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在賜國姓時,為何賜「鄭」姓,而不賜「朱」姓呢?

在封建王朝,皇帝為了得到大臣們的忠心,除了給予他們豐厚的物質獎勵以外,也會賜予他們一些精神財富,比如「賜姓」對於古代的大臣來說,就是一個莫大的殊榮。

賜姓,也叫賜國姓,簡單來說就是皇帝會把自己的姓氏賞賜給對國家有着積極貢獻的臣子,以此來證明對這個臣子功勞的肯定,李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唐高祖在位時,因徐世勣是唐朝開國功臣,不僅冊封他為英國公,並且賜姓為「李」,李世民繼位以後,為了避諱皇帝的名諱,李世勣又更名為李勣。

到了明朝時期,「賜姓」這個事情突然有了一些改變。眾所周知,明朝的皇帝姓朱,國姓自然也是朱,但是鄭和鄭成功兩個人卻被賜予了「鄭」這個姓氏,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呢?

鄭和原本的名字叫作馬和,他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隨軍戰士,在靖難戰役當中,他捨命保護朱棣,朱棣感念他的忠貞,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用毛筆寫下了一個大大的「鄭」字,並把這個姓氏賜給了他,馬和從此更名為鄭和。

回顧當時的情況,朱棣對鄭和的表彰只是一種論功行賞,或許是一時興起,想到了「鄭」這個字,便把這個字賜給了鄭和,朱棣當時並沒有考慮「鄭」姓不是國姓的問題,畢竟在皇帝獨攬大權的時代,能得到皇帝的提筆賜姓已經是很多人畢生不可得的夢想了。

那麼鄭成功又為什麼也被賜姓為鄭呢?大概就是人紅是非多吧。想必對古代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對鄭成功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是大家卻忽略了,鄭成功原本的名字叫作鄭森,也就是說,「鄭」是鄭成功原本的姓氏。

隆武帝在位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把他引薦給了隆武帝。都說父親是英雄,兒子是好漢,鄭芝龍的軍備力量是隆武帝的主要依靠,隆武帝認為將門無犬子,對鄭成功充滿了期待。

隆武帝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肯定,賜予了他「成功」這個名字,也是寓意着鄭成功能夠成功收復台灣,事實證明,鄭成功沒有辜負隆武帝的期待,他成功擊退了荷蘭的殖民者,收復了台灣。

鄭成功有如此大的功績,隆武帝為何沒有賜予他「朱」姓呢?隨着鄭成功成功收復台灣,鄭氏一族在明朝的地位與日俱增,鄭成功作為「當紅明星」,鄭家人又怎麼可能把鄭家的殊榮改成朱家的殊榮呢?

後來隆武帝調侃鄭成功道「你知道的,我沒有女兒可以許配給你,只能給你改一個名字了」。這也可以看出隆武帝對鄭成功的重視程度,如果隆武帝有公主的話,那想必鄭成功就多了一個駙馬的身份。

歸根結底,賜姓對於皇帝來說,僅僅只是一種籠絡人心的方法,至於是不是國姓,對被賜姓的人來說並不重要,臣子們看重的是賜姓的榮譽,而並非是被賜予了什麼姓氏。

賜姓這一制度早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消失了,時代在發展,人類也在進步,一些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東西會被更替,也會被消滅,過多的評價也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