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氣溫相比往年要高上一些,早在6月份時就有不少地方最高溫突破40攝氏度,而7月份來臨後,人們也感受到了悶熱,且時有雷陣雨出現。
每年7月6-8日為小暑節氣,今年為7月7日,小暑為24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也是夏季第5個節氣,而「暑」有炎熱之意,小暑也就是還沒有到達最為炎熱的時候。
這一節氣的到來,表明盛夏正式開始,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結束,全國大部分地區要迎來「酷熱」,接下來體感將愈發潮濕、悶熱,各地也將進入頻繁雷暴、冰雹、大風天氣。
其實,每到小暑節氣之時,各地都有不少習俗,牢記「5習俗3忌諱」!
01、「5習俗」
1、「食新」
小暑節氣之時,剛好北方小麥以及南方稻穀迎來了收穫,為了慶祝糧食豐收,農民會將收割的稻穀研磨,然後烹飪成米飯,以祭祀五穀大神以及先人,希望其能保佑來年繼續豐收。
小暑這一天,人人都會品嘗新米,喝上新酒,也會吃上新鮮的水果以及蔬菜,這就是「食新」。
2、餃子和伏面
正所謂「頭伏餃子二伏面」,小暑到來後三伏天也即將開啟。而伏日有苦夏之意,此時天氣燥熱,人容易懶散、食欲不振,而吃餃子可起到開胃解饞、養生之意,因而伏天人們會用剛收穫的小麥研磨成面並包餃子。
而至於伏日吃面習俗,早在三國時就已興起,伏日吃面吃的是「水面」以及「炒麵」,也就是將麵粉放鍋里炒熟,然後再加水、加糖食用,如此就可起到解暑之意,也能讓身體出汗,排出毒素。
3、吃暑羊
三夏農忙節氣過去後就會迎來「姑姑節」,也就是娘家人要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裡吃團圓飯。而在蘇北、魯南一帶就有「吃暑羊」習俗,親友之間聚在一起吃暑羊。
此時正是山羊肉嫩肥美的時候,因而這時候品嘗使用別有風味。
4、「曬紅綠」
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這一習俗早在唐朝時就已興起,當年唐玄宗取回真經時,回國途中不慎掉落大海,佛經也被浸濕,他們將經書撿起來晒乾,而這天剛好為六月六,此後習俗流傳下來。
所謂的「紅綠」,也就是指五彩斑斕的各式衣物。小暑節氣之時天氣炎熱,因此人們會將各式衣服拿出來晾曬,如此就能起到殺菌、除霉味的效果。
除了衣服外,人們也會將存放書櫃中的書籍、字畫拿出來「曬伏」,除去其霉味,可避免其受潮而破損,還可防蛀蟲。
5、吃蓮藕
小暑吃蓮藕也是一大習俗,畢竟每年夏季時蓮藕進入成熟季節,此時蓮藕最為新鮮,吃起來甘甜清脆,爽口無比。同時,蓮藕有涼血消暑之意,其中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鈣磷鐵等成分含量多,其清熱、除燥效果好。
至於如何食用,可以涼拌切片,加上一些蜂蜜,也可以小炒、燉湯食用。
02、「3忌諱」
1、忌貪涼
小暑節氣之時天氣最為炎熱,戶外如同大蒸爐一般,為此不少人長期在室內吹空調、吃冷飲,但如果過度貪涼,那將會使得寒氣堆積,腸胃不適,滋生多種疾病,因而切忌別貪涼。
2、忌坐木
正所謂「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季時出去遊玩輕易別坐在木頭上。這是因為夏天多潮濕、雨水,而木頭因持續被風吹雨淋,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內里濕氣重,坐在上面久了濕氣入體,會引發多類疾病。
3、忌激動
夏季是養生最好時節,而養生要先養心,小暑時節氣溫燥熱,人心火較旺,容易上火、激動,一旦情緒激動,那對心臟並非是好事,因而大家要切忌大動肝火。
03、小暑後熱多久?
正所謂「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為一年最熱的時節,而今年入伏第一天為7月16日,且伏天為40天,也就是說小暑過後會一直炎熱,直到8月25日出伏為之。
至於三伏天內最熱的時候,其實還要數中伏和末伏,而8月7日雖然是立秋節氣,可民間有「秋後一伏,熱死老牛」之說,可見立秋後並不會立刻涼爽,反而仍十分炎熱,大家要提防「秋老虎」,做好避暑準備。
出伏後氣溫就會慢慢下降,天氣涼爽,因而自小暑後還需要等待一個多月才能渡過炎熱期,期間大家要做好防暑工作,也可適當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