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實現冬奧會獎牌「零」突破的葉喬波始終致力於冰雪運動推廣。 葉喬波/供圖
「高亭宇完勝!金牌!實現歷史性重大突破!」獎盃、金牌、玫瑰花、紅心一連串的「表情」都難以表達速滑名將葉喬波激動的情緒。這位中國冬奧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朋友圈抒發著對中國新一代運動員所獲成就難掩的興奮與感慨。
2月12日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決賽,中國選手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績奪冠,並刷新奧運紀錄。他身披五星紅旗繞場一周,像4年前在平昌冬奧會慶祝自己為中國男子速滑實現冬奧獎牌突破時一樣,但這次,他激昂的呼喊更響亮。
這種已身處歷史高處卻往更高處眺望的感覺,葉喬波最懂。當天下午5時44分,還有4名強勁對手沒出發,葉喬波已把「奪金」的消息發到朋友圈。她看完高亭宇前100米已罕見甩掉對手近半秒時就斷言:「高亭宇已穩操勝券!」
賽後,葉喬波久久不能平靜,她說:「特別感激他的教練,在亭宇腰部受傷,幾度放棄滑冰時,是教練給予他父愛一般的關懷和鼓勵,才使他走出低谷,再次站上冬奧賽場並登上最高領獎台。這也是中國冰雪界老中青幾代人,幾十年前赴後繼,共同努力的結晶。高亭宇還在全世界最現代、最好、最快的『冰絲帶』打破了奧運紀錄。」
如今提起她為中國實現冬奧會獎牌「零的突破」時,她從容而平靜:「沒什麼感覺了,畢竟過去30年了。」葉喬波開創了中國冰雪運動的歷史,可於她而言,那一刻既是突破也有繞不開的遺憾。
葉喬波自9歲開始滑冰,先後參加了124次國內外重大賽事,奪得133枚獎牌,其中金牌68枚,23項世界冠軍。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她摘得女子速滑500米和1000米兩枚銀牌,但令葉喬波難以釋懷的是,當年她與金牌的距離,卻只是百分之二秒。在500米比賽中,對手沒有按照規則在換道區給葉喬波讓道,兩人冰刀和身體發生兩次碰撞,直接影響了葉喬波的滑行速度,最後與金牌差之毫厘,雖然國際滑聯為此更改了冬奧會抽籤規則,但對葉喬波而言,卻永久地失去了奪冠機會。冬奧會落下帷幕的幾天後,葉喬波憋足了一口氣,在世錦賽上戰勝了所有金牌得主,成為第一個榮獲世界全能桂冠的亞洲人。
喜訊和厄運相伴而來。
國際奧委會為了減少壓力,調整了冬夏兩屆奧運會的時間,第17屆冬奧會被提前了兩年舉辦,對於已經28歲的葉喬波來說,這是時間的恩惠。她一騎絕塵,僅一個賽季就奪得14枚金牌,創造了罕見的「大滿貫」戰績,獲得「金冰刀」殊榮。她只需保持競技狀態,奪金圓夢幾乎觸手可及。
可伴隨着接踵而來的榮譽,她的膝傷也日趨嚴重,訓練時左腿膝蓋常被卡住發生絞索。20多張核磁共振顯示,她的膝蓋里有多塊碎骨,後十字交叉韌帶也已斷裂。但此時,距1994年冬奧會僅剩下5個多月,醫生從她的左膝里取出5塊碎骨。為了保持競技狀態,不讓肌肉過快消失,她在術後第3天就下地練習靜止蹲屈,她咬緊牙關,一秒一秒地堅持,渾身發抖,淚水和汗水交織在一起流下來。
當時,葉喬波幾近墮入迷茫,「對頂級運動員來說,苦和累從來不是困擾,最難的是力不從心。」她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回憶,「蹲屈45度滑冰角度,我都很難做到,在睡覺翻身時疼醒,那時,我經常會產生放棄的念頭。可起床後看到冰刀和運動服,我又義無反顧地堅持了下去。」
「我這輩子只有這一次拼搏機會了,這條腿就是不要了,扔到冰場上都可以。」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葉喬波在強項500米比賽中名列第13位。但她拖着一條傷腿奪回了1000米比賽的銅牌。賽後,她趕赴德國再次接受手術,醫生從她的膝蓋里又取出8塊碎骨。她「背着冰刀出征,坐着輪椅凱旋」的經歷凝結為「喬波精神」,感動了國人。
