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但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聲來自1935年的獄中絕唱至今震耳欲聾,而發出絕唱的信仰者正是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方誌敏。
他曾帶領着由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10軍共改編而來的紅十軍團,率領軍團萬餘人同國民黨數十萬追剿部隊展開鬥爭。
雖然最後寡不敵眾,大部分幹部都被俘虜或者壯烈犧牲,但其下轄19、20、21三個師師長仍令世人敬佩不已。這三個師長到底都是誰?後來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
方誌敏
紅十軍團,群雄匯聚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蘇區撤離,開啟了萬里長征。若說紅軍的主要部隊即將面臨的是未知的前途,那麼形單影隻、掩護主力轉移任務的紅十軍團,面前則是真切無比的危險重重。
在所有人都清楚此路兇險異常時,方誌敏挺身而出,毅然擔起這一項艱苦重任,只因「為黨在所不辭」。
當時的方誌敏作為一位優秀的農民運動領袖人物,在愛國學生的出身下,有着自實踐而來的大量寶貴鬥爭經驗,同時也是閩浙贛蘇區的創始人,可謂良將一位,備受組織重視並多次委以重任。
1934年11月4日,一支嶄新的隊伍在德興縣繞二鎮重溪村中重組編成——這就是紅十軍團。紅十軍團主要由紅七軍團與(新)紅十軍整編而成。
紅七軍團又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原由尋淮洲、粟裕等人所領導北上抗日,後在中革軍委的安排下,經福建北上至閩浙皖贛邊區,歷經艱苦轉戰四月,同方誌敏所領導的紅十軍會合,組成紅十軍團。
依照電令指示,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組成軍政委員會,同時任方誌敏為主席。編紅七軍團為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為(新)紅十軍,劉疇西出任軍團長。
經過整編重組後,尋淮洲率領紅十軍團第十九師向浙皖邊挺進;而方誌敏在同蘇區父老鄉親告別後,率領紅十軍團軍團部與第二十師出征皖南。
同年12月,紅十軍團第十九師、第二十師在安徽黃山南麓的湯口鎮順利會師後,兩個師重新再編為三個師。至此,紅十軍團正式落成下轄三個師的編製。
整編後的紅十軍團肩負起開啟紅軍長征前篇的重任,這群青年戰士也就此跟隨方誌敏,為策應中央紅軍主力的戰略轉移揮灑熱血、付出生命。而在其中不得不說的,便是紅十軍團下轄紅19師、紅20師及紅21師的三個師長。
紅19師師長,青年將星尋淮洲
許多人一直以為,作為24歲的紅1軍團軍團長,林彪已是我軍史上最年輕的軍團長了。然而實際上原紅七軍團的軍團長——尋淮洲,早在21歲時便擔任了軍團長。
尋淮洲
尋淮洲在青年時期便活躍於兒童團、學聯會等社會上各無產階級組織當中,是反帝反封建活動的學生領袖。雖沒有在軍事學校中受過系統訓練,但他在實踐中快速成長,二十一出頭便成為軍團長,說是一位軍事奇才也不為過。
在紅七軍團成立後,21歲的尋淮洲被任為軍團長。第二年的7月,為減輕中央壓力,尋淮洲帶領紅七軍團從紅都瑞金出發,執行重要而艱難的北上佯動任務。
作為長征的序曲,紅七軍團衝破重重難關、腳程1600多公里,有力地牽制了大量國民軍,有效分流了國民黨軍隊兵力,減緩中央蘇區壓力。
11月初,尋淮洲所率領的紅七軍團抵達閩浙贛蘇區,同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尋淮洲繼而改任為紅十軍團第十九師師長。
1934年12月14日,軍團決定在黃山以東的譚家橋,伏擊國民黨王耀武率領的「補充第一旅」。這日上午,安徽太平譚家橋的一聲槍鳴,打響了紅十軍團主力會合後的第一戰。
王耀武
但王耀武的前鋒部隊才入伏擊圈,紅21師便提前開了火,兵力部署過早暴露。而後,王耀武迅速收隊迂迴至紅20、21師側後方,反包圍了紅20、21師。為突破包圍圈,此時的紅19師師長尋淮洲指揮部下集火烏泥關守敵王耀武旅。
就在爭奪制高點的關鍵時刻,他親自率領一個排、先後發起三次集團衝鋒。正當他在槍林彈雨中欲要發起第四次衝鋒時,一顆子彈無情地擊中了他腹部。
