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疾控發佈提醒,每年6-10月,是登革熱的高發流行季,廣大群眾應注意預防,特別需要重視防蚊滅蚊,清理積水,確保環境衛生整潔。
進入夏季,氣溫高、降雨多,蚊媒密度升高,為進一步做好登革熱防控工作,切實保障群眾的生命健康,昨天上午,金平區金東街道、桃園社區牽頭物業管理方、專業消殺公司、黨員群眾等,深入開展「防蚊滅蚊預防登革熱」環境衛生整治活動暨愛國衛生運動,在轄區內全面清理蚊媒孳生地。
桃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彧說:「加強蚊媒監測和消殺,組織專業公司,對轄區蚊蟲聚集地進行消殺和清潔,預防蚊蟲孳生。」
有居民說:「這種活動非常好,環境好,衛生也好了。」
階段來,桃園社區通過在社區網格微信群發佈登革熱防控知識、在公共場所布設橫幅、設點發放資料等方式,加大登革熱預防宣傳。同時組織志願者入戶,對居民家中的積水點進行排查,為居民送上防蚊滅蚊用品,並積極發動居民,翻瓶倒罐、消除積水;還發動轄區企事業單位及商鋪,利用LED滾動播放標語,宣傳登革熱「可防、可治、可控」的知識,從而提高群眾對登革熱的防範能力。
一居民說:「為了讓居民對登革熱做好預防,居委來通知,讓家裡的花盆和其他地方都不要積水,我們也都清楚了。」
林彧說:「呼籲廣大市民,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在家中要翻盆倒罐清積水,清除蚊子的孳生環境,共同參與環境衛生清潔整理,維護乾淨整潔的居住環境。」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過媒介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蟲媒傳染病,傳播模式以「伊蚊—人—伊蚊」為主,潛伏期一般為1-14天,多為5-9天,各年齡人群普遍易感。
市疾控中心疾控科公衛醫生許錦坤說:「登革熱的典型癥狀為突發高熱,一天內體溫可達39-40℃,會出現『三痛』,以及『三紅症』等,『三痛』具體指頭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骨關節痛。『三紅症』是指面、頸、胸部潮紅,皮疹是指四肢軀幹或頭面部出現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疹。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感染登革熱後癥狀輕微或無癥狀,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重症,甚至出現死亡。」
廣東疾控提醒,2023年5月,廣東登革熱輸入病例明顯增多。隨着氣溫上升及蚊媒密度持續攀升,廣東6月輸入病例繼續增多,因輸入導致本地疫情的風險增高。重點防控場所包括建築工地、城中村、醫療機構、公園、花卉市場、廢品收購站等。重點防控地區為珠三角以及粵東、粵西等地。疾控部門指出,登革熱可防可控,關鍵是做好預防。
許錦坤說:「清積水,消除伊蚊孳生地,如清除住所周圍廢棄的盆、罐、瓶等容器,將住所附近凹陷的地面全部填平。及時更換或清理家中以及天台的花瓶、小魚缸、托盤中的積水等。第二是滅蚊蟲,盡量減少暴露風險。家庭滅蚊首選電蚊拍、電熱蚊香液、電熱滅蚊片等;使用蚊香,按使用說明驅蚊滅蚊,將蚊香放在通風處上風向;也可以在水缸中放養食蚊魚等。第三防叮咬,做好個人防護。比如家中門窗安裝防蚊紗網,使用蚊帳等防蚊裝備;出門時盡量着長袖衣褲,必要時噴洒防蚊噴劑;避免伊蚊出沒頻繁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市疾控部門提醒,如果過去14天內曾在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逗留,或自己生活與活動的社區、街道、甚至城市範圍內有登革熱發生,或出現發熱、頭痛、骨骼肌肉痛、關節痛、皮疹等登革熱樣癥狀時,應考慮自己有感染登革熱的可能。
許錦坤說:「此時應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並主動向醫生說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熱,以儘快得到診治,同時採取防蚊隔離,防止風險進一步擴散。」
來源:汕頭橄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