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成田 楊明生
一條至情至性的大山之流水,發源於滇北高原,被日月養成了精靈,一路繞山岨流,吸納沿途數以萬計的山泉與清溪,匯入曹營鎮一帶,便叫落雁河了。
珙縣落雁河
四川珙縣落雁河經年養在深閨,彖無昭君落雁之傳說,亦無平沙雁落的蘆花月映。河床為大片大片的石頭長成,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數十丈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計數。落雁河之名,則歸功於千百年來河水悄無聲息至清至純,每逢絕佳的時季,群雁如臨仙苑,選了這一方河畔的清幽俊秀安家落戶,生兒育女,結盟守護着難得的秀麗、祥和,結伴花謝花開,精心打理月圓月缺,營造質樸與純良的和諧家園。
珙縣落雁河
人若過落雁河越小山走去,河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約三里路就進入了遠古留下的「天地人和陣」遺址。據說當初堪輿學始祖九天玄女娘娘,眼看炎黃逐鹿中原傷亡慘烈,玄女娘娘慈悲,遂按照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五行生剋制化,於失敗軍士逃生的路上,沿途設置了24個陣法,接納從中原大地往西南崇山峻岭敗逃的軍士,竭力拯救一些戰火生靈。其中23個陣法被時光機器消弭在歲月的流沙之中了,唯獨留下了落雁河畔的「天地人和陣」。玄女娘娘將陣法口訣裝在一隻法器葫蘆里,存放在河邊的一個隱蔽的石窟中,這便是當地民謠:「上九沖,下九沖,金訣埋在石窟中」的民間典故。這石窟中的「金訣」,早已被歲月的塵沙沖刷成文化的種芽,在世世代代耕耘者的澆灌下,煉成了這一方水土傳奇大樹的枝繁葉茂。
落雁河兩岸的山
「天地人和陣」乃九天玄女娘娘萬年修鍊而來,陣法由九九八十一個石堡組成。遠看像八十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拱衛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這老奶奶便是玄女娘娘元神的多重化身之一。每位將軍的站位,都是一個太極點,按照伏羲大帝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之陰陽玄妙排列有序,互為牽引,互為照應,陣中蟲魚、走獸與飛禽,和睦相處。溪流潺潺,飛瀑流霪,古樹蔥蘢,奇花異卉遍布,隨春夏秋冬、日月陰晴變化各異。從落雁河中升騰起來的水汽,常年在陣地上空氤氳繚繞,陣法則變幻無窮,人只要進入這個陣中,宛如人間蒸發,誰也找不到。
珙縣落雁河
敗逃軍士入陣後,繞過小橋流水,走過曲徑通幽,感受飛瀑流晶,觀賞魚翔淺底,伴隨鳥語花香,在一陣仙樂齊鳴中,把靈魂寄存在「落魂台」,方能離開此陣,故而此陣在民間又叫「落魂陣」。凡出陣之人猶如喝了孟婆湯,忘卻了之前經歷的一切悲傷和痛苦,走向遼闊的一片新天地,從而過上恬淡、自由、天人合一的幸福生活。
珙縣落雁河
後來,僰人在九絲大戰中失敗,敗退軍士便是退入「天地人和陣」中方才躲過劫難,出陣後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此陣乃劫後餘生,脫離苦痛之陣。進得陣來,吸納陣中天地吐故納新之靈氣,出陣後一切傷痛、怨恨、焦躁都將如煙消散。倘若心情不佳時,到此一游,定將祛除任何的憂愁與煩惱,神清氣爽投入新的生活。
珙縣落雁河
如今,落雁河靜靜流淌在青山綠水的環抱之間,河灘上雁陣低徊,與遊人和睦親昵,打魚人與河畔耕作的農婦漁歌應答,情絲纏綿。當遇晴朗之日,登上岸邊的土丘,仰望「天地人和陣」遺址,綿延逶迤的石堡寨群錯落有致,石堡與石堡之間,猶如一棟一棟的高樓林立,高樓之間綠樹挺拔、綠草茵茵、鳩鵲壘巢,鶯飛燕舞,儼然一個天造地設的人居和諧小區。從「天地人和陣」到「天地人和小區」,神與人亘古就在不遺餘力地搭建着天人感應、天人和合的文明進化之橋。橋下流過萬千歲月,橋上周而復始重複走過了一波又一波行色匆忙的趕路人。
作者單位:珙縣縣委宣傳部
來源:學習強國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