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謝仁昌,廣東梅縣人,1944年生於印尼。梅州民進會員,著名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從事廣東漢劇藝術60多年,主攻小生,反串老生、紅凈二行。曾任廣東漢劇院一團團長,以多年舞台經驗編齣戲曲小生「扇功」29節,「水袖功」40節精品教材,填補國內漢劇小生教材空白。2004年從廣東漢劇院退休後,自籌資金,組織退休老藝人成立客家戲劇團,為廣東漢劇傳承發展繼續努力。
生活中的謝仁昌
早些時間,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視頻,標題便是《天使吻過的嗓音》。基於對文學藝術的熱愛,我毫不猶豫地打開視頻觀看,想體驗一下「天使吻過的嗓音」究竟有什麼魔力?這個視頻很特別,不是專業剪輯,不是舞台表演,而是山村喇叭傳來的唱聲。喇叭里,一個叫謝仁昌的廣東漢劇演員在演唱《秦香蓮選段》,旋律優美,唱腔飄逸,急緩相間,激越與深沉兼備,讓遊人留步,令小鳥和聲,讓古樹伴舞,令大山傾倒,確實令人拍案叫絕。為了解謝仁昌其人,我便開始搜索他的資料。不查不知道,一找嚇一跳,他竟然跟我一樣,系民進會員。於是,此番梅州之行,我便專程去拜訪謝仁昌,想了解他背後的故事。
生於印尼,四歲回國
謝仁昌於1944年出生於印尼,在兵荒馬亂、食不果腹的年代,漂泊在印尼的華人並沒有太高的社會地位,反而經常成為被壓榨的對象。謝仁昌的爺爺叫謝炳倌,頭腦聰明,擅於經營,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印尼的社會夾縫中找到一條謀生的路,並在當地發了財,讓人刮目相看。父親謝日祥,在愛國華僑開辦的印尼七星藥廠任總經理,足夠說明謝氏家族在當時印尼的社會地位舉足輕重。同時,爺爺與父親均是汕頭專署南星公司股東,謝仁昌自然成了我國解放初期的小少爺。父親與母親恩愛有加,本想一起回國發展,考慮到印尼的產業不能拋棄,便留下父親在印尼繼續經營,讓母親攜帶小孩返回故鄉梅縣,待在國內站穩腳跟,再舉家團聚。
謝仁昌清楚記得,回國那年,他才四歲,漂洋過海返回梅縣,看到滿目瘡痍、祖輩居住的故土,不知是喜還是憂……
留聲機,成啟蒙老師
謝仁昌有個特點,說起話來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唱啥歌,演啥戲,都讓人感覺好聽好看。而被稱作天使吻過的嗓音,謝仁昌的啟蒙老師竟然是留聲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別說無數人沒見過留聲機,就是連飯都吃不飽,哪敢奢望購買留聲機。
謝仁昌是華僑之家,因為父親、爺爺在國內、國外經商,有可觀的收入來源,家中便購買了留聲機,讓子孫後代從小通過「洋玩意」接觸藝術熏陶。謝仁昌不只是聽那麼簡單,跟着名伶賴宣小生的黑膠唱片學唱,久而久之,便成了廣東漢劇迷。父母期望他接管家族產業,他偏偏跑去從師學藝,立志成為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用自己的表演藝術為人民群眾增添生活樂趣,為傳承廣東漢劇藝術發一分光、獻一分熱。
到謝仁昌14歲,他在梅縣松濤國樂社從師習藝,17歲考上專業劇團,34歲調入廣東漢劇院。從小生小旦到劇團團長,謝仁昌可說在廣東漢劇藝術路上付出了太多。迄今,他演過《秦香蓮》《鬧嚴府》《林昭德》《轅門射戟》《仕林祭塔》《白蛇傳》等大小劇(節)目近百個,獲得廣東漢劇著名表演藝術家稱號,系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會會員。
去寶島,傳授技藝
早在1999年,謝仁昌便與台北戲曲學院結下不解之緣。那時,他隨廣東漢劇院表演團到台灣演出,給台北戲曲學院院長留下了深刻印象,多次獲邀赴寶島台灣教學。2009年,他終於有機會成行,開展為期82天的「兩岸文化交流」教學活動。