下屬們眼見指揮員中彈,立即在面前擁起一堵人牆,掩護尋淮洲下火線、上擔架。尋淮洲才一睜眼便指着前方喊道:「抓住時機,沖、衝上去!把敵人打下去!」
隨着敵方援軍不斷,軍隊損失慘重,軍團被迫撤離戰場。而尋淮洲因傷勢過重,部隊又在日夜轉移,艱苦條件下,他的傷口多次撕裂,流血不止。但即便在呼吸停止前,尋淮洲仍不斷重複着:「北上抗日……消滅敵人!」
尋淮洲在方誌敏的心中,是「紅軍中一個很好的指揮員」。他曾多次成功完成重要戰略任務,戰功顯赫,同時在戰略部署上也頗有心得。
然而子彈無眼,1934年12月16日,尋淮洲英勇犧牲,時年22歲。走時的他衣衫襤褸,但如今,他富足的精神財富被人民永遠銘記於心。
紅20師師長,獨臂英雄劉疇西
紅軍20師師長名為劉疇西,同許多紅軍不同的是,他是一位擁有雙學位的紅軍將領。
早年,劉疇西毅然投身到革命事業中,沒兩年便受薦後入學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一期學員,又因表現出眾,畢業後留校任第一教導團三連黨代表。
劉疇西
1925年,一槍打打響了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戰鬥,劉疇西跟隨所在的第一教導團在攻取惠州時,他帶領敢死隊員衝鋒在前,但不幸被流彈擊中左臂。
陳炯明
由於治療不及時,救治後雖脫離生命危險,但不得不面臨截肢手術。自此,劉疇西成為了一名獨臂者。同樣,這番英勇無畏的表現也在戰後得到了軍校蔣介石頒發的軍功狀。
南昌起義後,劉疇西接受指派、遠赴莫斯科,入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學習。提前結束學業歸國後,在黨內調度下,劉疇西赴至江西中央蘇區任紅一軍團三軍八師師長,先後參加了四次反「圍剿」作戰,功勛卓然,被當地的人民親切地稱為:「獨臂將軍」。
歷經幾番調任轉戰,1934年11月,劉疇西率部同方誌敏所領導的紅10軍匯合,改編為紅軍第十軍團。在先前的豐功偉績之下,劉疇西任軍團長兼20師長。自此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皖南。
在此期間,紅十軍團北上沿經多地、征戰數次,炸毀敵軍碉堡百餘座,並繳獲了一批軍用物資和武器,同時有效分散了周遭國民黨軍隊兵力。
但在長時間的作戰任務下,眾人漸漸開始體力不支。蔣介石眼看紅十軍團漸生疲態,便緊急調派兵力人馬,只為堵截軍團進入蘇區。
1935年1月16日下午,劉疇西眼見部下狀態欠佳,便派人告知主力部隊:前面只有5里路,暫且休息一晚吧。方誌敏和粟裕雖覺此舉不妥,但一番協商後,決定讓粟裕先行離開,方誌敏留下接應。
但僅僅是這番歇陣腳的功夫,國民黨軍團便將其死死圍堵,紅十軍團主力被牽制包圍在方圓不足二十里的懷玉山內。
18日的夜裡,紅十軍團發起突擊,迎上了火力十足的國民黨軍團,劉疇西領兵還吃了「槍子兒」。兩日後,劉疇西率余部在許塢的最後一次突圍以失敗結尾,紅十軍團被迫退回懷玉山防守線內。
此次落敗令劉疇西的內心複雜憂慮,他同方誌敏商量着,讓士兵們撤退偷越,興許還能留下命來。
懷玉山地區地形複雜,地勢險峻。在峰險壁峭中,缺少食物、歷經風寒的戰士們猶在做困獸之鬥。然而敵軍的搜捕仍在繼續,不日便在程家灣附近抓獲劉疇西,方誌敏一同被捕入獄。
蔣介石念及此前英勇無畏,本想趁其意志薄弱之時拉攏勸降。然而無論國民黨的橄欖枝怎樣伸來,劉疇西均不為所動,誓死不降。
1935年8月6日凌晨,劉疇西、方誌敏被押往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窩刑場。雖身受束縛、卻仍昂首挺胸,在臨刑前同戰友高呼「紅軍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英勇赴死。
回首一路,自1922年入黨算起,劉疇西對革命的赤忱付出整整十三年。在軍團殲滅、眾人被俘之時,他拒絕了高官厚祿的勸降,英勇就義。雖曾有決策錯誤,但僅憑其身上強大的革命精神,便足以擔起一聲「英雄」。
紅21師師長,無名之將胡天桃
紅21師師長鬍天桃,雖是一名紅軍的高級將領,但卻並不為人所周知。「衣服是爛的,全是補丁,穿着兩個顏色不同的稻草涼鞋」。
這是審訊他的王耀武對胡天桃的印象「如果不了解,沒人會相信他是紅軍的指揮官。」現在,有關他的信息也仍有大片留白。
