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贛鋒鋰電三元固液混合鋰離子電池的純電動SUV賽力斯-SERES-5計劃於2023年上市
固態電池逐級迭代:半固態→固態電解質→新型負極→新型正極
SOURCE FROM: SOOCHOW SECURITIES
【摘要】
✓ 半固態電池先行,2023年開啟小批量裝車發佈,全固態電池仍處於研發階段,預計2030年後實現商業化
✓ 2023年蔚來、上汽、東風、賽力斯等車企將陸續推出半固態版車型
✓ 預計23年出貨量小於1GWh,24年達5GWh左右,25年近20GWh,30年超100GWh
✓ 電解質為固態電池的核心,其中氧化物進展較快,硫化物發展潛力大
✓產業鏈龍頭加大布局,推動半固態電池落地:
電池端:
寧德時代推出凝聚態電池,兼顧安全性、能量密度和量產難度,同時布局硫化物全固態路線;
比亞迪全路線布局,後續或升級固態+短刀+CTC體系;
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贛鋒鋰業、輝能科技技術優異,率先落地產能;
固態電解質端:天目先導、藍固新能源綁定衛藍新能源,性能指標優異,上海洗霸、金龍羽也在加速布局,奧克股份從原料端延伸聚合物電解質,瑞泰新材實現原位固化鋰鹽LiTFSI規模量產
負極端:蘭溪致德、貝特瑞、翔豐華硅基負極進度較快
正極端:容百科技、當升科技超高鎳正極布局領先。
液態電池中,有機溶劑具有易燃性,且抗氧化性較差,目前已接近能量密度上限。
液態/固態電池結構示意圖
固態電池大幅提升電池安全,打破液態電池能量密度瓶頸。
液態/半固態/全固態發展路徑
逐級迭代:固態電解質→新型負極→新型正極
固態電池技術發展和應用預計將呈現梯次滲透趨勢。預計液態電池到固態電池的技術迭代路徑大致遵循「固態電解質→新型負極→新型正極」順序。
階段一:引入固態電解質,保留少量電解液,正負極仍為三元+石墨/硅負極,並採用負極預鋰化等技術提高能量密度;
階段二:用固態電解質逐步至完全取代電解液,用金屬鋰取代石墨/硅負極,正極仍為三元材料;
階段三:逐漸減薄固態電解質的厚度,並用硫化物/鎳錳酸鋰/富鋰錳基等材料取代正極。
固態電池技術迭代路徑
半固態電池通過減少液態電解質含量、增加固態電解質塗覆,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經濟性,率先進入量產階段。全固態電池工藝並不成熟,仍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而半固態電池已經進入量產階段。半固態電池保留少量電解液,可以緩解離子電導率問題,同時使用固化工藝,將液態電解質轉化為聚合物固態電解質,疊加氧化物固態電解質塗覆正極/負極/隔膜,提升了電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同時兼容傳統鋰電池的工藝設備,達到更易量產較低成本的效果,預計半固態電池規模化量產後,成本比液態鋰電池高10-20%。
車企布局:綁定電池廠共同研發,卡位下一代電池技術
車企綁定電池廠,提前布局固態電池技術,海外車企處於領先地位。海外車企為卡位下一代電池技術,紛紛入局,其中日系車企布局較早,受政策驅動,攜手電池企業共同研發,歐美車企則通過投資初創企業進行布局。
國內車企同樣積極合作固態電池新秀,如蔚來合作衛藍新能源,北汽、上汽、廣汽投資清陶能源等。車企入局為固態電池企業提供了資金、技術、客戶多重保障,有助於推進固態電池商業化進程。
主流車企對固態電池布局情況
應用:率先切入高端消費領域,24年開啟規模化裝車
固態電池高安全與高比能優勢顯著,率先於無人機等成本敏感度低的高端消費領域實現小批量產。
固態電池動力儲能領域仍受性能、成本制約,半固態預計24年開啟規模化裝車,30年前後規模化應用於儲能領域。
固態電池應用場景
空間:半固態23年開始放量,全固態30年實現商業化
半固態先行,23年開始產業化,全固態預計30年開始放量。半固態電池23年起開始產業化,但技術、產品仍不成熟,我們預計23年出貨量小於1GWh,24年達5GWh左右,25年近20GWh,30年超100GWh,滲透率提升至約1.2%+,35年預計超300GWh,滲透率提升至2%+;全固態電池預計量產還需5-10年,30年開始放量預計出貨2-3GWh,35年有望超100GWh,滲透率提升至近0.7%。