闊別十年再來台灣,謝仁昌感慨萬千,希望用自己畢生所學為台灣客家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台北戲曲學院,謝仁昌發現,該學院的京劇學系和歌仔戲學系有較強的師資力量,但是客家戲系因開辦時間不長,缺乏客家戲聲樂專業培訓老師進行系統訓練,導致學生忽視了對這門學科的學習,對聲腔的了解和運用幾乎一片空白,在舞台表演中,難以演齣戲中人物的神韻。
在客家戲學科的教學中,很多領域意味一切從零開始,這對已經65歲的謝仁昌來說,可以說是一種挑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謝仁昌沒有退卻,他拿出了年輕時面對困難的韌勁,針對台灣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指導。
因廣東漢劇、客家山歌同時交叉進行培訓,生、旦、凈、末、丑一肩挑。謝仁昌的課程常常從中午13∶30至晚上21∶30,連續8小時任課,只能趁晚餐時間打個盹。課後還經常要幫好學的學生補課。剛開始,學院緊張的節奏讓謝仁昌的身體有點吃不消,有時候筋疲力盡,連飯都吃不下,但他克服困難,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他時常提醒自己,此時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還包括大陸的治學精神與藝術修養,不可輕言放棄,必須迎難而上。
隨着年齡增長,一些動作做起來難度比較大,但他盡量示範給學生看。有一次,在教學生學跪步時,學生怎麼也不能領會跪步的神韻。為了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他二話沒說就跪在舞台上,用嫻熟的技藝一遍遍地用膝蓋來回走動,贏得滿堂喝彩。對於謝仁昌來說,這些辛苦不算什麼,如果遇到學生出現厭學、怕學情緒時,他會毫不客氣地批評,嚴格得有些讓人難以接受。有學生評價謝仁昌:「他是嚴師,是慈父,更是朋友。」到了課間休息時間,謝仁昌馬上放下嚴師身份,主動與學生交流,給他們講笑話、拉家常。漸漸地,他的台灣學生摸熟了這位大陸老師的脾氣,也明白了老師的一片苦心,變得越來越認真、越來越刻苦。而他也被學院譽為「德、才、藝全能教授」。
痴心不改,傳承漢劇
「悠揚的漢樂聲響起,時而高亢時而低沉,在騰轉挪移中,演員們靈動的舞步,堅挺的身姿躍然眼前,一出精彩的廣東漢劇折子戲《巡營》讓筆者大飽眼福。演出剛結束,主演賴焱超回到後台脫下厚厚的服裝,此時後背已經被汗水浸濕,來不及擦拭,另一台戲劇又要準備上場。」這是《南方日報》對賴焱超的報道,他是大埔縣廣東漢劇傳承保護中心年輕代表之一,從稚嫩小生到舞台主角,他見證並參與了大埔廣東漢劇的傳承與發展。而這棵好苗子,也是謝仁昌發現的。據賴焱超介紹,當時謝仁昌將他年輕時創排的廣東漢劇折子戲《羅成叫關》傳授給他,作為一道考驗,讓他試試這齣戲的主演一角。「演完後老師很滿意。」賴焱超說,也是這齣戲,賴焱超從老生轉到小生行當,在2019中國濱州·博興非遺(稀有)劇種小戲展演中被授予「優秀演員」稱號。類似賴焱超這樣的廣東漢劇演員,謝仁昌發現、培養的不止一個,而是一批又一批,包括黃雲、鄭永華、梁標、王浩、鄧振鵬、王國平、彭嘉聖、賴焱超、侯歡帝等,先後拜師學藝。
年逾八旬的謝仁昌,兒孫滿堂,精神矍鑠,完全可以過舒適、悠閑的晚年生活。可他放不下廣東漢劇藝術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利用空餘時間,他整理、編纂、出版《廣東漢劇研究》《謝仁昌劇作選》《千秋揚韻》等書籍,以傳後人。還以民進會員身份向組織建言獻策。為了傳承國粹,為了廣東漢劇後繼有人,謝仁昌可謂操碎了心。鄒偉君教授為其題詩一首:「赤子稚童迷漢調,從師習藝聽松濤。藝海翻騰諳水性,梨園粉墨領風騷。爐火純青生韻揚,德藝雙馨南國驕。寶刀未老仍出鞘,灼灼餘暉沐菁苗。」從中不難發現社會對謝仁昌的藝術評價之高、人品評價之高,真正實現德藝雙馨,此乃人生之幸。總結一生,為廣東漢劇藝術的默默奉獻之路,謝仁昌常以「梨園甘苦寸心知」自慰,展現了老一輩藝術家的豁達、無私、無悔的胸懷和對藝術的摯愛情懷。
(來源:民進梅州市委會,作者羅建雲系民進全國新聞宣傳特約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