在當地軍事院校教員、駐軍優秀軍官中外聘講師。

建強教師隊伍這個首要目標,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探索中變得愈加清晰。滕維元向記者細數:在全國首屆軍事訓練營軍事課教師軍事教學和學術論文展示中,楊新獲軍事理論課授課展示一等獎;孫冶東的《試論大眾傳媒在國防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獲軍事課科研論文二等獎……

既要上好必修課,還要開好選修課

參加考試3264人,優秀率達35.6%,及格率99.9%……翻閱2016年度軍事理論課考試成績統計表,滕維元欣喜不已。

早在1985年全國高校試點軍事理論課教學時,南京大學就成為首批正式開設軍事理論必修課的高校。從2014年開始,結合抗戰勝利70周年、長征勝利80周年等重大紀念活動,他們在軍事理論課教學中增加了與重大紀念活動相關的教學內容,還開設《海權與國家發展》《軍事謀略思維》等選修課。

有着20年授課經驗的楊新,依然記得去年11月19日登上講台的「緊張感」。那天,南京大學召開軍事謀略思維選修課教學研討會,和以往授課不一樣的是,台下的聽眾不僅有自己的學生,還有多名校內外、軍內外專家。

楊新認為,正是因為在開設每門選修課之前都進行研討,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建議,所以更能滿足學生們的需求。

從小就是軍事迷的大一學生楊明,得知學校又增開了3門選修課,興奮不已:「這是我們獲取國防知識的正規渠道,課程開設得越多,學到的就會越多。」

看到學生們求知若渴的樣子,楊新頓覺心底湧起一股暖流:「下學期我們還打算新開設一門傳統軍事文化選修課。」話音未落,台下便響起掌聲。

創新教學模式,打造精品課程

下課鈴聲響起許久,還有不少學生爭相提問,這讓講師王書群頗感欣慰:「我們開展軍事理論課就是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實現這一目的則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模式。」

學校武裝部在這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課堂互動也成了考核學生成績的一個標準。沒想到,學生們的熱情將這種互動甚至延伸到了課下。

「只有學生願意去學、主動去學,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楊新介紹說,最近,他們正研究一種「導研式」教學模式,由老師精講基礎理論和前沿理論,並適當講授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研究軍事理論的方法,由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軍事教師們對於教學模式的創新遠不止於此。2014年,楊新在網易雲課堂上開設了關於《孫子兵法戰略思維》的慕課,讓他一時間成為「網紅」。有的學校會直接拿來進行課堂教學,有的學校會穿插使用,更多的是個人進行在線學習。

「到目前為止,該慕課的瀏覽次數已有18000餘人次,而且還在不斷增長。」楊新對於慕課的教學模式信心滿滿。學生們反映,這種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可對不懂的知識點進行反覆學習,更有助於提高學習效果。

要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最大限度吸收教學內容,並內化為國防觀念。如今,開設軍事課程的初衷已漸漸實現,而滕維元並不滿足。他說:「強國強軍是一代青年學子應有的追求和擔當,如何激發他們的報國熱情,高校軍事課程任重而道遠。」

燕園講兵法,將軍再出征

■本報記者 張海華 通訊員 孫 暢

「請問正方辯友,《孫子兵法》中講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這不正是說明伐謀比伐兵更加重要嗎?」

「反方辯友請注意,伐謀是要以伐兵為前提,試想如果雙方兵力懸殊,那又何談伐謀之說?」

北京大學理教410教室,一場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的辯論賽正在激烈進行——這是北京大學《孫子兵法導讀》結業課上的一幕。作為該課的主講老師,薛國安坐在台下興緻勃勃地看着辯論賽,時而點頭表示讚許,時而微笑以示鼓勵。

第一個學期的授課就此完美收官,曾經歷過戰火考驗、為全軍將校講授數百場《孫子兵法》的原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薛國安暗自鬆了一口氣。

緣起:

將軍教授為何走進北大課堂?

2015年的12月,北京大學武裝部國防工作辦公室主任李緯華正為尋找《孫子兵法導讀》課的主講老師奔波。

北大非常重視通識教育,經典名著選讀是通識教育的重點,而《孫子兵法》作為中國兵學最有價值的經典,自然成為名著選讀課的首選。一位專家向他推薦了國防大學孫子兵法研究中心的薛國安教授。

「《孫子兵法導讀》課時多、薪酬少,薛國安教授在業界甚有名望,再說,一個平時給將校講課的將軍,能來高校上課嗎?」抱着試試的心態,李緯華打通了薛國安的電話。沒想到,薛國安欣然應允。不僅如此,他還答應帶着國防大學的博士、博士後團隊共同為北大學子授課。

李緯華喜出望外,他後來才知道,薛國安做出這個決定,還是源於多年前難忘的戰鬥經歷。

1979年,入伍僅一年的薛國安參加邊境自衛還擊戰,並在戰場迅速成長,成為噴火班班長。然而,讓他心痛的是,全排有19名戰友在作戰中傷亡。

殘酷的戰爭讓薛國安開始思考:「打仗不能光憑勇氣,更要靠智慧,謀略才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多學本領,讓戰友減少傷亡。這個樸素的想法一直激勵着薛國安上軍校、考研究生。

