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產業視覺衝擊
宗教文化福禍相依
——環台灣騎行紀事及隨想錄(2)續一
在觀音吃過中飯後,12:20分向南騎上了台15線,沿着15線一直騎到盡頭終點,然後沿着併線後的61線,一路向南騎過新竹、騎過香山、騎過後龍、騎過通宵,騎到了苑裡——有緣借宿苑裡慈和宮客舍。
這一路上所見識到的觀音村——甘泉寺、新屋鄉永安村保生宮——保生宮、新屋鄉笨港村天后宮——天后宮,新屋鄉昭靈宮——昭靈宮,新豐鄉池和宮——池和宮,通霄鎮新埔里——(武當)拱朝雲天宮,苑裡的慈和宮——慈和宮,以及沿途眾多不知名的寺廟宮觀、以及正在修繕或新建的不知名寺廟宮觀,不僅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還可以說是給了騎行者視覺上極大的衝擊。
一路上從一開始的視覺新奇,從最初的感官享受和興緻勃勃,到隨後生髮出來的某種程度上的審美疲勞……;台灣的宗教產業和宗教文化,不僅給筆者這個無神論者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而且也喚起了筆者心靈深處兒時的記憶:五十多年前筆者的家鄉周圍就有很多用廟宇或寺院命名的村落——像奶奶廟、孤山廟呀等等多了去啦;我們的大陸上亦是村村有寺廟、戶戶有神龕,供奉的神靈也是儒道佛混雜,相當多的神靈就是歷朝歷代的文臣武將、神仙皇帝,大多的人們都是信仰和迷信交織、善良與愚昧共存;如今的大陸民間雖也有些回潮,但已不再是從前那種痴迷或篤信了,更多的卻是上了些年紀的人們一種心理寄託罷了。
第一天環台灣島騎行,在北台灣西海岸邊上就見識了這麼多的宗教場所和宗教產業,對筆者來說,並不僅僅只是喚起了兒時的記憶;從這些寺廟宮觀中不難看出台灣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某些脈絡來,對這些宗教寺廟和宮觀實證性的考察和觀摩,自然會產生出諸多的感悟和思想性的升華,而這些感悟和和思想性的升華無疑還是一種巨大的收穫,對宗教思想和宗教文化的認知一定會有所裨益,而對筆者個人思想上的升華也一定會閃爍出耀眼的光芒,若如是則豈不是真的受益匪淺啊。
現在的台灣島上,不僅仍保留着半個世紀前的那種村村有寺廟、戶戶有神龕的情形,供奉的神靈也是儒道釋混雜,而且還有所發展,精心構建的寺廟宮觀一個比一個莊嚴肅穆、宏偉壯觀,所到之處不斷地映入眼帘的都是已經修繕或重建的一座座富麗堂皇具有傳統藝術之美感的寺廟宮殿建築——在寺廟傳統建築的規劃設計中,除了必須遵守魯班尺的基本吉凶判斷之外,更為重要的則是依據魯班公起造論訣的理念而定天父、地母、分陰陽,以期達到應天時、得地利、合人和——但思想上、思維觀念上依然亦是信仰和迷信交織、善良與愚昧共存。
座落在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村的保生宮:主祀神明為保生大帝,莊嚴寧謐的廟宇,距永安漁港大約一公里路程保生宮裡掛滿了一盞盞的黃色燈籠,巨大而罕見的香爐在一片燈海中,益顯莊嚴與古樸,終日香火不斷。廟內設有清寒輔助金及長生俱樂部,老人社交活動得其所哉,社會公益事業不落人後—— 供奉保生大帝與輔助清寒及長生而馳名。
據當地民眾介紹,該宮主神乃因求雨異常靈驗,民眾感恩而立廟——傳說清嘉慶年間,因佃農家貧無力繳租,但願以家中安奉之神像抵租,官方收租者心生憐憫,遂攜回鄉里供奉,適逢大旱,農地龜裂,難以施耕,當時應民眾之請,祈禱神明,果然降下甘霖,村民個個欣喜萬分,從此,常去祈願拜神,由於常至家廟神像祈願拜神,往返有所不便——也正是由於家廟祭祀有所不便,地方民眾才合議捐地建廟,保生宮承載着永安人民渴望生活安寧、生活幸福的心愿和期盼。
由於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由於信眾們都稱媽祖為天上聖母娘娘,因此媽祖廟也大多都被稱作天后宮;無論是大小村莊、,還是通商大邑,在山海聚落間都可看到有媽祖廟、天后宮;說到媽祖廟,在東南沿海和台灣都應該習以為常,可謂是司空見慣了。
更由於早期的台灣移民多數乃由閩、粵渡海來台,臺灣海峽水流湍急,颱風頻仍,人們祈求海神保佑就成了唯一的選擇了;早在移民之初,由於移民們的航海技術的欠缺和海浪海風的肆虐,常常會給人們帶來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因此移民者在渡臺之際,都會隨船供奉與海洋有關的神明,以求平安,所以海神媽祖天后就成了台灣沿海最盛行的宗教信仰了——如今已成為全台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了。
一路騎行過來,看得出來媽祖文化其實才是台灣的主體宗教文化,宗教文化的主流還是媽祖文化——媽祖廟、 天后宮在台灣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據說僅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00多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其中建於明代的有2座,建於清代的有37座;這一路騎行過來最先見識到的則是位於桃園縣新屋鄉笨港村2鄰10號的天后宮 ——初次相識還真是被這個台灣西北部海岸線上的寺院宮觀和媽祖神像給震撼了。
沿着西海岸的濱海公路——台15線往南方新竹方向騎行,遠遠即可看到一尊號稱世界最高的媽祖神像。這尊天上聖母的神像,約有十多丈高,也就是三十多米,廟內還有十六根石雕龍柱,亦是極為罕見的石雕藝術品——天后宮創建於公元1826年,廟口奉祀天上聖母娘娘(媽祖娘娘)聖像,以高級青銅製成,總重120噸,據說新屋鄉笨港村天后宮「號稱」世界最高青銅媽祖神像, 成為當地重要景觀。
新屋鄉笨港村的這座天后宮,初建於清光緒四年,由當地三十人各出谷一石做基金而創立,所奉祀的媽祖神像,是由南部北港朝天宮香火分來的,太平洋戰爭時期,盟軍的一顆炸彈掉落在廟後的一棵樹枝上,居民倖免於災難,民眾感念媽祖的神威靈感,因而香火鼎盛。於笨港村榕樹下十號起建天后宮,其最早為土埆厝式廟宇,經過多次翻修後形成現狀1999年11月起進行媽祖青銅塑像工程,歷經兩年餘,耗資二千三百餘萬元,完成後的神像約有卅公尺高,一百廿噸,高聳的「青銅媽祖神像」不僅已經成為媽祖廟與新屋鄉的新地標,而且媽祖的神像及其天后宮還成了台灣西北部海岸線上著名之景點。
在新屋天后宮前看到的這尊媽祖神像確實很高很大,至於是不是台灣第一高、中國第一高、世界第一高,筆者自然無法確定,因為不少廟宇都「號稱」世界之最,但實際情況卻並不是如此,不過這青銅媽祖神像確實是筆者環台灣騎行中看到的最高大、最美麗的媽祖——天后娘娘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