半固態路線先行,全固態仍處研發階段
產業鏈:半固態-全固態迭代,電解質-負極-正極梯次升級
固態電池技術迭代基於液態體系,順序遵循固態電解質-新型負極-新型正極。主流廠商按照半固態到全固態的發展路徑布局,核心變化在於引入固態電解質,電解質預計從聚合物+氧化物的半固態路線,向氧化物半/全固態路線,再向硫化物全固態路線迭代;負極從石墨,向硅基負極、含鋰負極,再向金屬鋰負極升級;正極從高鎳三元,向高電壓高鎳三元、超高鎳三元,再向尖晶石鎳錳酸鋰、層狀富鋰錳基等新型正極材料迭代;隔膜從傳統隔膜,向氧化物塗覆隔膜,再向固態電解質膜升級。
產業鏈方面,電池端企業主要有寧德時代、比亞迪、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億緯鋰能、贛鋒鋰業、輝能科技、國軒高科、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固態電解質企業主要有天目先導、藍固新能源、奧克股份、上海洗霸、金龍羽、瑞泰新材等;固態電解質前驅體鋯源/鍺源企業有東方鋯業、三祥新材、雲南鍺業、馳宏鋅鍺等;負極企業有蘭溪致德、貝特瑞、翔豐華等;正極企業有容百科技、當升科技等;隔膜企業有恩捷股份等;此外整車企業以自研或增資入股等方式積極入局,代表公司有豐田、日產、本田等。
固態電池產業鏈
寧德時代:布局硫化物全固態路線,鋰金屬固態電池為發展目標
重點布局硫化物全固態路線,但距離商業化仍需5年以上。
以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為發展目標,不斷提升能量密度與安全性。
凝聚態電池產品性能
比亞迪:專利數量多覆蓋範圍廣,技術儲備豐富
深耕固態電解質多年,專利數量眾多。
研發涵蓋多種路線,技術不斷更新迭代。
技術儲備豐富,後續或升級固態+短刀+CTC體系。
衛藍新能源:承接物理所核心專利,工藝技術全面領先
脫胎於中科院物理所,掌握原位固態化核心工藝。
與蔚來、吉利等眾多車企達成合作,23年下半年裝車上線。
遠期規劃產能超50gwh,形成完善產業鏈布局。
衛藍新能源半固態電芯製備工藝流程
清陶能源:率先實現規模化量產,一體化布局氧化物電解質
脫胎於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率先實現固態電池量產。
電池產品性能突出,致力量產全固態電池。
遠期規劃產能35gwh,一體化布局固態電解質。
清陶能源正極、電芯生產工藝
贛鋒鋰業:打造垂直整合業務模式,加速半固態電池量產
打造垂直整合業務模式,加速半固態電池量產。
與下游車企深度合作,推動固態電池產業化。
遠期規劃產能超40gwh,推動鋰產業鏈結構優化升級。
輝能科技:專註氧化物固態路線,綁定奔馳深度合作
專註氧化物固態電池路線,三大核心技術構築護城河。1)MAB:多軸向雙極電池技術,採用CTP+內部串聯方式,大幅提升封裝效率;2)LCB:通過Ceramion內導技術降低內阻、Logithium封裝技術提升加工性能,進而解決氧化物電解質的導電性和脆性問題;3)ASM:主動隔斷高溫產熱及釋放,鈍化正負極,提升安全性。公司預計可憑藉核心技術,在生產規模達7gwh後,價格實現與液體電池Pack持平。
綁定奔馳團隊進行深度合作,遠期規劃產能120gwh。
億緯鋰能:半固態22年裝車測試,全固態技術迭代始於鹵化物
擁有半固態+全固態技術,半固態產品22年率先裝車驗證。
首代全固態電池基於鹵化物路線,將運用於高端消費電池領域。
重點布局氧化物、硫化物、鹵化物全固態路線,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及安全性。
國軒高科:技術儲備豐富,半固態產品23年批量交付
採用氧化物包覆+原位固態化工藝,半固態產品23年批量交付。
目標25年量產全固態電池,打造高電壓無模組電池包。
孚能科技:率先量產搶佔先機,推出SPS全新解決方案
搭載嵐圖追光率先量產裝車,推出SPS全新解決方案。
SPS預計23年起規模放量,全固態電池預計30年推出。
蜂巢能源:開發半固態短刀電池,布局硫化物全固態路線
與寧波材料所深度合作,開發果凍電池、硫系全固態電池。