刻骨銘心的實戰經驗使其對兵法內涵有獨到的領悟,並融化於教學和研究之中。20餘年的鑽研奮鬥,薛國安成為國防大學孫子兵法研究的學科帶頭人。

隨着對孫子兵法研究的深入,薛國安把自己最初的「小目標」不斷深化和擴展。他常說,孫子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人性關懷的最高理想的追求,孫子研究戰爭的目的就是「安國全軍」,孫子的戰爭核心價值觀是全勝,追求道勝,追求謀略制勝,就是為了減少戰爭的破壞和流血。在當今時代,《孫子兵法》的智慧是不容忽視的財富。如果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兵法,運用《孫子兵法》的智慧謀和平,是一個從戰場走來的研究者最幸福的事。

「在百年名校的國防教育課堂上對着年輕人講《孫子兵法》,傳播中國國學智慧,何樂而不為!」薛國安帶着新夢想再次出征。

探索:

該給莘莘學子如何講兵法?

教書育人首先要找到能夠開啟受教者智慧的那把鑰匙。

薛國安曾在美國訪問學習期間講授「孫子的國防思想與中國的國防政策」,也曾在芬蘭國防學院座談《孫子兵法》,在國防大學的講台上更是耕耘20多年。

如何將傳統國學講得更有趣味性?用什麼樣的方式授課才能使青年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這些一直是薛國安和他的授課團隊思考的問題。

薛國安分析,對於北大學子來說,教學側重點應在於思維模式的建立上,掌握其中的競爭規律、思維藝術和最優的工作方法,應用於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去,用先人留下的智慧使祖國強大起來。

為此,薛國安組織所帶的博士生、博士後成立授課小組,由他、趙巳陽博士後和張有鳳博士進行授課,張曉鵬和劉暢兩位博士全程跟班教學擔任輔導員。

針對北大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授課小組在教學形式上進行了多種設計和嘗試。課上他們增添了「針鋒相對」辯論賽、「提問回答」答疑時間、「送書贈字」獎勵機制等環節。

薛國安深知,《孫子兵法》的學習要通過反覆研習和實踐,才能真正吃透,而依託「互聯網+」平台來延續和宣傳,無疑是有效可行的方式。

於是,他們相繼建立「孫子兵法導讀」微信群和「國安兵法」微信公眾號,同學們既能隨時隨地在群里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又可定期查看微信公眾號更新,加深對《孫子兵法》的學習與理解。

效應:

兵法何以受到學子熱追?

「將軍講兵法,聽上去就很高大上!」選修課才公布,很快就報滿。

2016年9月22日,第一堂《孫子兵法導讀》課如期而至。同學們早早就來到教室佔座,150人的教室座無虛席,許多沒佔到座位的學生,乾脆就站在一旁的過道上。

「北大老師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講課風格也各有千秋,但聽薛老師講課還是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他講課條理清晰、聲情並茂、而且還結合自身經歷來講實例,非常有感染力。」哲學系學生劉依彬說。

奪得最佳辯手的阿拉伯語系大一女生巨博源以其縝密的思維、快速的反應、有理有據的辯駁,給現場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她說:「辯論賽的授課形式很新穎。以前我對《孫子兵法》不甚了解,自從上了選修課、參加辯論小組後,我對孫子兵法越來越感興趣,不但將教材和相關論文看了個遍,還與小組其他同學積極討論應該如何立論,思考對方可能提出的問題。」

作為眾多慕名而來的學生之一,吳敏宇只是偶然間看到了薛老師上課的課表,想來試聽一下。結果這一聽就停不下來,於是課課不落,成了《孫子兵法導讀》課的忠實聽眾。

「北大學生的特點之一,就是求知慾望很強。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有的學醫、有的學文,但是你能從他們聽課的眼神中感受到對知識的渴求。」薛國安認為,《孫子兵法》恰恰就是一座豐富的智慧寶庫,他要做的不僅僅是加深學生們對國學精粹的了解,更應該幫助他們構建起用戰略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聽過薛老師的課,對肩負起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有了新的認識,只有祖國強大了,人民才能平安,同時也更感到任重道遠。」吳敏宇說。

古城有個兵學英才班

■余飛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曹 琦

與時下許多年輕人一樣,每到周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三學生楊中原就會沉浸在網絡遊戲世界裏。然而,最近一段時間,楊中原到了周末就會穿越大半個西安城,來到西安理工大學,走進兵學英才班聽課。

兵學英才班是什麼?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故事,還要從兵學英才班的教員劉軍成講起。

2004年,劉軍成從空軍某部轉業到西安理工大學軍事教研室,擔任專職軍事教員。「戎裝已脫,兵心依舊,我想讓更多的學生愛上軍事、關心國防。」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受傷」。劉軍成精心準備了軍事課,卻發現學生們並不感興趣,很多人來上課只是為了修學分。

