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才子,為什麼金庸好像不跟其他三位玩一樣?

香港四大才子,第一金庸,第二黃霑,第三倪匡,第四蔡瀾。為什麼金庸好像不跟其他三位玩一樣?金庸比較喜靜吧,他與倪匡、蔡瀾私底下經常吃飯,與黃霑關係也好啊。當年金庸去旅行,倪匡不是幫他寫了2期《天龍八部》的連載,把他不喜歡的阿紫寫瞎了嗎?

張徹、倪匡總是一個導一個編劇,蔡瀾、黃霑一個監製作家一個會演又會寫詞,他們四個都曾在邵氏公司,聚的機會更多。金庸是明報的,又是文人又會做生意,張徹會拍電影但不會投資,據王羽說他拍電影虧錢金庸出面先墊付。張徹、倪匡拍《獨臂刀》直接用了楊過郭芙的斷臂梗,與金庸的交情可見一斑。

蔡瀾是邵氏電影監製、倪匡是200多部電影編劇(獨臂刀、新獨臂刀、十三太保、水滸傳、精武門等等,70-80年代多少經典電影劇本出自他之手)、黃露筆下多少經典歌詞!他們都是時代最傑出的一批天才。

蔡瀾給邵氏做電影發行那麼多年,對照從類似職位上出走轉型的鄒文懷,可見這個人的文化貢獻和影響力,有人就說美食家人設大於其他了。這四個人每個人都貢獻巨大成就卓著,要說也只能講時代不同思路相異,金庸那時候還是紙媒為重,之後新型媒介興起,個人取向不一。

混的圈子不一樣吧,倪匡、蔡瀾、黃霑都主要在影視圈活動,金庸好像不主攻這個領域。金庸比較斯文點,老派文人,他們四個是年紀、興趣、性格不一樣吧,金庸1924年生,倪匡1935年生,黃沾和蔡瀾1941年生。《今夜不設防》的時候金庸已經65歲了,可能要早點休息?其實還是有一起玩,都是文人筆桿,只是沒那麼經常,可能金庸最忙吧!

內地拍金庸作品在央視播出的時候,一群文人都是罵他的。他的作品在當年的內地文人圈內,也並沒有看得比倪匡黃霑等人高,無非是他先一步和內地搞好了關係,打開了市場。我倒覺得他們四個本質還是各有千秋,況且武俠小說除了金庸,還有古龍梁羽生

金庸本身也確實是商人,更會權衡利弊,所以這也大概是他不太跟另外三個玩,卻願意幫其他幾位提供幫助並搞好關係的原因。金庸年齡大很多,是前輩,傳統文人,有民國學者的做派和風範,其他三個是放浪才藝,笑意人生,所以金庸肯定不會跟他們幾個上電視節目,還是抽煙喝酒吹大牛的節目,但不代表金庸跟他們幾個不熟。

香江四大才子其實就是一帶三捆綁,那三個人自己都知道水平和金庸不是同一級的,蔡瀾美食家人設>其他,;倪匡書是火過但現在已經落伍了沒人買也沒人翻拍,而金庸的書翻拍都排到明年了;黃霑真正在自己領域大師級的才子,不過年紀比金庸小很多應該玩不到一起。看金庸去世時的排面就知道,其他三個人百年後不可能有他這樣的排場的。

「金庸不應該跟我們三個『調皮搗蛋』的人在一起。他是一代宗師,我很尊重他。他才是真正的才子。除了金庸有一點才華之外,我們都不是。我們只是盡量發揮所能,將文字變成歌曲,來維持自己豪華的生活而已。」蔡瀾說,才子需要具備「看古書」「懂得琴棋書畫」「能打拳」「懂醫學」等十多條標準才能稱作「才子」,而真正配得上才子稱號的,只有金庸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