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枇杷成熟之際,遊客走進巴陽,都來體驗親自採摘枇杷的樂趣,現在站在家門口就可以賣枇杷……」重慶市雲陽縣巴陽鎮望豐村枇杷種植戶熊德清開心地說道。
近年來,巴陽鎮立足枇杷特色產業,聚焦鄉村振興,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激活人才活力,厚植髮展沃土,走出了一條極富巴陽特色的產業振興路。巴陽鎮先後被評為市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市級生態文明示範鎮,巴陽枇杷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黨建引領,種下「黃金果」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巴陽枇杷的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離不開黨支部的引領和幫帶。」巴陽鎮陽坪村支部書記劉永明回想起過往歲月,一時間感慨萬千。
2008年,巴陽鎮黨委籌辦的第一屆枇杷節盛大開幕,讓當地村民感受到了枇杷產業的吸引力。但仍有村民認為,土地要種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才是硬道理,要是大家都來種枇杷,枇杷多了就不好賣了。

農戶將採摘的枇杷打捆成束。雲陽縣巴陽鎮供圖
「這裡的土質厚實、透水性好,土壤環境呈弱酸性,特別適合枇杷的生長。」巴陽鎮黨委邀請縣農委專家前來考察地質環境條件,打消村民疑慮。有了科學論證的支撐,巴陽鎮黨委動員轄區7個村級黨支部班子為村民算賬。「1畝土地種玉米、紅薯等傳統農作物,每年的經濟效益難以過萬;若種枇杷,畝產可達5000斤,其經濟效益至少翻了五倍。」
黨員帶頭種植,還經常邀請群眾前來觀摩,相互學技術,抱團種枇杷。截至目前,巴陽鎮90%的村民從事枇杷產業,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巴陽枇杷真正「落地生根」。
人才賦能,育出「優質苗」
規模和產量有了,怎麼提升枇杷品質成了關鍵。「趕上了鄉村振興的好時機,黨支部不僅帶着大家種,而且還積極培育農技人才,幫助改良品種、提升效益。」巴陽鎮永利村黨支部書記萬丹向大家介紹。
2020年,巴陽鎮提出「育人才、提農技、種優苗、強龍頭」的枇杷振興口號,定期邀請縣農委專家開展技能培訓,通過開設「鄉村課堂」「田間課堂」等,將技術培訓班舉辦到村組、田間地頭。「專家講的東西真實用,教我們疏果、套袋、灌溉,種下去還要管得好,枇杷的產量才高、個頭才大……」巴陽鎮永利村喬光明滿意地說道。
不僅如此,在縣裡的支持下,巴陽鎮還成功獲得西南大學、中國園藝學會等院所的幫助,採取「科研院所+合作社+種植戶」的合作模式,建設枇杷新品種試驗研發基地300畝、數字化智慧枇杷園區500畝,通過科技賦能,幫助種植戶成為經營管理人才。
2021年,巴陽鎮黨委再次邀請專家對枇杷的改良提質工作進行技術指導。通過高接換種,改良種植華白1號、貴妃等白肉型優質枇杷400畝,枇杷產量、價值分別提升25%、35%。
融合發展,蹚出「致富路」
「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巴陽枇杷的名氣已經打響,現在是種下去有市場、賣出去有價錢。」陽坪村村民熊德東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
面對疫情,巴陽鎮積極開拓思路,通過電商帶貨開闢了廣闊的市場。「今年我的微信朋友圈『不敢』發枇杷的廣告,每日線上下單預約的有100多單,全家齊上陣到現場採摘,然後篩選、包裝、發貨,每天忙得團團轉,如果再做微信宣傳估計人手就不夠了。」陽坪村的果農喬光明,通過電商平台銷量大增,僅線上日均銷售達5000元。

巴陽枇杷交易收購現場。雲陽縣巴陽鎮供圖
為了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延展枇杷產業鏈條,巴陽鎮推行村企合作開發模式,成立巴陽鎮農村綜合服務社有限公司,與食品加工廠聯合開發枇杷花茶、枇杷膏、枇杷酒等10餘種衍生產品。「東坡枇杷」「拔絲枇杷」「花甲枇杷燴」……通過蒸、燜、煮等方式將枇杷烹製成一道道美味佳肴,為「鄉村游」「周末游」的遊客獻上一場「味覺盛宴」。
2022年,巴陽鎮枇杷產值達1.06億元,人均增收2000元,金光燦燦的「果子」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票子」,充實了農戶的「袋子」。(李潤、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