他的尷尬經歷是很多高校軍事教員面臨窘境的一個縮影。由於對國防教育不重視、軍事教員隊伍匱乏、教學手段陳舊等,導致學生對軍事課程「不感冒」。

窮則變,變則通。考慮到常規軍事課涉及學生多、院系不統一的實際,西安理工大學武裝部和駐校選培辦聯合開設公益性研修班——兵學英才班,吸收10餘名關心國防、愛好軍事的本校大學生,由劉軍成擔任教員。

劉軍成從軍數載,熱愛兵法,對兵學教育、兵法應用等有所研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他決定將古代教育與現代教育相結合,軍校教育與地方高校教育相結合,軍事教育與國學教育相結合,大膽嘗試創新授課方式。在這個班,學員們不僅能在課堂上分析時事、指點江山,更能背上行李裝備,徒步來一次百里行軍;或遊歷古代軍事遺迹,現地推演歷史著名戰役的成敗。

這樣的軍事課,想不火都難。如今,兵學英才班已成陝西高校國防教育的一張名片,不僅西安理工大學的學生喜歡,校外的學生也慕名前來旁聽。

劉軍成「火」了,也更忙了。採訪的時候,他正和學生們忙着策劃近期的戰爭重演和軍事遊學。「平時上課、定期集訓和機動遊學『三結合』模式比較成功,下一步,我要把這種教學模式延伸到全校甚至全社會的國防教育中去,讓更多的同學關心國防、愛上軍事。」

這堂課沒有下課鈴

■講述人:北京大學武裝部國防工作辦公室主任 李緯華

「今天的軍事理論課,是我大學四年最受震撼的一堂課。」時隔多年,那個大四學生因激動而通紅的臉龐,在我的腦海中依然清晰。

1994年,我懷揣着武裝夢踏進北京大學的校門,成為學校武裝部的幹事,負責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協調軍事理論課程的開設。

當時,北大軍事理論課的教師都是由駐地部隊選派的軍官擔任。而有的教員所講的內容比較陳舊,有的照本宣科,很難和學生產生共鳴。那幾年,我和武裝部的同事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員隊伍的授課水平。

這種局面在2001年有所好轉。當時,根據全國軍訓工作會議精神,我校軍事理論課授課任務改由國防大學承擔。國防大學從大學生軍訓教研室中遴選了一批優秀教師,他們大部分是各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大喜訊。

後來,有學生反映,雖然軍事理論課程開設了很多年,但並不能滿足大家的求知胃口。「增加選修課!」我和同事反覆討論與研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於2003年開設《當代國防》選修課,2006年開設《孫子兵法導讀》選修課。

教師隊伍素質得到提高,課程體系得到完善,學生們的評價也越來越高。連續好幾年,軍事理論課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公共課之一,學生們的軍事理論課考試成績及格率也達到了99.9%。

2015年,一名叫李明的學生滿頭大汗地跑到我的辦公室,詢問徵兵政策。問及原因才得知,他剛上完軍事理論課,就抑制不住當兵的念頭趕了過來。「服兵役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我作為高等學府的學子,更應該盡這個義務。」那一番激情洋溢的話語,讓我至今難忘。

但是,軍事課程建設遠不能止於此。強化軍事理論教學管理和學科建設,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在課堂留言冊上,曾有一個學生寫下:「學校開展的軍事課程,是我們獲取國防知識的最佳途徑,希望能有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學生的期望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堅定地回復: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止,軍事課沒有下課鈴聲……

(中國國防報記者裴賢、實習記者唐雪採訪整理)

相關鏈接

國外軍事課程建設做法

美國:美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既重視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注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軍事技能訓練和體育鍛煉,視國防教育為增強國防實力、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美國普通高校設置了國土安全課程,政府把自然科學和外語當作重點學科,要求學校認真抓好落實,並把與軍事應用相關的體育項目納入國防教育內容。

俄羅斯:為了加強對青年學生的國防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設立軍事課,以軍事體育、軍事訓練等不同的形式開設課程,並列入學期教學計劃,同時在學校中建立了專門的軍事訓練組織。近年來,俄羅斯設置國防教育或軍訓教學管理機構,負責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大專院校中設立的軍事教研室或軍事訓練系進一步完善了高校學生的訓練管理體系。國防部還負責制訂施訓的國家教學標準、訓練大綱和教學法,協助地方高校為軍事教研室提供必要的設施,並撥款修建訓練基地。

英國:國防部預備役局在全國數十所大學中設立了陸軍軍官訓練團、海軍訓練中心和空軍飛行中隊,分別負責所在地區幾所大學學生的軍事訓練和宣傳工作。海、陸、空三軍分別在大學中組建了專門的軍官訓練團(隊),面向學校普遍招募學員,對自願參加的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學生可自願參加陸、海、空軍組織的訓練活動,訓練時間安排平日晚上或周末、假期集中訓練一至二周,參訓學生可領取參訓費。英國政府還在許多大學設有專門的軍事學位,在提高大中學生軍事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豐富青年學生的軍事知識,強化青年學生的國防意識。

(裴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