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價漲不漲?經濟部門陷入父子騎驢窘況

國際油價飆漲,帶動能源成本居高不下,下周台經濟部門將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將制定4月起新電價,惟隨着俄烏開戰的變數,油價暴漲,讓電價在此時是否要反映電成本,或考量通膨率凍漲,經濟部門陷入父子騎驢窘況,感到很頭痛。

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肺炎疫情逐步趨緩,連帶國際經濟開始復蘇,油價原本已回升至每桶70至80美元之間,但俄烏戰爭一開打,全球油價隨之暴漲,光是上周每桶原油就上漲了13.75美元,連帶島內油價每公升上漲0.3元,但背後有台灣中油每公升吸收5.0至6.6元,降低對開車族的負擔。

為了降低採購成本,台電、台灣中油在採購煤炭與天然氣多是採用長約,依過去三個月平均油價得出採購價格,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抵禦短時間內價格波動。但由於多個研究機構認為,油價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回到平穩狀態,增添今年電價上漲的壓力。

過去經濟部門為平抑物價,已連續七次讓電價凍漲,這次面對來勢洶洶的油價漲勢,雖然還有電價平穩基金可抵擋一時的漲幅,但未來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加上今年底又要地方選舉,往年選舉前都不太會漲價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就成了調整價格的唯一時機。

不過,去年島內因疫情造成內需市場大傷,許多行業還在養傷期間,因此更不希望台當局此時調漲電價。但外銷產業卻是接單長紅24小時連續生產,就算用電超過契約容量,也要趕緊出貨,出現用電戶二樣情。

去年開始世界多國開始要求凈零排放,更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合,因此許多減碳措施必須現在開始做,甚至未來碳盤查也會納入用電等間接排放,減碳幾乎成了各界共識,倘若持續維持低電價,恐會扭曲能源價格,會成為進入低碳的擋箭牌。

「以價制量」是督促各方檢視節電的最佳政策工具,企業為減少用電勢必會降低能源消耗。雖然調整電價會讓各界反彈,但為了兼顧用電公平性,及長遠能源健康轉型及減碳等多重目的,該怎麼做,經濟部門心裏應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