葉喬波的出現,結束了自1980年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冬奧會以來長達12年的陪跑里程,她讓許多中國人認知了冬奧會,也成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的守望人。
她用21年與前輩們共同經歷了艱難攀爬的黯淡歲月。最初,沒有室內滑冰館,在東北,每逢10月結冰期到來,葉喬波和隊友背着「看上去比自己還大」的行囊,去往海拉爾、嫩江、齊齊哈爾、黑河等更冷的地方尋找河道和湖面,早期上冰階段,「我們在沒有凍實的冰面上滑行時,冰層就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葉喬波記得,教練經常紮上一捆麻繩系在腰部,隨時救援。有位年輕的冰球教練在凌晨獨自一人探冰發生了意外,「他掉到冰窟窿後,試圖脫下一隻冰刀鑿開冰面,然而他沒有成功。」身邊人的犧牲,讓葉喬波那一代運動員「覺得不好好訓練都是罪過」.
那時,要不斷摸索訓練方法和計劃。但由於缺乏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簡單地認為練得比別人多、比別人苦、比別人難就是好樣的。」 訓練針對性不強也加大了運動員受傷的概率,大大降低了訓練效果。」葉喬波坦言。19歲時一次力量課的失誤,導致她胸椎壓縮性骨折,此後六七年,傷病和低谷的交織,讓喬波這樣的拓荒者趟過了不少的彎路。
為了擺脫困境,實現冠軍夢想,她把自己「鎖」在了只有速滑的世界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視還是稀罕物,「我的宿舍緊挨着樓梯,樓下就是電視機房,聲音大得恨不得能聽到電視里的故事情節。」葉喬波關上門,坐在燈下,寫訓練日記、自習英語、看技術回放,對照世界名將剖析自身動作。一名教練從美國帶回速滑名將埃里克·海登的訓練手段的一本書,葉喬波如獲至寶,「看了幾遍也記不下來,我乾脆把一本書都畫下來。」她坦言,在攀登世界冠軍的路上,這本書是最好的陪伴。
「如果當年說我們要辦冬奧會,我想那一定是天方夜譚。」如今,距葉喬波為中國代表團奪取第一枚獎牌已過去30年,她不僅見證了北京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雙奧之城,也見證了年輕一代運動員的傳承與突破。「冰上、雪上項目遍地開花。」新一代冰雪名將人才輩出,讓她發自內心地感到驕傲,「他們陽光、自信、樂觀、包容、富有激情、敢於挑戰,是這代冰雪運動健兒的共同特徵。」
「競技體育就像金字塔,沒有登上塔尖的人還是大多數。」葉喬波希望新一代運動員既能在賽場上挑戰自我,也不要錯過校園裡的學習時光,「能走得更高更遠的運動員,離不開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對更廣泛世界的見識與理解。」這也是她退役後轉身扎進高校「當個普通學生」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日韓兩國冰雪運動的發展圖景觸動了葉喬波,「他們先是借鑒我國幾十年前的體育保障機制,結合贊助商、廠家、基金等彙集多種資本資源,同時將冰雪體育課通過立法形式,納入到學校教學必修課程。短短十幾年,中日韓已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與西方歐美髮達國家抗衡。」因此,她始終為體教融合積極奔走,呼籲「將賽事與教育機構聯動」「加強和學校的緊密配合,逐步實施改革將冰雪運動課納入到教學大綱課程體系中」。葉喬波希望,這屆冬奧會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台,更是體育教育的契機,「希望突破不只發生在賽場內,也能發生在賽場外。」
本報河北崇禮2月1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