胡天桃是湖北人,畢業於黃埔二期。雖是一位大將,但即使是在其家鄉《浠水縣誌》中,對他的相關記載也寥寥無幾。只提到胡天桃早在1926年便參加了當時的農民運動,次年赴至武漢,在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學兵團入伍、入黨。同年5月份,隨第七軍調動前往南京。
幾年期間,他曾擔任營長,也參與了幾次閩浙贛蘇維埃地區的反「圍剿」行動。在「七一五」 分共後,胡天桃經組織介紹進入江西,就任於紅十軍,因立下戰功而被提拔至紅30師的師長。後又經重組改編,在紅十軍團建立之後,他被改任為紅21師的師長。
軍史與戰史並沒有留下太多他的身影,但他卻鮮活在一個人的記憶當中——國民黨將領王耀武,作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紅十九師的師長尋淮洲也曾殞命於他手下。
1935年1月的懷玉山區中,被國民黨軍隊緊緊包圍的紅十軍團試圖撤退無果,紅二十一師師長鬍天桃也在風雪中被王耀武抓捕,並受其審訊。
而這次審訊的記憶在王耀武腦海里反覆回放了二十幾年。1959年,國軍戰犯王耀武被批准第一批特赦。並開始回憶當時、撰寫史實。提起這位將領,王耀武只記得當年胡天桃當革命必勝的信心與慷慨赴死的決心。
對於審訊中任何牽扯到軍團亦或是共產黨的問題,胡天桃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他不肯透露半點機密,也讓敵人無可奈何,最終只得將胡天桃殺害。
而在臨死前,胡天桃所提及的「國家興亡」、「民族命運」在王耀武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他自己也承認「這次談話中,我不是勝利者」。
但在1935年8月,這位偉大的將領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稱號湮滅,鐵骨仍在
1935年1月,懷玉山上風雪飄搖。在敵人的圍困下,無糧食果腹、無處可停留的方誌敏已然失去了力氣。
在一個月前發生的譚家橋戰役中,紅軍受損嚴重。隨後,國民黨重兵包圍了正在撤返贛東北途中的紅十軍團。方誌敏率領的先頭部隊本可驚險撤離,但作為接應部隊,方誌敏再次折返,復入重圍。
「大隊伍尚在後面,在責任上我不能先走。」方誌敏作為主席,這樣堅持道。1935年1月18日,方誌敏指揮紅十軍團再次突圍失敗。
1月25日,紅十軍團最後一支部隊在與國民黨軍的激戰中陣亡了千餘人。沒過幾日,紅20師師長劉疇西被捕。
後來的方誌敏提起這段時期,他說:「這次遭到了失敗,就可以悲觀不幹了嗎?不!還是要干……越苦越要干,越苦我越快樂……」
1935年1月29日,方誌敏脫水失力,倒在懷玉山區的一棵樹下暈了過去,在敵方的搜尋下不幸被捕。但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卻始終飄揚在大地上。
此時,先行的部隊已於1月16日晚便通過了敵人隴首封鎖線。在抵達贛東北蘇區後,他們正休整等待着後方部隊,但遲遲都沒有等來方誌敏、劉疇西和主力部隊歸來的身影。粟裕隱約地升起了不祥的預感,但他卻沒有就此停滯,而是率領着先頭部隊繼續戰鬥到底。
粟裕
1935年1月底,上級省委做出部署安排:北上抗日先遣隊先頭部隊作為基礎,從其他軍區獨立團抽調出一個連,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自此接過了紅十軍團的革命火炬。
就這樣,在粟裕和紅十軍團政治部主任劉英的率領下,挺進師在浙西南和閩浙邊輾轉發展壯大,創建了新的游擊根據地。在堅固原部隊的基礎上,紅軍挺進師整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為民族解放奔赴抗戰前線,繼續着先烈們未盡的事業。續寫紅十軍團的英雄傳奇。
結語
紅十軍團三個師共萬餘人,各師師長都各有千秋:紅19師師長尋淮洲年輕有為;紅20師師長劉疇西戰功赫赫;紅21師師長鬍天桃意志過人。即使最後衝出包圍圈的僅僅只有粟裕所率領的不到五百人,但前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是無盡的。
對有些人而言,這是殘兵。但對更多人而言,這是火種。正如後來以這支突圍部隊為基礎,再組成挺進師、編進排。如同海浪般連綿不絕的,是前仆後繼的革命者。
革命的決心、戰鬥的意志正如不滅的火炬,薪火相傳、代代不息。偉人逝去,而又有嶄新的生命力正在昂揚。這便是中國工農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